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Debendranaath Tagore(Thaakur)德本德罗纳特· 泰戈尔(1817—1905),泰戈尔的父亲,简朴纯洁,在社会上被称为“大仙”。哲学家,社会改革者,生于1817年5月15日(孟加拉历1224年杰斯塔月3日)。1827—1828年他在英语学校先后通过了四级和三级考试,获得了奖学金。他在这个学校就读直到1830年。1831年8月他进入印度教学院学习,在那里学习了三四年,但是在上二年级的时候他就离开了学院。 1832年12月30日,即他在印度教学院读书的时候,他和同学们一起组建了一个名叫“真理知识之光”的学会,他被推选为学会的秘书长。该学会的宗旨是“用孟加拉语祭祀敬神”,并且决定,“在这个协会里,除了孟加拉语,不用任何其他语言对话”。当时在印度教学院里就读的一些新青年都迷恋于英语,开始轻视自己的民族语言和宗教文化,所以该协会的会员们都把学习、研究孟加拉语作为他们的主要目标。拉姆莫洪·罗易对他们思想的影响很大。因此,讨论宗教问题也是他们协会的一项内容。德本德罗纳特的思想,对该协会的活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后来成立的“真理启迪”协会就是该协会的继承者。 大约在1834年,德本德罗纳特按照父亲的要求,离开印度教学院,进入父亲建立的印度银行,做财务部主任手下的见习生。这期间达罗卡纳特为了各种社会庆典经常组织歌舞饮宴集会。德本德罗纳特在这种环境里也有一段时间沉醉于享乐之中。1838年德本德罗纳特的祖母奥洛迦病逝了,他心里百感交集。他跟这位祖母最亲,祖母是他童年和少年的主要保护者。祖母的宗教思想对他影响很深。从此他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开始探讨人生的诸多问题,并且在梵社的领导者拉摩琼德罗·比代巴基什的帮助下,学习《伊沙奥义书》。1839年10月6日在乔拉桑科祖宅池塘旁边的一个小房子里,他与10 多个亲人和朋友成立了“真理愉悦会”(tattvaranjinee sabhaa),并且规定每月的第一个星期日晚上举行例会。在第二次会议上,拉摩琼德罗·比代巴基什被推举为协会的会长,协会的名称也随之改为“真理启迪会”(taddvabodhnee sabhaa),其目的就是宣传所有经典中的深奥理论和吠檀多原理。会员逐渐增多了。在次年的阿格拉哈扬月,德本德罗纳特在苏基亚大街56 号租了一栋房子,作为真理启迪会活动的场所。真理启迪会的成立在孟加拉社会的发展史上是一个值得重视的事件。当时在一些西方教会团体的宣传下,一些受过英国教育的青年人接受了基督教,除此之外,由于社会上流行着印度教各种腐朽的仪规陋习,很多人已不再相信印度教了。真理启迪会为扭转这种思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840年6月德本德罗纳特为了同样的目的成立了一所“真理启迪学校”。学校要求用孟加拉语传授自然科学知识和宗教经论,免费向学生们讲授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的课程。奥寇耶库马尔·德多被聘为地理和物理课的教师。真理启迪会于1841年出版了他写的有关这方面内容的两本书。但是由于生源不足,学校于1843年4月30日迁往般什贝里亚村。由于他父亲去世所造成的困难局面,学校于1847年关闭了。后来经德本德罗纳特同意在圣蒂尼克坦建立的梵式学校,可以说,就是这所学校模式的延续。 德本德罗纳特生活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就是他与梵社的交往。达罗卡纳特去了英国之后,德本德罗纳特开始关注梵社,并从1842年拜沙克月起他主持的真理启迪会承担起领导梵社的责任。为了宣传真理启迪会和梵社的主张,1843年8月16日出版了真理启迪刊物。虽然宣传宗教理论是该刊物的主要宗旨,但是该刊物也发表讨论地理及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文章。真理启迪刊物为发展现代孟加拉散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德本德罗纳特和梵社的联系逐渐密切起来。1843年12月21日下午3点钟,他宣誓接受梵社的教义。从此后他就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梵社的宣传活动之中。两年内其成员增加到500 人,1845年12月20日他在高里哈迪花园举办了一个盛大的梵社节日聚会。 在孟加拉社会发展的历史中这些事件的影响是深远的。当时西方基督教传教士们,都在竭力宣传基督教和批判印度教的种种缺点。一大批文化名人加入了基督教。与这种思潮相对立的是一大批保守的印度教徒,他们宣传印度教的一切都是神圣的,因此反对对印度教进行任何改革。德本德罗纳特及其真理启迪会通过自己的刊物坚决反对上述这两种思潮。“印度教慈善学校”的建立就是这种积极努力的实际结果。基督教传教士们所建立的学校已经成为宣传基督教的中心。