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作物主要虫害规律
(1)粘虫。粘虫在辽宁省每年发生2代,虫源来自黄淮地区,二代发生面广,三代局部地区为害严重。
(2)高粱蚜虫。该虫在辽宁一年繁殖10~16代,以卵越冬。高粱蚜虫发生取决于当年气象条件和天敌数量,气象条件尤以湿度的影响最为突出。一般6—8月份高温、干旱,最适宜高粱蚜繁殖为害。
(3)玉米螟。辽宁省大部分地区玉米螟1年发生2代,极少数和高温年份发生3代,辽北一些地方为1代,大部分老熟幼虫在玉米、高粱杆中越冬。
(4)棉铃虫。棉铃虫是迁飞性害虫,在辽宁省一年发生2~3代,为害较严重的是第2代、第3代幼虫,以第2代为主,个别地区在高温年份发生第4代。棉铃虫成虫每年6月中旬左右从黄河流域迁来,开始繁殖第2代,6月下旬达到迁飞高峰,7月中旬左右出现第4代,但在辽宁发育不完全。棉铃虫幼虫食性很杂,食量很大,为害棉花、高粱、玉米、大豆、花生、向日葵、番茄和青椒等作物。
(5)地下害虫和苗期害虫。辽宁省地下害虫有36种,其中重要害虫有东北大黑鳃金龟、铜绿丽金龟、云斑鳃金龟、华北蝼蛄、非洲蝼蛄、沟金针虫、细胸金针虫、褐纹金针虫等。东北大黑鳃金龟2年完成1代,成、幼虫交替越冬,隔年发生。铜绿丽金龟1年发生1代,以幼虫越冬,在丹东、大连、锦州地区春秋两季都能为害。云斑鳃金龟4年完成1代,以幼虫越冬,每年5月中旬上升到耕层为害。华北蝼蛄3年左右1代,非洲蝼蛄2年1代,均以成虫或幼虫在地下隧道深处越冬,5月上旬至6月上旬是为害盛期。金针虫2—3年完成1代,以各龄幼虫和成虫在土中越冬,一般当春季10厘米地温达到6℃时,成、幼虫开始活动,较其他地下害虫发生早。苗期害虫主要有黑绒鳃金龟、大灰象甲、蒙古灰象甲、拟地甲、土蝗及其他金龟子成虫等。黑绒鳃金在辽宁1年发生1代,以成虫越冬,为害大田作物、蔬菜幼苗等。大灰象甲和蒙古灰象甲在辽宁2年1代,以成、幼虫交替越冬,蒙古灰象甲4月中旬开始活动,大灰象甲稍晚,为害所有作物秧苗,但以双子叶作物秧苗受害最重。拟地甲1年发生1代,以成虫越冬,4月份活动,为害以旱田为主的大田作物秧苗。土蝗一般1年1代,有的种类在辽南1年2代,以卵越冬,为害水稻、小麦、谷子、高粱、玉米、大豆、薯类、甜菜和瓜类等。
(6)水稻二化螟、稻水象甲。水稻二化螟在辽宁1年发生2代,以幼虫在根茬或杂草中越冬,耐寒性强。第1代幼虫于6月下旬为害,造成稻秧枯心; 第2代幼虫8月上旬出现,造成白穗。稻水象甲是1991年传入辽宁省的植物检疫性害虫,1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其所选择的场所土中越冬。成虫为害水稻、玉米等作物叶片,幼虫取食水稻幼根,造成断根,抑制水稻生长。
(7)大豆食心虫、大豆蚜。大豆食心虫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冬,幼虫入荚期为8月中旬至9月初。大豆蚜1年发生数代,以卵在枝条上的侧芽或缝隙里越冬。该虫多集中在大豆幼嫩部分为害,受害后叶片卷缩,植株矮小,还可以传播大豆花叶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