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1937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1937年 1937年1月两个口号与论争集《现阶段的中国文艺问题》(杨晋豪编选)由北新书局出版。 2月《文丛》月刊于上海创刊,由靳以主编。 3月密尔顿的《失乐园》(傅东华译)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5月《文学杂志》月刊在北平创刊,由朱光潜主编。 7月中国剧作者协会于15日在上海成立。 8月“八一三”上海战事爆发后,上海市戏剧界救亡协会组成13个救亡演出队,分赴各地从事救亡宣传工作。 9月《七月》周刊在上海创刊,由胡风主编。 10月西北战地服务团在延安成立,由丁玲任团长,先后赴山西、陕西、晋察冀等地进行抗日宣传活动。 11月12日上海沦陷。郭沫若、茅盾等相继离沪经香港赴大后方。 12月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 ☚ 1936年 1937年 ☛ 1937年 1937年袁牧之编剧的《马路天使》由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摄制。 ☚ 1937年 1938年 ☛ 1937年 1937年4月龙瑛宗发表短篇小说《植有木瓜树的小镇》(日本《改造》4月号)。 6月《台湾新文学》因被迫废止汉文栏而停刊。 8月杨逵发表短篇小说《田园小景》,中译稿更名为《模范村》(台湾《文季》)。 9月台湾当局根据日本殖民者的计划,强行推行“皇民化运动”。 ☚ 1936年 1937年 ☛ 1937年 1937年《风月报》创刊,这是抗战期间台湾唯一的中日文合刊杂志。 ☚ 1937年 1938年 ☛ 野花与箭/南中国的歌/望舒诗稿/摇篮歌/雨寺/白踪诗存/冰天下/晨夜诗庋/海之歌/页篇集/无花的春天/桑野/旷野/防守/无题草/石像辞/渔家/记忆之都/火灾的城/流亡者之歌/绿/白河/哪里是太阳/一心诗集/三千万/战歌/乡曲/山青诗草(第一卷·叙事诗辑)/火/红河/战号/最后的吼声/抗战三部曲/国际纵队/咆哮/战歌/赴战壮歌/可怜虫/未焚草/七口之家/夜巡者 ☚ 骊山之夜 野花与箭 ☛ 北伐途次/猫与短简/废邮存底/散文七辑/灯下集/唯建的漫谈/吓,美国吗/活跃的肤施/到西北来/半夏小集/崇高的母性/鲁迅先生轶事/鲁迅的盏棺论定/黄花苔/白夜/美丽的夏天/山居散墨/名家传记/欧行观感录/鲁迅散文集/抗战与防疫/瓜豆集/展望/胡洛遗作/闭户闲谭/夜记/黔滇川旅行记/西北纪游/陇蜀之游/旅人的心/风尘集/名家近作集/在法国女牢中/西南旅行印象杂写/义勇军/经历/西线生活/从国防前线归来/旅桂蒙难记/渡家/十月十五日/山寺暮/小树叶/落日/茶墅小品/北伐/死/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秋窗集/涵泳集/意国留踪记/滇游一月记/欧美风雨/失地记痛/萨坡赛路杂记/芦沟桥之战/沫若近作/文思/稻粱集/兴安岭的风雪/华北——魔手下的地狱/七人之狱/西线的血战/控诉/在轰炸中来去/抗战与觉悟/抗战文选/抗战文编/平汉前线/抗日的第八路军/从陕北到晋北/从江西到四川行军记/前线归来/秋心集/梦幻的陶醉/椰阴散记/近人自传选/西北线/出狱前后/蛮人之出现/段砚斋杂文/忠告日本政治家/二万五千里长征记/陕北印象记/闸北的血史/西线的血战/上海抗战记/缘缘堂再笔/新型集/顾颉刚通俗论著集/回忆录 ☚ 街头讲话 北伐途次 ☛ 1937年文化弗洛伊德发表《摩西与神教》,用精神分析方法论述宗教。 政法1月2日,英国与意大利签订地中海协定,约定相互尊重对方在地中海的权益。 经济4月1日,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基本完成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工业总产值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但工业化速度超过了美国。农业方面,全国已有93%的农户加入了集体农庄,并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军事7月7日,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11日,日本政府决定从国内向华北派兵。