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邮政业务量
(1) 迅猛增长阶段。农村邮政,过去经办业务种类较少,一般仅限于出售邮票,收寄国内平挂邮件等。自1950年起,各机构除原开办的业务外,大多可以收寄包裹、小包、印刷品、国际信件,办理汇兑和收订报刊等业务。其中,报刊发行,于1950年5月1日开始接办,实行邮发合一。同时发挥农村邮政点多、线长、面广的优势,积极开展多项服务,使邮政业务量,迅猛增长。因各类数字农村没有单独统计,只能从全省发展看农村。1949年,包括农村在内的全省计费业务量中,函件794万件、包件1.5万件、汇票3.5万张;1950年开始的报刊发行, 订销报纸和杂志期发数只有2.3万份和0.4万份。1957年发展到函件2 879万件、包件48万件、汇票193.3万张、报纸期发数33.3万份、杂志期发数35.4万份。比1949年增长函件2.6倍,包件31倍,汇票54.2倍。报纸和杂志期发数,比1950年分别增长13.8倍和87.5倍。
(2) 平稳上升阶段。1958—1965年,业务量趋于平稳,但仍继续增长。1960年10月1日开办的特挂信函,为函件业务增添了新的内容。特挂信函可以随函邮寄粮票、布票、油票、户口迁移证、粮食关系、团组织关系等六种票证和文件实物。在此期间还陆续把代收货价、保价和电汇业务扩展到农村,个别支局还办理直通电汇业务。到1965年, 全省计费业务中, 函件3 116.4万件、包件49万件、汇票288.6万张、报纸期发数46.2万份、杂志期发数39.9万份。比1957年增长:函件8.3%,包件2.1%,汇票49.3%,报纸期发数38.7%,杂志期发数12.7%。1966年以后,农村邮政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但全省邮政业务量仍有发展。1975年与1965年比较,函件增长73.2%,达到5 484.6万件;包件增长一倍半,达到124.4万件;汇票增长19%, 达到343.4万张; 报纸期发数增长47.4%,达到68.1万份;杂志期发数增长一倍多,达到82.2万份。
(3) 多项发展阶段。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农村邮政从此迈开了新的步伐。通过几年来的锐意改革,邮电企业由原来的单纯生产服务型,逐渐向服务经营型转变,传统业务向多功能业务发展。同时,陆续开办报刊零售、集邮等新的业务项目,国际和电汇业务也相应扩展,不仅为广大农村用户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服务, 而且也促进了全省邮政业务的增长。1985年各项业务量达到:函件7 495.6万件,包件112.3万件,汇票395.3万张,报纸期发数253.1万份,杂志期发数287.8万份。与1975年相比,除包件业务量因市场繁荣、货畅其流而略有下降,约占90.3%以外,其余皆大幅度增长。函件增长36.7%,汇票增长15.1%,报纸和杂志期发数分别增长2.7倍和2.5倍。
1986年以后, 改革进一步深入, 乡镇企业、农贸市场蓬勃兴起,类似广河三甲集的茶叶、皮毛等商品集散地, 在全省多处出现, 有力地促进了邮政业务的发展, 邮政储蓄恢复以来, 1987年, 邮储年末余额为4 005.3万元,到1992年,邮储年末余额达到42 151.8万元。其他传统业务也都有程度不等的增长。仅以农村报刊发行业务为例, 县以下报刊流转额1983年为441.3万元,1985年为686.2万元,1990年为946.2万元,199 2年为1 277.7万元。1992年比1983的增长1.9倍。在1990年的邮资全面调整中,邮政业务项目也有了较大变动,并增设诸如商品包裹等新业务,使之更适合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对邮政业务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由上可见,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邮政的分支机构、邮路、辅助网络、通信水平等一系列调整,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的。其波动与起伏, 正是企业经济效益和农村社会效益二者兼顾的反映。这一点,已经从邮政业务的发展中得到证明,也是甘肃农村邮政建设超越过去的显著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