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七步诗》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七步诗》

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诗最初见于《世说新语·文学》: “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云云。帝深有惭色。”这段记载近乎传说,未必可信;诗是否为曹植所作,也真伪莫辨。但由于它相当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曹魏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尤其形象生动地反映了曹植备受曹丕迫害的不幸遭遇,又有曹植才思敏捷、曾受命作《铜雀台赋》援笔立成的事实为依据,因此,尽管无从确考,后人仍将它系于曹植名下,并且成为他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

历史上皇室的争嗣,往往是十分激烈乃至你死我活的。在争立太子中获胜的曹丕一旦继承帝位,便开始对曹植和其他兄弟进行残酷的打击。辅翼曹植的杨修、丁仪、丁廙等人均被诛杀,颇有战功的任城王曹彰也被毒死。若非太后出面干涉,曹植性命也几乎不保。处于这样的情势,怎不令他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感,又怎不令他对此骨肉相残的丑恶行径发出悲愤的抗议呢?这一切,在这首小诗里,借对日常生活现象的描写和开掘,被抒发得淋漓尽致。

一起先写豆子的遭遇: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意思是说豆子被“煮”作“羹”不算,连豆豉也不放过,还要“漉”“以为汁”。这就暗示出作者备受迫害难以保全的艰险处境。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紧承上文具体描写豆子被煮时的情形。豆萁在锅底猛烈燃烧,豆子在锅中哀哀哭泣,二者形成鲜明对照,透露出此诗的寓意。作者显然是把曹丕比作“萁”,把自己比作“豆”,以萁豆相煎比喻曹丕对自己的残害,以一个拟人化的“泣”字生动传神地写出被残害的强烈痛苦。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揭出题旨: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就入木三分地揭露了曹丕为巩固自己的权势完全不顾兄弟手足之情的丑恶面目和残忍本性。全诗以反诘语气结束,不仅充满讽刺意味,而且抒发了作者悲愤抑郁的感情。

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比喻精深。煮豆燃豆萁与统治集团内部兄弟相残本是毫不相干的两种现象,作者却能从中发掘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特征,即本是同根而生却因时移势异而自相煎迫。从而以人们熟视无睹的生活现象比喻说明了重要的社会现象,获得了既形象生动又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同时,又十分切合作者当时的身分和处境。此外,这首诗语言朴素,完全不假雕饰,纯以真情动人,故沈德潜评曰: “至性语贵在质朴。”(《古诗源》)

最后,应该补充说明的是,这首诗一般流传的只有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名诗《七步诗》翻译|译文|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七步诗》

《七步诗》

曹植

煮豆然豆萁,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释】 ①然: 同“燃”,第三句 “然”亦同。萁:豆杆。②漉: 渗出,滤过。豉 (chi尺): 用豆类经过蒸煮发酵制成的调味佐料。

【诗大意】 燃烧豆杆,煮烧豆子,滤出豆豉,调和汤羹。豆杆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中哭泣: “我们本是同根生长,为什么你烧得这样急?”

【赏析】 曹丕登极称帝后,对曹植屡加迫害,总想寻找机会置之于死地。据《世说新语·文学篇》说,一次,曹丕命曹植于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诗不成,即遭殊杀。悲愤满腔的曹植,面对自己同胞兄长的威逼,不禁应声吟道:“煮豆然豆萁……”,这就是这首千古传诵、令人酸心泪下的著名诗篇—— 《七步诗》。

《七步诗》就其表现形式来说,应该说是一首寓言诗。所谓寓言诗,大多借助于生物形象,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小喻大,通过比喻巧妙地表现主题。这种手法,较之直接描写或直接抒情,往往更生动,也更富于情趣。尤其在诗人有难言之隐,又不便直接吐诉的情况下,寓言诗更能显示其独特的艺术作用。曹植在帝王兼兄长的淫威下应命作诗,既不能得罪曹丕,又要委婉地表现自己内心的悲愤,写出自己的处境与感受,寓言诗遂成为他所可采用的最好形式。

诗的开篇是从人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写起的:“煮豆然豆萁,漉豉以为汁。”两句纯是叙事,似乎没什么新奇之处,但才华横溢的诗人恰恰从燃豆萁煮豆的现象中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产生了强烈的命运之叹。所以这两句起得虽很平稳质朴,矛盾也未显露,却已经蕴含着下文的情绪波澜,预示着豆和豆萁的激烈矛盾和冲突,已经揭开了骨肉相残悲剧的第一幕。

三、四句“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写得感情色彩浓郁,充满悲剧气氛。本来,豆与萁都是同根相生的骨肉兄弟,想不到萁竟全然不念兄弟之情,反来摧残、迫害自己的同胞——豆,这是何等叫人悲愤不已的情景啊!这里的两个动词非常传神,写萁只用一个“然(燃)”字,就活画出萁肆无忌惮、薄情寡义的神态;写豆则用了一个“泣”字,煮豆熬汤时,豆汤翻滚的样子,不正像豆在哭泣吗?这两笔白描,足以生动写出萁与豆一个在釜下,一个在釜中的不同处境和遭遇,表现了诗人对同室操戈、骨肉相残的悲愤与忧伤,吐露出诗人心中的强烈不平之声。

结二句紧承三、四句而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直接道出了诗人发自心底的诘问与抗议。从行文上说,这两句由平直的叙事,转而议论,并发出激烈的责问,使诗歌的节奏起伏,情调跌宕,掀起高潮;从立意上说,又揭示出这首寓言诗的主旨。

这首寓言诗,以豆与萁喻兄弟之情,以燃萁煮豆喻兄弟残杀,形象鲜明生动,能于寻常之中见出新奇。它的语言朴素,却又寄寓颇深,感情色彩浓烈,故感染力很强。据说当时曹植吟罢此诗,曹丕竟“深有惭色”,可见其艺术魃力了。

不过,这首小诗的真伪如何,学术界尚有争论。此诗最初见于《世说新语》,在长期流传中又有不同的版本,一般流传的仅有后四句(即缺二、三句)。但不论六句还是四句,都不载于曹植集,故一些考据家怀疑此诗出自后人的附会,尤其怀疑此诗的本事。然而,在民间流传中,此诗却是一直被列在曹植名下的,所以在学术界没有找到新的证据之前,我们还是把这首诗作为曹植的作品看待。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7:4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