7月底,日军侵占天津、北京。8月,进攻上海。12月,占领南京,进行大屠杀,被害人数达30万以上。当年,日本向中国共派遣了16个师团的侵略军,相当于其陆军总兵力的三分之二。 1937年中华民国26年·丁丑文化3月21日,国民党下令禁止《读书生活》等13种进步刊物发售。 政法2月10日,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五项要求,并作出停止武装推翻国民党政府等四项保证。 经济春,“满洲国”成立“满洲农业政策委员会”,对稻、麦、大豆、棉花等实行“统制”。 军事3月12日,红军西路军在梨园口失败,余部3 000人深入祁连山。 1937年中华民国26年·丁丑物理学余瑞璜写成 《配位式化合物Zn(BrO3)2·6H2O(室温)和Ni(NO3)2·6NH3(室温和低温)的晶体结构分析》博士论文,创造性地研究了Br原子的福里尔综合,实验观察到衍射第一环,并发现Ni(NO3)2·6NH3的室温结构有反常的热振荡,引起X光衍射斑点强度随Bragg角的增加而急剧减弱。 地学凃长望发表气象学论文 《中国天气与世界大气的浪动及其长期预告中国夏季旱涝的应用》,提出研究中国长期天气预报应从世界天气出发,研究大气活动中心,大气浪动及海洋环流与温度、降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预报方程式,为中国的长期天气预报奠定了基础。 农学4月,西北青年救国会号召青年植树,并规定4月12日为植树日。 医学陕甘宁边区医院成立,为群众免费诊病、供药、住院治疗。 工程技术范旭东1934年在南京创建的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宁厂正式投产,生产合成氨、硫酸、硝酸及化肥等。 1937年数学彼得洛夫斯基[苏联]提出偏微分方程组的分类法,得出某些基本性质。 物理学克林顿·约瑟夫·戴维森[美]和乔治·佩杰特·汤姆生[英]因发现电子在晶体中的衍射现象,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化学P.D.博维特[意]发明原型抗组胺。 天文学雷伯[美]制成世界上第一架射电望远镜,用以接收来自空间的无线电信号。此为射电天文学的开端。 地学皮耶克尼斯[美]和帕尔门[芬]用探空记录阐明气旋波的结构。 生物学阿尔伯特·冯·森特·焦尔季[匈]因研究组织的氧化和发现维生素C,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医学圣乔其[匈牙利]分离并确定维生素C的化学结构,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工程技术美国杜邦公司用硝酸氧化环己醇制己二酸,最先投入工业化生产。该公司还制成纯尿素晶体。 1937(民国二十六年)1月5日盐业、金城、中南、大陆四银行共同创立银行信托部,由四银行共拨营业基金100万元。(154,316页) 1月14日“浙赣铁路杭州至玉山一段,所用之轨道为35磅轻轨,只能行驶15吨车辆。凡各路普通应用之35吨及40吨之车,均不能行驶。而已完成之玉山南昌段,及行将完成之南昌萍乡段,均采用京沪、沪杭甬、粤汉各路所用之63磅重轨。若不将杭玉段轻轨换为重轨,则各路车辆无法交相利用,而于平时商运,战时军运,均有绝大障碍”。是日,浙赣铁路与捷克维克维思钢铁厂订立赊借材料草约,向该厂借款关金232万余元购买钢轨。“所订钢轨均于二十六年二、三月分别运到,即着手开始换轨,故卢沟桥事变发生以后,浙赣路之大量运输已可畅行无阻。”(387,上册,170页) 1月15日“九一八”事变后,汉冶萍公司继续以矿石供应日本帝国主义。是日,实业部部长吴鼎昌批示,自1934年至1936年,每年公司出口铁矿砂514 710吨,1937年的出口不得超过此数。(136,1068页) 2月资源委员会在江西清江附近兴建炼钨厂,机器设备购自德国。同年8月,运抵上海的机器落入日本人之手。1938年春末,中德工程技术人员仍将开工日期定在1938年8月1日,但受日寇侵略战争影响,7月初,不得不将机器拆迁到安全地方。(410,242页) 3月5日实业部公布 《奖励农产通则》。(185,433-437页) 3月26日中央银行与日本正金银行上海分行达成协定: 日本方面在上海存银全部移交,等价交换法币,以2/3存中央银行,年息4厘,同时中央银行以同样数额存日本银行,年息1厘,自移交之日起6年为限。在上海的6家日本银行共移交现银8 926 310元。