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稱“通濟橋”、“浮橋”、“濟民橋”。位於福建泉州臨漳門外之筍江上。據明·朱鑒記石筍橋之經歷:“通濟橋者,泉郡晉江之名橋也。宋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太守陸廣守是邦,始造舟爲梁于石筍之江,民得履坦,因名浮橋。嘉祐間守盧革及僧本觀重修,又于兩岸作亭以翼衛之,名曰濟民。至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轉運判官謝重規再修斷舟,以繼梁道,改名通濟。南宋紹興二十年(公元1150年)僧文會作石橋一十六間,長七十五丈五尺,廣一丈七尺。翼以扶欄,鎮以浮屠。如橋之長兩夾之。越乾道五年(公元1169)始克落成。至慶元年間,有僧了性者,復修三小石橋。于是橋之北相貫聯絡以達于臨漳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