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上梅直讲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上梅直讲书》

轼每读《诗》至《鸱鸮》,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 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 颜渊曰: “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 不容然后见君子。” 夫子油然而笑曰:“回! 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

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 而又有梅公者(11),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12)。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升斗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13)。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14)。诚不自意(15),获在第二。既而闻之人,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焉,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馀年间(16),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17)!

《传》 曰(18): “不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 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注释】 ①梅:梅尧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宣城古名宛陵,故世称梅宛陵。他在仕途上极不得意,但在诗坛上却享有盛名,是宋初大诗人。直讲:官名,梅尧臣当时任国子监直讲。书: 信。②轼: 自称名,谦称。《诗》: 指《诗经》。本只称《诗》,后世称为 《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共三百零五篇,分为 “风”、“雅”、“颂”三大类,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鸱鸮》 (chixiao):《诗经·豳 (bin) 风》篇名,旧说成王对周公有误会,周公为鸟言以自比,以赠成王,明其忠爱王室之情。《书》: 《尚书》,又称《书经》。君: 尊称。奭 (shi): 召公名。成王幼,召公和周公共同辅佐成王,而管叔和蔡叔散布流言,说周公企图篡夺王位,召公对周公也深表怀疑,于是周公便撰写 《君奭》篇,以剖白心迹。窃: 暗暗地、偷偷的意思。周公: 名旦,周文王 (姬昌) 之子。他辅佐兄武王 (姬发)灭殷,建立周王朝。③《史》: 《史记》。它为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是我国最早的通史,也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孔子: 孔丘,字仲尼,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人。儒家的创始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陈、蔡: 春秋时代陈国和蔡国。颜渊: 颜回,字子渊,春秋时鲁人,孔子的学生。仲由: 字子路,春秋时卞人,孔子的学生。④夫子: 孔子。匪兕 (si) 匪虎: 匪同“非”。兕,雌犀牛。⑤道: 治国平天下的政治主张。⑥至: 最极。容: 采纳,容纳。⑦虽然: 古汉语中的 “虽然” 是由两个词组成。“虽”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虽然”,“然”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如此”、“这样”。此处可译为 “虽然如此”、“虽然这样”。⑧宰: 家臣。⑨徒: 学生,门徒,徒弟。乃: 代词,表示时间,相当于“就”、“才”、“于是”。⑩管、蔡: 管叔、蔡叔。管叔名鲜,蔡叔名度,都是周武王之弟。(11)欧阳公: 欧阳修,字永叔,吉水 (今江西) 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公,敬称。孟轲: 字子舆,战国时邹 (今山东邹县一带) 人。他在儒家学派中的地位仅次于孔子。韩愈: 字退之,河南河阳 (今河南孟县西) 人。唐文学家、哲学家。他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梅公: 梅尧臣。(12)飘然: 人神态潇洒或事物飘摇的样子。(13)对偶声律之文: 诗和骈文。升斗: 一升一斗,言其甚少。度 (duo): 推测,估计。(14)礼部: 古代管理国家的典章法度、祭祀、学校、科举和接待四方宾客事务的官制。执事: 在书信中对收信人的敬称。此指梅尧臣。(15)不自意: 自己没有想到。(16)先容: 事先请人介绍、说情。请属: 属,通 “嘱”,请托的意思。向: 过去,以前。(17)闾巷: 里巷。易: 换。(18)《传》: 泛指经书。

【译文】 我每读《诗经》读到 《鸱鸮》篇,读《尚书》 读到 《君奭》篇,常常暗地里悲伤周公的不遇。等到读了 《史记》,看见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两国之间被围困,可是弹琴唱歌的声音不断,还跟颜渊、仲由一类学生互相问答。孔子说: “我不是犀牛,不是老虎,却在那旷野里奔跑,是我的政治主张不对吗?我为什么到这样地步?” 颜渊说: “老师的道理很远大,所以天下的人不能够容纳; 虽然这样,但是不能容纳又有什么害处呢? 不能容纳这才显现出您是品德高尚的人。” 孔子自然而然地笑着说: “回,假使你有很多钱,我愿为你管账。”天下虽然不能容纳孔子的政治主张,可是他和他的学生已感到满足,是这样的互相快乐。于是,我现在知道周公的富贵,有时候反而不如孔子的贫贱。以召公的贤明,以管叔、蔡叔的亲近,然而不知道周公的心思,那么周公有谁和他一同享受这富贵? 可是孔子之所以和他共处贫贱的,都是天下的贤才,那么在这方面也足以快乐了。