(109,214-215页) 3月广东省银行率先开始实施 “特种现金保证办法”,取消保证人,免去行员觅保方面的困难。行员按月薪3倍之数额缴纳甲种保证金。保证金及利息将来可以返还。行员按规定缴纳甲种保证金之前,概不指派职务。(《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7年第1期,66页) 4月1日国民政府发行辟浚广东省港河工程美金公债200万元,年息6厘,以粤海关附征5%进口税拨充还本付息基金。(124,270-271页; 181,225-226页) 4月5日国民政府决定将盐务稽核所改称盐务总局,负责人沿称总办、会办,其职责仍为管理盐务的产、运、销、税四大业务及缉私工作。长期以来,盐务稽核总所或盐务总局会办,各区稽核分所协理或各盐务总局副局长一职,皆由洋员充任,与华人总办、局长会同审核收支,会同签发支票和有关文件。在盐务稽核所改为盐务总局时,所制定的新组织法中,对于洋员的责任、功用,均无明确的说明。洋员在盐务机关中的作用日趋削弱。1942年4月11日公布的 《盐务总局暂行章程》第19条仅规定 “盐务总局得聘用外籍人员为顾问”。(382,166、354页) 4月27日中美定期航空航班开始,由上海起,经香港、马尼拉、关岛、互基岛(疑即威克岛,Wake Island)、中途岛、火奴鲁鲁至旧金山,先运邮件。上海至香港线,由中国航空公司担任; 香港至旧金山线,由泛美航空公司(Pan American Airways) 担任。每星期往返一次。(志刚: 《中美通航》,载 《东方杂志》 34卷11号,1937年6月) 4月宋子文任董事长的华南米业公司成立。资本1 000万元,并有流通资金2 000万元。表面上宣称从事改进华中、华南大米的生产、运输和销售业务,实际上是一个独占洋米进口的大组织。(《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277页; 许涤新: 《官僚资本论》,上海,海燕书店,1952,31-32页) 5月1日1937年3月,宋子文从广东银行透支105万元,收买南洋兄弟烟草公司20万股。南洋股票面额为15元,市价7.8元,宋只付了5元。1937年3月1日签订股份出让合约。是日,宋系官僚资本正式接收并改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改组后的南洋由宋子文任董事长,程叔度为总经理。(148,501、506-507页) 5月8日1936年4月集资20万元、官商合办的四川生丝贸易公司(董事长何北衡,总经理吴晋航) 至此增资改组为四川丝业公司。股金140万元,其中四川省政府占70%,商业银行、公司及私人占30%。改 “生丝”为 “丝业”,意在不以生丝为限,还兼营与丝业有关的,如制种、织绸、绢纺等业务,从而开辟了统制四川丝业的道路。1941年股金增至1 200万元,其中四川省政府占14%,国民党机关和它的国家银行占51%,商业银行、公司及私人共占35%。(333,405-406页; 《重庆工商史料》 1辑,116-117页) 5月12日永利化学工业公司与英商卜内门公司订立协定,在中国(包括香港,不包括伪满诸省) 分销纯碱、烧碱和洁碱数字(三者按比例折合成纯碱计算),永利占55%,卜内门占45%。定期3年。抗战爆发后,此协定无形中中止。(《化工先导范旭东》,83 -84页) 5月15日法币发行后,已逐步在云南流通。云南省政府布告,自1937年5月15日起,凡在云南境内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准,不得行使现金。本省境内公私机关团体或个人,凡持银币或生银等银数者,应自5月15日起三个月内,向各该地方富滇新银行所设法币兑换所或分行办事处兑换法币或新滇币。(《滇省推行法币》,载 《银行周报》 21卷20期;1937年5月) 5月17日4月10日成立的中国国货联合营业公司正式开业。总公司设上海,资本定为200万元,先收一半。官商合办,政府出资1/3,其余由国货工厂和公司入股投资。公司的业务包括筹设并投资各地国货公司,受各地国货工厂之委托,办理其产品之分配销售事务,国外市场之扩充,国货制造之改良,国货运销人才之训练等。原中国国货公司(1934年1月成立) 和中国国货介绍所联合办事处的全部业务都移交给联营公司接办。“惟事变以后,上项概计当难实现矣。”(194,37-39页; 潘君祥: 《近代中国国货运动研究》,40页; 《民国档案》 1988年第2期,80页) 5月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中立法,对所有交战国一律实施武器弹药和军需品禁运。