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2.外部转移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2.外部转移

2.外部转移

江苏农业劳动力 “外部转移”的起伏势态比 “内部转移”明显,但发展轨迹大致相似。
(1)起步发展时期(1949—1957年)。30年代,上海、无锡等城市的兴起,形成了江苏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的第 一个高潮,但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城市经济凋落,农村劳动力转移停滞。新中国成立后,“一五”时期重点发展城市工业,带动了农业劳动力的产业转移,促进了人口城镇化。1949—1957年,城镇职工由48.2万人增至130.8万人,其中约有2/3的新增职工是从农村招收的。8年间城镇人口增加了142万人。这一时期农业劳动力流动基本上没有政策上的限制。
(2)停滞时期(1958—1978年)。这期间频繁的政治运动,国民经济发展严重受挫,农业劳动力的“外部转移”基本停滞。1958年“大跃进”,生产建设规模急剧膨胀,城镇劳动力严重不足,国家放松了对招收新职工的审批管理,造成职工队伍迅猛增长,农业劳动力超前转移。这一年,仅全民所有制工业、建筑业就增加新职工97.8万人,比上年增长30.9倍,其中绝大部分来自农村。1958—1960年,全省城镇累计增加了297万人,增长51.3%,其中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的226万人。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由13.8%迅速上升到20.6%。
1961年,进入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中央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压缩城镇人口、精简职工队伍的政策措施。1961—1965年,江苏城镇人口减少了188万人,精简职工120万人,人口城镇化水平由20.6%陡降至14.9%。城乡人口流动已置于计划控制之下,农业劳动力“外部转移”途径基本堵塞。
“文化大革命”期间,农业人口出现了逆向转移。1968—1970年,大批机关干部、知识分子被下放到农村劳动,百余万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插队落户;与此同时,由于相当部分城镇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致使企业职工大量过剩,因而在1969—1970年又精简下放职工36万人。到1970年底,全省城镇人口仅有656万人,城镇化水平下降到12.5%,为新中国成立以后最低谷。后来,随着生产秩序的逐步恢复和经济建设的发展,以及知识青年下放政策的调整,江苏的人口城镇化开始出现转机。
(3)快速转移时期(1979—1995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允许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等改革措施的相继出台,城乡长期隔绝的状况开始改变,农业劳动力的“外部转移”速度加快。具体表现为:
❶“农转非”规模庞大。1979—1995年全省“农转非”人口达547.7万人,占同期非农业人口增加数的53.2%。这类人员主要有:回城工作知识青年;对60年代和“文化大革命”期间下放的城镇居民、老职工实行就地“农转非”和国家规定的特殊行业招收的农村劳动力;招收的一批农村大中专学生;
❷城镇企业中来自农村的农民工大量增加,1995年达125.5万人,比1978年增加了81万人,平均每年增长6.3%;
❸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队伍不断壮大,1995年,农民进城从业人员达100万人以上,创造的产值为318.42亿元。此外,还有为数不少的农村劳动力在城里从事各种修理等服务业和充当家庭保姆。

☚ 1.内部转移   三、农村计划生育 ☛
0002961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1: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