为了建立本国相类似的机构来反击基督教的宣传,德本德罗纳特和坚持古典教育方法的拉塔克里什诺·代博王公、坚持新的教学方法的拉姆戈巴尔等著名人士一起,于1845年5月25日召开了一个协商大会。在一些富人的资助下,1846年5月1日,宣布成立一所学校。普代博·穆科巴泰被任命为该校的主讲教师,拉吉纳拉扬被任命为校董。德本德罗纳特成为该校的另一个管理者。由于种种原因,该校的存在时间不太长,但是,毫无疑问,它为凝聚印度教社会中的保守派、改革派和新派的力量做了大量的工作。这期间突然传来了父亲在英国病故的噩耗。在料理丧事的过程中,德本德罗纳特的思想经历了一场危机。他和弟弟吉林德罗纳特虽然都接受了梵社的教义,但是在乔拉桑科的泰戈尔宅第里仍然根据传统举行祭祀活动。在为父亲治丧期间,德本德罗纳特不同意携带象征着天神的黑石按照传统方式为父亲举行葬礼,他只是高声念诵一种与祭祀无关的奉献咒语,奉献出所有礼品。对此举感到很愤懑的亲人们都离开了他。吉林德罗纳特当然按照经典的规定完成了父亲葬礼的程序。 这时候德本德罗纳特对于实业已经心灰意冷,于是他就让具有管理才干的三弟吉林德罗纳特担负起管理商贸的责任。他自己前往迦尸(现在的瓦纳拉西,过去也称“贝拿勒斯”)研究吠陀经典。此时的经贸形势开始恶化。1848年年底联合银行和卡尔-泰戈尔公司破产。沉重的债务负担落在了德本德罗纳特和吉林德罗纳特的肩上。为了偿还债务,德本德罗纳特开始过起了俭朴的生活。他当时的精神状态与这种生活方式倒是很合拍的。他获得了集中精力研究宗教问题的机会。在这个时期,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他认为吠陀经典是没有错误的,可是在研究吠陀经典的过程中,他发现吠陀经典中有众多神、多种祭祀、相互矛盾的说教,于是他改变了自己原来的观点。他在内心并不赞成奥义书中那种一元论的解释。当时他从奥义书中摘录了一些符合自己心意的诗句,并于1848年编撰了《梵社》的第一卷,对其做出了类似奥义书似的诠释。在这部书的第二卷,德本德罗纳特付出了巨大劳动,从《摩诃婆罗多》《诗歌》《摩奴法论》等经典中摘录诗句,编撰了梵社的伦理和格言。 自从接受了梵社的思想,在举行杜尔迦祭祀的时候,他就离开家前往各地去漫游。就这样,他漫游过很多地方,最后于1856年11月15日回到了加尔各答。 1854年他的三弟吉林德罗纳特去世。在他的精心管理下,父亲债务的大部分已经偿还了。可是剩下的债务以及三弟个人的债务等方面的财务管理相当混乱。甚至,由于债权人提起控诉,警察局向他发出了逮捕证。他为偿还债务,妥善地做了安排。可是他的小弟弟诺根德罗纳特为了个人的消费又开始借债了,德本德罗纳特对此很不满,诺根德罗纳特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了,并于1858年10月24日死了。 1858年结束国内旅游回来之后,德本德罗纳特与凯绍博琼德罗· 森(KeshabachandraSen,1838—1884) 开始交往。凯绍博琼德罗是他的次子绍登德罗纳特的同学,而且通过他凯绍博琼德罗加入了梵社。德本德罗纳特被这个年轻人那种火热般的宗教情感和旺盛的工作能力所吸引。在这位年轻人的倡议下,德本德罗纳特1859年成立了梵社学校,他自己用孟加拉语,而凯绍博琼德罗则用英语在该校教授宗教方面的课程。这一年的年初,真理启迪会召开了年会,会上决定取消真理启迪会,并将真理启迪刊物交给加尔各答的梵社。这一年的巴乌沙月11日(在公历12月间) 举行的梵社社员大会上,德本德罗纳特和凯绍博琼德罗被选为梵社的书记。这样,梵社里就增加了新鲜血液。 此前,对德本德罗纳特来说,梵社只是探索真理的一种手段。凯绍博琼德罗加入进来后,就把它发展成为一个社团组织,并为该组织的仪式规定了一套程序和方法。根据这种程序和方法,德本德罗纳特于1861年7月26日为二女儿苏库玛丽举行了婚礼。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黑石神像证婚和火焰洁身仪式,这次婚礼履行了印度教婚礼所有的程序。德本德罗纳特很想进行社会改革,但是当时流行的一些印度教的陈规陋习并没有消逝。他把梵社看作印度教内部的一个分支,只是取消了它的祭祀活动和各种迷信陋习。他虽然支持寡妇改嫁、不同种姓间通婚、取消佩戴圣线等主张,但是他还不能全身心地接受凯绍博琼德罗的主张。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与梵社里的年轻人发生了分歧。 凯绍博琼德罗及其追随者于1866年11月11日成立了“印度梵社”,实际上这种分裂早在1864年年底就发生了。目睹这种分裂,德本德罗纳特心里很痛苦,他千方百计企图与这个新的梵社保持联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却未能做到。于是他渐渐地将自己解脱出来,开始过起退休的生活。他创建的原始梵社也渐渐地走进了死胡同,丧失了它的进步性。 1905年1月19日下午1点55分,德本德罗纳特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路,享年88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