1936年2月,罗斯福总统签署了新修改的中立法。是月,第三个中立法生效,这个中立法未规定有效期,具有 “永久”性质(389,173-174页)。中立法的存在是日本对华发动全面侵略战争以后,国民政府一再呼吁美国给予援助,但迟迟未能获得的主要原因之一。 6月1日国民政府实业部拟定在浙江温州温溪建造纸厂,资金定为450万元,官股占390万元,借用中英庚款34万镑拨充之。是日举行创立会。因抗战爆发被迫停办。(129,上篇,2章,94页; 344,154页; 194,24-25页) 7月1日1937年5月,建设委员会根据国民政府的命令,将首都电厂和戚墅堰电厂合并改组为扬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将淮南铁路和淮南煤矿合并改组为淮南路矿股份有限公司。股本各定为1 000万元,各分为10万股,每股100元,除由建设委员会保留两公司股本各200万元(把建设委员会经营期间两公司的资产各定为200万元,是明显低估了的。截至1936年12月,首都电厂的固定资产为9 587 000元,戚墅堰电厂实际固定资产已达400万元以上。到1937年6月底,淮南煤矿资产负债总额为1 080万元) 外,其余由中国建设银公司募足。5月14日,两公司同时召开发起人大会,是日,两公司正式成立,管理处均设于上海九江路290号,董事长都是宋子文。中国建设银公司分别占有扬子、淮南两公司48.75%的股份,其他几家认股的银行也大都是建设银公司的股东银行。两公司的股份在建设银公司及其股东银行之间瓜分了。(117,788-789、784页; 郑会欣: 《扬子电气、淮南矿路两公司的创立与国有企业私营化》,载 《历史研究》 1998年第3期) 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回龙庙附近进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随后,炮轰宛平城。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全国抗日战争从此开始。7月29日,北平沦陷。(376,中卷,630页) 7月12日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部长孔祥熙与美国财政部部长摩根索(Henry Mongenthau) 签订 《中美金银交换协定》,该协定规定: 一、美国政府愿以每盎司45美分的价格购买中国政府目前存在美国的白银6 200万盎司(即1936年5月 《中美白银协定》 中用做借款抵押的5 000万盎司,外加额外运往美国的1 200万盎司。抗战前,中国共向美国出售白银18 700万盎司,计: 1935年11月售出5 000万,1936年5月7 500万,1937年7月6 200万。售银收入为9 400万美元。外加1934年售出,但到1935年12月才交货的200万盎司。此外,中国还曾于1936年5月征得摩根索同意在伦敦悄悄抛售200万盎司。中国政府出售白银所得差不多有1亿美元)。二、按每盎司35美元的价格买进黄金3 000万两。此项黄金专存于纽约联邦准备银行,并专作稳定(中国) 元之用。三、如经中国政府申请,美国政府可给予中国政府不超过5 000万美元的短期贷款,专备稳定(中国) 元之用,该款按比纽约联邦准备银行重贴现率高0.5%的利率计息,并以担保品(上述之存金) 作抵。(190,88页; 371,274、275页; 373,553页; 魏友棐: 《从货币立场论中美金银协定》,载 《国闻周报》 14卷29期) 7月14日大鑫钢铁厂总经理余名钰致函国民党有关当局,“呈请政府协助内迁”。这是最先提出工厂内迁的。(404,149页) 7月30日天津沦陷。日军侵占大沽。(376,中卷,631页) 7月资源委员会成立四川长寿县龙溪水力发电厂筹备处,随后在龙溪河建立下峒水电站,自行设计制造一套800千瓦容量的水电机组。(392,231页) 8月4日1936年英国提出将1913年11月浦信铁路借款合同修改为浦襄铁路借款合同,即修建自浦口附近之乌衣经平汉路之花园站至襄阳、老河口的铁路。是日,按照广梅铁路借款合同模式,财政部、铁道部与英国华中铁路公司及中国建设银公司签订浦襄铁路借款合同,借款额400万镑,其中30万镑用以偿还华中铁路公司旧浦信垫款。划出230万英镑存伦敦,作为购料之用,余数交中央银行存充外汇基金,由中央银行在国内支付法币。