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das《吠陀经》(梵语; 拉丁转译为Veda,又译为《韦达经》《韦陀经》《围陀经》等),是婆罗门教和现代的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经典。“吠陀”又译为“韦达”,意思是“知识”“启示”。 《吠陀经》也被称为《天启经》,因为印度教传统认为:《吠陀经》是至尊主本人发出的,它是永恒的存在。吠陀知识先是由至尊主传授给这个宇宙中负责创造的,然后通过古代的先知将永恒的真理传递给世人,再以师徒相传的方式小心谨慎地留传下来。所以它是一种人类直接听闻上天启示的经验,而不是由任何凡人的思想所形成。 《吠陀经》原本是极长的,为了使人们容易接受,在传承过程中渐渐被分成《梨俱吠陀》《娑摩吠陀》《耶柔吠陀》《阿达婆吠陀》等四部,这四种《吠陀》文献合称“本集”,由祭祀仪式中奉献给众神的颂歌构成。本集又进一步分类,形成了三种经典:《梵书》《森林书》《奥义书》,这三种文献可以理解为指导解释宗教仪式、蕴含丰富的神学思想的。《吠陀经》还有许多补充性的书籍,辅助吠陀研究中包括了语音、语法、词源、韵律、天文、医学、音乐、舞蹈、军事、建筑等科学论著,和超过108部以上的奥义书,以及十八部著名的往世书等等。 《吠陀经》是印度最古老的,大约形成于公元前1000年。由《梨俱吠陀》《娑摩吠陀》《耶柔吠陀》《阿达婆吠陀》四部梵文经书组成。《梨俱吠陀》是上古印度人对神的赞歌和祷告文;《耶柔吠陀》与《娑摩吠陀》都是婆罗门的祷告文,记录古印度对自然力量的仪式;《阿达婆吠陀》是古代著名的家族密文手册,专长是不进行常规仪式而使用梵符和梵语,种类繁多,包括消灾、降灾、诅咒、星云、身体、流逝、毒梵等内容,详细记述各种方法和执行规定,传说掌握其中任何一种就可施展巨大的力量,直到如今仍有大量的方法流传世间。 该经被婆罗门教视为圣典,蒙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在古代印度文学发展中却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印度文学最初的源头,对后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Vedas吠陀,神圣的知识,包括梵书(Brahmana)、森林书(Aranyaka)、奥义书(Upanisads);4 部吠陀:《梨俱吠陀》(Rigveda),歌颂自然神,为神明颂歌;《耶柔吠陀》(Yajur-Veda),用于祭祀、祷告;《娑摩吠陀》(Soma-Veda),曲调,颂神歌曲;《阿达婆吠陀》(Atharva-Veda),祈福禳灾的咒语和魔法。还有《寿命吠陀》(Ayurved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