我七八岁的时候,才开始知道读书。听说现在天下有欧阳公这人,他的为人像古代的孟轲、韩愈一样; 而又有梅公这个人,跟从他交游,并且同他议论古今。后来到了壮年,才能诵读他们的文章词赋,仿佛看见他们的为人,想必他们一定是飘然地脱去世上尘俗的快乐而自乐其乐吧? 正在学习诗、词、赋,求得一升一斗的薪水,自己估计没有机会进见诸公的面。来京城一年多,不曾看见他的大门。今年春天,天下的读书人多聚集在礼部考试,您和欧阳公亲自来考试我们,我自己也没有想到获得第二名。后来听说,您喜爱我的文章,认为有孟轲的风格,欧阳公也因我能够不做世俗的文章而录取我。因此录取的原因就在这里了。没有左右的人替我事先说情,也没有亲朋好友替我请托,而过去十多年只听到名字而不能见到的人,一下子就成为知己。退一步思考这件事,一个人不可以苟且地求富贵,但也不可以只求贫贱,有大贤人在这里,自己能成为他的学生,就也足以依靠了。如果求一时的侥幸,跟从许多车马和数十个人,使里巷的小百姓聚集起观看并且赞叹,怎能换取这种快乐呢!

经书上说: “不埋怨天,不埋怨人。” 因为悠闲无事,可以度过所有的岁月。您的声名充满天下,而官位不过五品,您的面色温和不恼怒,您的文章宽厚、敦重、朴实却没有怨言。这必定有所快乐吧! 正是这个道理。我愿意参与和听听你的教诲。

【鉴赏】 宋仁宗嘉祐二年,苏轼应试进士考试时,撰写了 《刑赏忠厚之至论》一文。这次考试,欧阳修是主考官,梅尧臣为参评官。欧阳修和梅尧臣对苏轼的应试之文极为赞颂,因苏轼不知其文 “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的出处,录为第二名。苏轼对于欧阳修、梅尧臣的认可,十分感激,因而撰写了这封感谢信。但是撰写这封感谢信时,梅尧臣担任国子监直讲,所以称他为“梅直讲”。

本文先交代了撰写感谢信的缘由。苏轼撰写这封感谢信的主要缘由,是获得了贤人作知己。先以富贵如周公的不遇,贫贱如孔子有弟子为知己,两相对照,引出了自己遇欧阳修、梅尧臣知己之乐,表达了“窥其门”的心愿。接着,叙说了欧阳修、梅尧臣为何值得作者感谢。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苏轼被欧阳修、梅尧臣试之,“诚不自意,获在第二。”其二,梅尧臣和欧阳修对苏轼的文章给予了高度评价。梅尧臣评价为,“以为有孟轲之风”; 欧阳修评价为,“不为世俗之文”。从而肯定了欧阳修、梅尧臣的公平正直,客观求实的品格。最后,赞扬了欧阳修、梅尧臣的可贵精神,并表示将向他们学习,“轼愿与闻”。全篇意境深远,委婉有致,言辞恳切,用语得体,不亢不卑。

字数:3299

傅德岷,赖云琪 主编.古文观止鉴赏.武汉:崇文书局.2005.第459-461页.

《上梅直讲书》原文、注释、赏析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上梅直讲书》

某官执事: 轼每读《诗》至《鸱鸮》 ,读《书》至《君奭》 ,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 。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渊曰: “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 “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与乐乎此矣。

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 。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升斗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来京师逾年 ,未尝窥其门。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 ,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诚不自意,获在第二。既而闻之人,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焉。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馀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

《传》曰: “不怨天,不尤人 。”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 ”。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 ,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注〕 ① 《鸱鸮》: 《诗·豳风》篇名。旧说成王初立,周公摄政,周公之弟管叔鲜、蔡叔度散布流言,周公作此诗托鸟言志,诉说自己的艰难处境。《毛诗序》: “成王未知周公之志,公乃为诗以遗王,名之曰《鸱鸮》焉。” ② 《君奭》: 《尚书》篇名。周武王死后,周公与弟召公奭共辅成王,召公误信周公篡位的流言,周公作此文自辩,兼以互勉。 ③ “见孔子”二句: 据《史记·孔子世家》载,鲁哀公六年(前489),孔子师徒被陈、蔡两国大夫围困于郊野,粮食断绝,有人患病,孔子仍弹琴诵诗,坚持讲学。 ④ “匪兕”两句: 出自《诗·小雅·何草不黄》。原意是说,征夫不是兕(犀牛一类动物)不是虎,却在旷野上奔跑不停。这里孔子用以自比。匪,通“非”。率,循。 ⑤ 上下其议论: 相互研讨。 ⑥ 来京师逾年: 苏轼于嘉祐元年(1056)五月到达京师,九月考取举人,次年春参加进士考试。此信为中进士后所写,故说“来京师逾年”。 ⑦ 礼部: 宋代进士科试由尚书省礼部主持,称为“省试”。 ⑧ “《传》曰”数句:语出《论语·宪问》。 ⑨ “优哉”两句:《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诗》曰: ‘优哉游哉,聊以卒岁。’”按此乃佚诗。 ⑩ 五品: 宋代官阶为九品,每品又分正、从。梅尧臣时为国子监直讲,是五品官。