受抗日战争影响,债券未发行。(122,808-809页) 8月9日依据财政部授权,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行联合贴放委员会成立于上海,办理同业贴现及放款,贴放数额由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行按35%、35%、20%、10%的比例共同承担。8月26日,财政部公布实行 《中、中、交、农四行内地联合贴放办法》,贴放包括贴现、再贴现、抵押放款及转抵押4种方式。随后,在汉口、南京、重庆等15个城市陆续成立四行贴放委员会。这些城市 “四行”的联合贴放,已不仅是对银行、钱庄的贴现和贷款,而且已扩大为对工商业的贷款。(356,440-441、443-444页; 191,1-2页; 416,385页) 8月10日行政院第324次会议议决: “由资源委员会、财政部、军政部、实业部组织监督委员会,以资源委员会为主办机关,严密监督,克日迁移”。此举标志着工厂内迁的开始。次日,资源委员会会同其他部门联合成立上海工厂迁移监督委员会,林继庸为主任。12日,以上海机器五金业为主的上海工厂联合迁移委员会成立,颜耀秋、胡厥文、支秉渊分别任正副主任。该委员会颁布的 《迁移须知》 规定: “凡中国国民所投资之工厂,均可一律迁移”。迁移的目的地为武昌。如有相当理由,亦得迁入其他内地。8月22日,第一家内迁工厂——顺昌铁工厂首批机器在炮火硝烟中船运至武汉。财政部承诺分两次拨给迁移补助费108.6万元(实际补助的迁移费仅54.581 45万元)。上海民营工厂内迁的主要运载工具是木船。“各厂利用木船溯苏州河上至镇江,再换轮西上。”8月13日,日军开始进攻上海,木船在敌机的炮火轰炸下航行,其艰苦情形非亲历者难以形容。迁移工作还遭到国民党军队的百般阻挠。从1937年8月中旬到11月12日上海沦陷为止,共迁出民营工厂148家,工人2 100多名,机件物资12 400吨(据 《民族工业大迁徙》,第51-60页,迁出民营工厂150家,工人2 300多名,机器物资13 800余吨)。上海有大小工厂、工场5 418家,其中符合当时工厂法标准的工厂1 235家,已被核准迁移的工厂224家,而实际迁出的工厂仅148家,仅占核准迁移工厂数的66%。无锡、常州、济南、青岛等近代工业较发达的城市的工厂、设备被抢运出来的更少。“撤退熟练工人与工具的工作,简直没有进行,约有四十万吨的机械,被遗弃在长江下游各城市里。中国最大的产铁中心大冶,在失陷之前六个月,当地积有铣铁达五十万吨,但当局从未把它移至内地……然而日本人却原封不动地接收了它”(埃德加·斯诺: 《为亚洲而战》,见 《斯诺文集》,3卷,新华出版社,1984,76页)。已被抢运出来的工厂、设备,在内迁过程中也损失惨重。民营工厂、国营工厂、兵工厂大多迁往武汉。1938年6月29日,敌军已逼近马当防线,内迁武汉的工厂开始向西南、西北地区拆迁。到1938年9月底武汉失守前,除上海拆迁到武汉的148家民营工厂全部迁出外,武汉的民营工厂迁出168家。武汉地区的5家大纱厂除第一纱厂因英商债权人的阻挠未能拆迁外,申新四厂、震寰、裕华、湖北官纱布局均拆运内迁。在此之前,郑州豫丰纱厂已经汉、宜迁往四川。以上内迁纱厂连同稍后由湖北沙市内迁的沙市纱厂,奠定了战时大后方纺纱业的发展基础。此外,军政部接管的武汉日商泰安纱厂的24 800枚纱锭和300台布机迁到重庆,专制军用布匹。自1937年8月到1940年年底,从沿海等地区内迁到后方的工矿企业共639家,其中由国民政府工矿调整处协助内迁的448家,福建、浙江两省自行内迁的191家。拆迁机器材料总重12万吨。资本总额在1亿元以上。同时,还有一批内迁的国营工矿和兵工厂,例如兵工署先后内迁的兵工厂有14家,资源委员会内迁的厂矿有18家。至1940年年底,工矿调整处内迁的448家工厂中,迁入四川的最多,为254家,湖南次之,为121家,陕西再次之,27家,再次广西23家。1937年,四川、陕西、云南、贵州、广西、湖南、甘肃7省共计只有工矿企业237家,占全国(不包括东北、台湾) 工厂数的6%; 资本总额仅1 523.4万元,占全国资本总额的4%。沿海工矿企业迁入后,使这些地区工矿企业的数量和资本额陡然成倍增加(392,202页)。到1940年年底,上述内迁的448家工厂中,已有308家在新地建厂复工。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利用五金厂(负责人沈鸿) 表面上迁往西安以瞒过国民党的耳目,实际上在八路军的协助下迁到了陕甘宁边区安塞,为发展边区工业作出了很大贡献。