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绵羊毛
绵羊毛收购价主要经历了国家定价、合同定购价、议购指导价、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等价格管理形式。
(1)收购价。1950—1953年,人民政府为改变新中国成立前遗留的毛价偏低问题,连续三年提高购价。西宁、湟源、共和、同仁、乌兰、互助、贵德、门源、兴海、结古等11个市场每50千克(下同)混等“西宁毛”平均收购价,1950年为65.84元,1951年为87.71元,1952年为101.52元,1953年为120.75元。
1954年羊毛购价降低10%,青海分几次调整,至1957年平均购价调到109.64元,比1953年下降9.2%。1959—1966年,省人民委员会分四次提高边远地区的羊毛价格,以缩小过大的地区差价,在西宁价格不动的情况下,平均购价提到117.36元,比1957年提高7%。1974年后国内市场发生较大变化,对毛制品需求增多,1979、1984、1985年三次大幅度提高羊毛价格,平均购价分别提为150.36元、176.82元、212.90元,1985年比1966年提高2.2倍。
1983年国家决定计划收购采取合同定购形式,价格为国家定价,在完成羊毛收购和调省任务后实行议购议销,议购指导价在各地收购价的基础上,向上浮动不超过10%。1984年全省绵羊毛收购由混等收购改为分等收购,议购价在当地收购价基础上上浮幅度不超过30%;改良毛议购价上浮幅度不超过20%。1985年在国家再次提高收购价的基础上议购价又上浮10%~20%,平均议购指导价为234.2~255.5元,收购价比1950年提高2.9倍。1986—1987年羊毛价格保持基本稳定。1988—1990年由于羊毛市场需求转旺,进口减少,羊毛供应发生缺口,合同定购价有较大幅度调整。1988年西宁毛二等合同定购价为251.5元,1989年调整为363.50元,提高44.5%,改良毛、半细毛等价格也相应调整;议购价也随之上扬,1989年全国市场发生“羊毛大战”,青海市场绵羊毛议购价最高时达到50千克1 000元,掺杂使假等不法行为屡见不鲜。
1991年国家取消了对羊毛的合同定购价格,实行收购指导性价格,这一时期供求形势较为平稳,价格较1989年也有所回落。
1993年对绵羊毛放开经营,价格随行就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供求关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国内羊毛市场需求较为疲软,价格逐年回落,1997年西宁毛价格全省平均为350元,与1989年国家下达的合同定购价基本持平(表7-3-5)。
表7-3-5 1984—1997年主要年份西宁毛价格表
单位:元/50千克
年份 | 1984 | 1985 — 1987 | 1988 | 1989 — 1990 | 1991 | 1992 | 1993 | 1994 | 1995 | 1996 | 1997 |
价格 管理 | 国家 定价 | 国家 定价 | 国家 定价 | 国家 定价 | 指导 价 | 指导 价 | 市场 价 | 市场 价 | 市场 价 | 市场 价 | 市场 价 |
价格 形式 | 180.0 | 211.5 | 251.3 | 363.5 | 327.5 | 318.0 | 375.0 | 500.0 | 450.0 | 300.0 | 350.0 |
(2)各种差价。
❶等级差价。1984年前全省绵羊毛实行混等收购。1984年起改为分等收购,西宁毛等级差价率为:一等为100,二等为92,三等为82;1985年调整为:一等110,二等100,三等85。一直延续至1997年未变。改良毛1975年等级差价率一等为125,二等为117,三等为108,四等为100。1991年国家调整了细羊毛的等级差率, 特等由1979年的124调为125, 一等由114调整为115, 二等为107,三等为105。
❷品质差价。 品质差价率, 1966年以生皮抓毛为100, 熟皮抓毛82, 干退毛、 生皮剪毛80,1.5市寸以上的生皮剪梢子毛65, 1.5市寸以下的为50, 灰退、 熟皮剪毛60, 单独包装白二毛80, 混合包装白二毛75。 在实际执行中除个别有所调整外,大部分延续至1997年未变。
❸花色差价。 1955年各品种羊毛花色差价率以白毛为100, 黑花毛为60,1956年黑花毛调为65, 1959年又调为75。 放开绵羊毛经营后, 在实际运用中黑花毛随市场需求决定差价关系。
❹品种比价。 为促进青海改良羊毛和半细毛的生产, 在改良初期对改良羊毛和半细毛收购价格安排较高, 1966年购价高于西宁毛43%。 随着生产发展,改良羊毛占全省羊毛总产量的1/3, 比价逐步缩小,至1984年改良羊毛购价比未改良绵羊毛高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