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kman 挛缩
Volkman挛缩即Volkman缺血性挛缩,是肘或前臂严重外伤后前臂屈肌组织缺血坏死而引起的手及腕的挛缩畸形。属于前臂屈肌间隔综合征,为上肢创伤的一种严重合并症。
病因和病理 肌肉缺血性挛缩的根本原因是供血不足。从解剖特点考虑肱二头肌腱膜与旋前圆肌肌腹形成括约肌口,肱动脉及正中神经在肘前部穿过此口前入前臂屈肌群间隔。当此处出现水肿与出血,肱动脉与正中神经受压。肱动脉也可由于肱骨髁上骨折断端锐口与肱二头肌腱膜相互挤压,造成肱动脉受压。另外,前臂屈侧的深筋膜包绕肌肉较紧密。根据以上解剖特点肘部外伤很容易发生Volkman缺血性挛缩。动脉本身损伤可引起肌肉缺血性挛缩,常是由于损伤动脉的主干及其分枝反射性痉挛所致,而由动脉断裂或栓塞引起则少见。动脉痉挛引起暂时性的血运中断或血流缓慢。痉挛缓解后,可重新恢复正常血运,但如果缺血时间较长,也可引起肌肉缺血性挛缩。肌肉缺血后由于细胞渗透压的改变很快发生肿胀,继而肌肉产生中心坏死,其周围有炎性细胞侵润,最后坏死肌肉部分或全部被吸收,逐渐被瘢痕组织所代替,而呈丧失弹性的挛缩状态。肌肉缺血后发生的肌纤维性变,并不都是不可逆的。在较轻的病例,坏死的肌纤维可以被吞噬细胞移去,然后由附近有生活力的肌肉再生新的肌纤维来代替。因此已发生缺血性挛缩,应观察半年到1年,然后再考虑矫形与改善功能的手术。伴发的神经改变除直接由创伤所致外,还可以继发于神经本身的缺血,或挛缩肌肉的压迫。当造成神经损害的原因如缺血或瘢痕压迫等解除后,神经功能可能逐步得到恢复。
临床表现 当小儿肘部外伤,尤其在肱骨髁上骨折,伤后前臂出现严重持续性剧痛,前臂屈侧肿胀,扪之发紧有压痛,其肢体发凉、紫绀,感觉迟钝或丧失,手指呈屈曲位,若被动伸直手指可出现疼痛加剧,这是肌肉缺血早期诊断的重要体征。
前臂动脉搏跳在肌肉坏死早期仍可触及,当病情发展严重时搏跳消失。早期可有正中(或尺)神经痛觉减退。当出现手套式痛觉消失说明有严重缺血,预后不良。数日内疼痛及水肿消失,但在前臂屈侧出现硬块,手腕及手指出现畸形及麻痹。
轻度挛缩: 深层屈肌群部分受损 (主要指屈指深肌),可有数指挛缩畸形,拇指不受影响,有时有旋前畸形。
中度挛缩: 大多数屈指深肌、屈拇长肌与部分屈指浅肌受损。正中神经障碍较尺神经为重,可造成各指屈曲挛缩及手内在肌麻痹。
重度挛缩: 造成全部屈肌及部分伸肌挛缩,伴有关节挛缩畸形。
预防 在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或前臂骨折时,要求一次复位成功,避免反复粗暴操作,对复位前桡动脉搏跳弱或消失的病例,更需注意。骨折复位后不论用小夹板或石膏固定,均应注意桡动脉搏跳及观察肢体远端血运。对肿胀及疼痛较重并疑有血运障碍时,应严密观察及时处理。
治疗 缺血性坏死预兆的早期病例,应立即松解外固定及敷料,适当伸展屈曲的关节,以解除外在压迫因素,经短时间观察后如果不能改善血运应即刻进行前臂肌间隔减压和受压神经血管探查手术。近年来有人应用经皮穿刺送入导管测量间隔内组织压力,正常情况间隔内压力为0~1.07kPa (0~8mmHg),若超过4.0kPa(30mmHg),有立刻进行筋膜切开的指征。对轻度挛缩的晚期患者,仅有1~2指屈曲挛缩(屈腕时手指能伸直)可采用理疗、按摩及功能锻炼等治疗。对中度挛缩或重度挛缩应根据病情可将肌肉起点不同程度地远移,切除纤维化肌肉、神经松解或其他功能重建等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