由于日军侵略战火不时威胁聚集在常德、衡阳的工厂,国民党当局不得不多次策动常、衡工厂迁往湘西,伺机进入川、黔、桂,其中规模较大的是1939年至1940年间从常德迁往湘西沅陵、辰溪的行动,共迁移工厂57家,迁运机件200余吨,大部分为机器制造厂。1944年,国民党军队在湘桂战役中大溃败,6月20日,长沙失陷,衡阳、桂林、柳州继之,于是引发了工厂的最后一次内迁。湘桂工厂内迁共95家,其中国营工厂8家,民营工厂87家(桂、柳工厂45家,湖南工厂40家)。87家民营工厂共迁运机件7 772.5吨,到达或越过金城江(今河池) 者有52家工厂的5 645吨机器设备。11月21日,金城江失陷。最终逃脱敌人魔掌到达贵阳者仅98吨,到达其他安全地域者不过108吨,仅占内迁工厂启运总吨位的2.6%。“所有湘桂粤区内抗战八年来惨淡经营之工业已被扫荡去十之八九”。自1937年至1945年年初,工厂内迁长达7年多,几乎与八年抗战相始终。(193,381-382、388、440、451、489页; 404,160、163 -164页; 孙果达著: 《民族工业大迁徙——抗日战争时期民营工厂的内迁》,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4-5、121、243-246页;《工商经济史料丛刊》 2辑,121页; 118,97页; 毛磊等: 《武汉抗战史要》,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379页) 8月上旬招商局总经理蔡增基率部分局员及 “元”、“亨”、“利”、“贞”、“海云”等海轮撤离到香港。(321,621、469页) 8月11日财政部命令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停业。(416,335页) 8月12日交通部协助军事机关征用24艘船只,计43 948吨,沉于江阴黄山下游鹅鼻嘴,以此对日寇进行消极防御。这24艘船只中,招商局7艘,计13 706吨,约占江阴沉船总吨的1/3,占招商局当年江海大轮的1/4。长江航道因此中断。招商局派出小轮从上海日晖港起运,转苏州河至镇江,再转船抵南京,许多工厂得以循此航道西迁。(321,470、473页) 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淞沪抗战爆发。淞沪抗战期间,上海平民死亡10万~15万人。至10月中旬,据上海社会局调查,总计被毁工厂2 998家。至11月12日日军占领上海时,被毁工厂肯定超过此数。工厂损失总额在8亿元以上。30余万人失业。上海商业店铺被损毁者达70%。(张铨等: 《日军在上海的罪行与统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30-132页) 8月13、14日上海金融业停业两天。(416,319页) 8月13日—1939年抗战期间,招商局受到巨大损失,其船只征用沉于要塞者18艘,沦入敌手之大小客货轮、趸船、驳船42艘,被敌机炸毁13艘,而增加的只有7艘小轮(其中1艘在武汉炸沉)。战前招商局船舶总吨位86 381吨,退入川江后,降为23 841吨。其中2 000吨以上的大轮占总吨数90%以上,这些大轮在川江上无法行驶,能经常营运的只有1 802吨,仅占战前船舶总吨位的2%,占退入川江总吨位的8%弱。营业范围从长江、南洋、北洋缩减为泸州、叙府到万县短短一段川江。(321,482、495页;197,539页) 8月15日财政部公布 《非常时期安定金融办法》,共7条。主要内容是限制提存。“自8月16日起,银行、钱庄各种活期存款,如须向原存银行、钱庄支取者,每户只能照其存款余额,每星期提取5%,但每户每星期至多以提取法币150元为限”(第1条)。“定期存款未到期者,不得通融提取”(第3条)。(190,1页;126,281页) 当时全国银行的存款总余额已逾45亿元,上海一地为15亿~20亿元。如果让存户全部提取现钞,即使把全部货币发行量15亿元作为支付筹码,也应付不了上海一个地区。为稳定战争全局,安定金融,这样的限制存户提存的办法是必要的、合理的。(416,320页) 8月16日上海银行业、钱庄业对《非常时期安定金融办法》 拟订补充办法4条,于是日经财政部核准执行。主要内容是实行汇划票据,不付现金。如第1条规定: 银钱同业所出本票,一律加盖戳记。此汇划票据只准在上海同业汇划(转账),不付法币及转购外汇。(356,436页) 8月21日中苏签订 《不侵犯条约》。(103,1105页) 8月23日粤汉、广九两条铁路正式接轨通车。