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巴”病
本病是因培根及血偏盛致使骨肉间肿胀、微痛,小腿逐步浮肿及齿龈变紫等为特征的一种疮疡病。藏医名“刚巴”,属藏医八自生疮之一。
病因 本病多由过食酒及酸性食物及生食、食腐变食物,久行久坐、睡卧湿地、身体受凉、疲劳过度、白昼睡觉引起培根和血偏盛或伤热扩散、紊乱热等热邪遗留及痛风、痹症、肾病误治、血病和隆病下注等均能诱发本病。本病分紫、白、黑3种。
症状 分一般症状及分证症状。
一般症状 大多在数月之前上半身出现血点,心悸、头及眼眶疼痛,齿龈紫色发肿、出血,目赤、牙及下面颊疼痛、嘴唇发紫。上半身出现这些症状的同时,腰部及大腿、膝关节疼痛,腘窝拘挛难伸、不能站立,足部及小腿肿痛,发出紫斑,躯体上下轮番疼痛,这是青腿牙疳的主要症状。有些患者初期虽然上半身没有明显的上述症状,但下半身腿青肿胀症状突出,并且由于患病轻重及并发病不同,症状也表现得多种多样。
分证症状
❶白刚巴,又名白青腿牙疳:系培根所引发,属寒证,病情较轻。肿质柔软、稍痛,微热,脉象迟缓,尿色白而泡沫消失迅速。
❷黑刚巴,又名黑赤腿牙疳:系血和赤巴所引发,属热证,病情较重。症见肿色紫红,状如火焰,肿质坚硬、疼痛难忍,热极,脉象紧而数。尿色红、气味大而浑浊不清。
❸紫刚巴,又名紫青腿牙疳:系隆所引发,属寒证,病情较轻。症见肿块色呈紫斑、肿质坚硬、疼痛尤甚,脉沉而紧、尿黄而边有紫色。
总之,胫骨及脚背肿胀有紫斑,坚硬灼痛,腘窝拘急难伸,不能站立等,有上述症状,可以确诊。
治疗 治疗原则,将上体恶血迫降于下体,然后就地消除。发病初期上半身疼痛,脚肿而出小疹时,多次内服余甘子、兔耳草、打箭菊汤、二十五味大汤或七珍汤;其后,内服三十五味师传秘方即三十五味沉香散减四种疠病药,加牛黄、甘青青兰、岩精各少许、马钱子、木棉花、打箭菊加倍量,制成散剂;或十八味大象散加牛黄倍量、八味珍宝散等。
分证治疗 如果并发其他病症,要配伍对症药物很重要。上半身剧烈疼痛者,内服《后续部》中的“刚巴”消肿汤;多咳而疼痛甚者,内服十八味紫檀香散;隆偏盛者,内服三十五味沉香散,在特殊情况下补服十八味沉香散、十九味沉香散;赤巴偏盛者,内服八味獐牙菜散、五味金色诃子散等;头痛者,服用六味商陆散;培根偏盛者,内服战胜木布散(二十一味寒水石散)、能安普益散;培根及血偏盛者,内服十八味金诃子汤、散或二十味金诃子汤、散,“嘎洛曼木日”散、二十五味余甘子散等。肝及胃不舒者,内服精华安置散。培根木布合并者,九味牛黄散与秘诀清凉散同服,有时亦服二十五味大汤散。这样服药后,如果上半身疼痛缓解,而下半身刺痛,尤其脚部疼痛剧烈者,为恶血降于下身的征兆,黎明时内服三十五味沉香散,正午服十八味大象散,晚上十八味脉花党参散加热制水银灰、八味商陆散、陨铁丸等,按不同病情选服。疼痛剧烈者,服十五味“贝琼”散(十味乳香散加五鹏散)效果为佳;或者萝卜清汤加甘青青兰(长四横指时采集)、大花杓兰(夏至前采集)、红花、光明盐少许,如同聪明的奶妈护理幼儿样,从少到多逐渐增量服用。服用上述方剂后,患者须注意居处及衣服保温;取萝卜沉渣加大黄、碱花、唐松草、脉花党参,有条件的加萝卜汁,没有条件就加水制成奶酪状浆汁,为掌握浓度,撒豆面或面粉少许,微热后遍涂足部肿处及痛点,再用布包扎。这样连续坚持7日,内服十五味“贝琼”散和二十五味西藏猫乳散等,效果颇佳。萝卜清汁连服数日后,如出现不消化者,可以停止,有些也不用外涂,只用内服药。但炎症轻者,可以内、外药并用;如果炎症重者,不可外敷。采用萝卜汁治疗时,一日后必须要适当活动,活动时开始慢行,不能剧烈活动,每日尽力增加活动量。能站立者,用金湖碱花、多脉茵芋、紫草茸、大黄制浆涂搽;四味丝瓜子加熟萝卜、大花杓兰汁与豆面搅和,微热后涂于患部,薄厚如牛皮,再用粗布包扎后日晒,但上半身不能日晒。脚腿僵硬难医治者,用《千万舍利》中的涂剂外涂为好。重症者,将十味穆库尔没药散加五鹏散、脉花党参、蝎子、螃蟹研粉制丸内服。消肿止痛后,洗药浴或者用直贡派的青腿牙疳外涂剂用青油或陈旧酥油调和长时外涂,可以防止复发。
恢复期,年迈者服用隆病方剂;寒甚者,用天然温泉浴,内服药油;青壮年和血及赤巴偏盛者,进行放血。放血部位,恶血下注于胫骨者,在黄水脉放血;注于腘窝者,鱼弯脉、腨端脉、踝脉选择放血。放血不能过早,也不能太迟,放血量也不能超过半小碗。注意血隆二合病者不能洗温泉浴、年迈体弱者不宜放血、水肿者不宜药浴和放血。饮食方面,应进食陈粮食品和蜂蜜,平时忌酒、浓茶及生蔬菜等,如隆特别偏盛者,可以食少量肉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