苏轼一向非常重视文章的立意构思,善于对所写内容进行深入提炼,发掘出事物的必然之理,摆脱固定的套式,自出新意,独运匠心。他所悟得的事理,既表现出超越常人的卓荦识见,又往往反映出高远的情志,给人以启迪和教益。《上梅直讲书》便是这样的杰作佳构。

本文是嘉祐二年(1057)苏轼考中进士后写给梅尧臣的一封信。梅尧臣是苏轼所崇敬的文坛前辈,时任国子监直讲。嘉祐二年礼部试进士,他为参详官,读到苏轼的试卷大加赞赏,“以为有孟轲之风”,于是便推荐给主考官欧阳修。“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疑曾子固所为。子固,文忠门下士也,乃置公第二”(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这篇书信便抒写了作者中第后的由衷喜悦,表达了受到欧、梅识拔、前辈奖许的感激之情,通篇贯穿着一个“乐”字。

作者没有直抒胸臆,却是凌空而起,劈头叹惜周公之不遇;接着引述孔子师徒厄于陈、蔡而弦歌不绝,相得甚欢;而后以“乃今知”领起下文,兼收上两层文意,感慨周公虽富贵而有管蔡之流言、召公之疑虑,不如孔子虽贫贱而得天下贤才,其乐无穷。这段文字,劣周公,优孔子,以周公来反衬孔子,出人意外,立意警奇;乍看似无关题意,实则立足点高而自处亦高,是暗以孔子比欧、梅,以孔门弟子自况,说明富贵不足重,而师徒以道相乐,才是人间最高的乐趣。作者一扫通常干谒文字浮夸阿谀的风气,表达出不同凡俗的高尚情怀和人生追求。文中先以孔子师徒相乐立案,为全文确立主脑,又以交游贤才遭遇知己之乐笼盖全文,提领整篇,使文章具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这样构思,完全打破了书信的常格,是颇有艺术独创性的。

“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以下开始折入正题,直叙蒙受识拔遭遇知己之乐。先自述年少时即闻欧、梅之令名,稍壮又能读其文想像其人,且设想二公会能“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这既显出仰慕之情由来已久,又对欧、梅之乐虚点一笔。接着写来京逾年无缘一见,而会试礼部意外地受到识拔,荣幸地获得奖许。十年仰慕无由见,一朝相逢成知己,得意快慰之情可想而知。这一层叙述被识拔的经过,娓娓而谈,感情真挚,文势跌宕,笔墨淋漓。“退而思之”以下,自然地转入议论,表示人的一生既不能以不光明的手段获取富贵,也不应该庸庸碌碌地甘居贫贱,有大贤人在此而能做他的弟子,也就足以有靠托而值得引为自豪了。这既反映出自己一举中第的内心快慰,又抒写出遭际欧、梅知遇的喜悦之情,同时又回应了上文周公富贵而有烦恼和孔子贫贱而足乐,进一步表明了自己的荣辱观,反映出作者高尚的志趣和磊落的襟怀;且再用侥幸荣获富贵、车骑雍容、市民围观的世俗之乐来作一反衬,愈加突出了东坡自乐其乐的精诚和真趣。

“《传》曰”以下引述书传,并结合对方的声誉、丰采和文章,写梅公虽官非通显却自处坦然,从而颂扬梅公必有乐乎超凡拔俗的明达之道,最后收结到以聆听对方的教诲为请。这既表明二人的志趣完全投合,将彼此双方的高情雅怀融汇为一,运笔极为空灵飘洒;同时又承应上文,含蓄委婉地表达出请求谒见的心情,口吻亦十分得体。

纵观全文,通篇以“乐”字为纲,用“乐”字呼应:由孔子师徒的相知之乐,写到欧、梅的“自乐其乐”,转到自身受知遇之乐,拍合到梅氏必“乐乎斯道”,下笔处处不离“乐”字。作者写乐,一扫中第释褐便踌躇满志的浅薄识见,摆脱了乐富贵、忧贫贱的庸俗世风,而升华到超越外物的高雅精神境界,专从遭遇知己、师友以道相乐的角度立论,使文情超拔卓异,潇洒脱俗,既表现了对梅尧臣的仰慕推尊,又蕴含着个人的高自期许,真是高怀雅论,足以大破俗肠。作者写来文势开拓而荡漾,为赞孔子贫贱之乐,先悲周公富贵之不遇;为写欧、梅知遇之隆,先叙无缘进谒之久,起伏跌宕,舒卷自然,且语言爽畅,文笔摇曳生姿。金圣叹云: “文态如天际白云,飘然从风,自成舒卷。人固不知其胡为而然,云亦不自知其所以然。”(《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十四)可谓是对本文韵致最称精妙的形容。

字数:2845
刘乃昌,高洪奎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0:2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