同月27日,首列来自汉口的列车到达九龙。10月,粤汉、广九铁路英华两段货物联运合约正式生效,成为一条最快捷方便的国际交通运输线。(《民国档案》 2006年第4期,89页) 8月为防止资金外逃和中国货币价格下跌,中国政府与上海外商银行签订了一项君子协定,其要点是: 中国政府按英币一先令二便士半、美币二角九分的固定汇率供应外汇。外汇的买卖只限于现期交易。政府和外商银行或洋商之间的外汇交易,其业已进行者,均以法币结算。但是,漏洞还是存在,1937年到1938年3月3日(修订外汇政策之日) 期间,政府售出的外汇据报有5 000万美元之多。(357,182-184页) 9月1日国民政府发行5亿元救国公债,年息4厘,分30年还清。“层层摊派以剥削平民,大户反无甚负担,有的地方缴了款领不到债票,纠纷迭起,民怨沸腾。”虽经政府一再呼吁,承购额也仅为半数。(189,454页; 357,96页; 寿充一编: 《孔祥熙其人其事》,51页) 9月13日国民政府颁布 《增进生产及调整贸易办法大纲》,于军事委员会下设置农产、工矿、贸易三调整委员会,就农产、工矿及对外贸易三项进行调整。农产、工矿两会设南京,贸易会设上海。1938年1月,将农产调整委员会改隶经济部(据372,46页,经济部成立于1938年3月),改组为农本局的农业调整处; 工矿调整委员会合并于经济部的工矿调整处。1937年12月中旬,贸易调整委员会迁汉。1938年2月16日,贸易调整委员会划归财政部领导,改名为贸易委员会,并将国际贸易局并入该会(《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物价史》,第151页),7月迁渝办公。1945年11月,贸易委员会撤销。(196,433 -434页; 192,54-57页; 195,1-2页; 356,441-442页; 《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6期,168-169页) 9月14日在美国中立法的支配下,美国总统罗斯福宣布,禁止美国政府船只装运军火、军事装备、军用品去中国或日本,其他美国船只不在此限,但须自担风险。根据这一命令,中国政府向美国购买的、已经装船待运的19架飞机,不得不在西海岸卸货。受这个命令的影响,1938年美国对华输出锐减为0.35亿美元(1932年为0.56亿美元),达到30年代的最低点,而1937年对日输出2.89亿美元,较1932年的1.35亿美元翻了一番多。(389,178页) 9月19日早在1930年,思茅关税务司已由华员担任,乃裁撤该关监督。至此,财政部电令总税务司,“现值非常时期……所有全国各关监督署(于9月底) 裁撤,但仍留监督一员,分别驻在各管税务司署”。(《民国档案》 2005年第4期,120页) 9月28日“八一三”事变后,关务署仍然命令海关总署将8月日本庚子赔款部分英金32 824镑于8月31日拨付正金银行。直到是日,关务署才命令海关总税务司梅乐和将日本部分庚子赔款自9月份起拨存汇丰银行存储。(213,196-200页; 214,87页) 9月30日财政部颁行 《金类兑换法币办法》。10月10日,公布 《金类兑换法币办法施行细则》,除规定凡以银币银类兑换法币者,酌给6%之手续费外,规定人民持有的生金及黄金制品,可向中央、中国、交通、农业四行及其委托代理机关,按央行挂牌行市兑换法币,分别给予3%~5%的手续费。如以之购买国债,手续费增至6%。同年11月7日,四联总处又通过《增产统收金类办法》,以扩充公营金矿及推动民营金矿为手段,促进黄金生产,要求四行合拨贷款予以支持。(190,89-92页; 356,464-465页) 自1938年6月至1943年,国家行局共收进黄金703 599市两,折付法币266 178 043元; 收进生银345 490市两,银币9 196 561元,银辅币66 496 934枚,计折付法币16 429 644元。(385,204页) 9月8月,日军沿津浦线南犯。9月,济南兵工厂奉令南迁。11月11日在西安设厂,改名陕西第一兵工厂筹备处。1938年4月,又奉令迁重庆。当年秋搬迁完毕,11月恢复生产。12月,改编为军政部兵工署第三十兵工厂。1948年4月1日,第三十兵工厂迁武汉。1949年1月1日留渝部分改名为第三十兵工厂第一分厂。1949年第三十兵工厂迁柳州。从山东机器局到济南兵工厂,再到第三十兵工厂,从山东迁陕西、四川、湖北,再迁广西,此厂变动甚大。(369,152-154页;404,129页; 《民国档案》 2003年第1期,104页; 据404,127、148页,1933年7月,济南兵工厂奉令将所属枪弹厂全部设备及职工迁并四川第一兵工厂,但369,152页未谈及此事) 10月1日关务署令总税务司开始实行 《整理海关转口税征收办法大纲》,将1931年开征的转口税由 “仅对往来通商口岸间之轮船或航空器运输之货物征收之”扩大到 “对民船、铁路、公路及轮船运输往来通商口岸与内地间暨内地与内地间之土货,一律照征转口税”。税率以值百抽五为标准。1942年4月15日裁撤转口税。(319,838-839页) 10月11日财政部公布 《非常时期征收印花税暂行办法》。印花 “税率一律加倍征收,例如现行税率应贴一分者改贴二分,应贴一角者改贴二角”。罚款也加倍征收。征税范围有所扩大。(189,2-3页) 10月21日由于工厂董事中后来沦为汉奸的傅筱庵的阻挠,上海龙章造纸厂(1907年5月投产) 拖至此日才开始内迁,共装出机件1 300吨,道林纸100多吨,五金材料价值20余万元。运抵汉口时已损失机件400多吨,道林纸100吨及价值20余万元的五金材料。1938年运抵重庆时,又损失机件100吨左右。1939年2月,开始在重庆猫儿石建新厂。1941年1月17日开工出纸。同年12月,中央信托局以1 100万元收购接办,改名中央造纸厂,制造钞票用纸。(344,167-168、201-202页; 《孔祥熙其人其事》,51页) 10月22日中福联合处总经理孙越崎决定联合处所属矿厂于是日停止生产,并说服和抵制了中原公司和福公司资本家等反对南迁的意见,决定将主要机器设备拆迁到长江以南地区。1937年,已向汉口拆迁了第一批机器。中国当局为阻止日军南侵,决定炸毁郑州黄河大桥。在得知中福公司南迁设备已到河岸后,特将炸毁期延缓一天。1938年2月中旬,满载中福联合处第二批拆迁机器设备的列车得以抢在黄河大桥炸毁以前通过大桥。抗日战争时期,内迁的煤矿仅中福一家(注),共拆迁设备7 457吨。1937年11月21日,中福联合处开始在汉口办公。(325,205-208页; 《孙越崎传》,126-129页; 352,159-160页) 10月27日日军组织9架重型轰炸机,分为3个编队,专门轰炸申新一、八厂,投掷十八九枚重型炸弹,又俯冲用机关枪向逃跑的人群扫射。当场炸死70余人,伤350余人。工厂大部被夷为平地。但申八的126台精纺机损毁不大。一队受日商丰田纱厂雇用的日本浪人闯入已是断垣残壁的申新八厂,用重磅榔头把未炸毁的精纺机逐台敲砸毁坏。其他机器设备无一幸免。两厂机器设备损失384万元,物资损失134万多元。从此,申八成了历史上的名词。战后,申八也未重建。沪战时期,沪、锡两地荣家企业损失的纱锭占整个系统的32.9%,布机占51.4%,粉磨占10.4%。(132,3-4、529页; 380,37页) 11月8日太原失陷。(376,中卷,634页) 11月12日上海沦陷。(《民国档案》 1996年第2期,101页) 11月15日资源委员会与中福联合办事处签订合办湘潭谭家山煤矿草合同。双方合组湘潭煤矿公司,资本定为200万元,资委会占51%,办事处占49%。董事长由军事委员会委派。利用中福公司从河南拆迁来的机械设备开发谭家山煤矿。1937年12月1日,成立湘潭煤矿公司。经过10个月的紧张工作,凿成直井8口,斜井两口,日产量已达390吨左右。1938年11月初,战火蔓延到岳阳、长沙,11月12日谭家山煤矿全部停工。部分机器设备运入四川。(325,213-214页; 372,75页; 《孙越崎传》,130页; 194,154 -157页) 11月16日金陵兵工厂奉令内迁重庆。在厂长李承干(秘密共产党员) 的带领下,只用十多天时间,就把重达5 000多吨的设备拆装完毕,抢在南京沦陷(12月13日) 前的12月1日,分别装上火车、汽车、轮船、木船,分四路西运。1938年3月1日,在重庆新址部分复工生产。4月14日,改名军政部兵工署第21兵工厂。经过接并扩充,到抗战胜利时,已有16个生产单位,职工达万人以上,产品种类增多,产品结构和生产工艺也有许多改进。自1945年9月至1948年,先后接收了六七个单位。到1949年,第21兵工厂已成为当时兵工署下属规模最大的工厂。1949年11月29日,国民党准备炸毁工厂,中共地下党员和一大批工人的护厂斗争使爆炸损失减轻了。1945年10月,接收了日军南京野战兵工厂(在原金陵兵工厂旧址),改为第21兵工厂南京分厂,后改编为第50兵工厂。(369,144-147页; 《民国档案》2003年第1期,105页) 11月20日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颁令定重庆为陪都。(385,8页) 11月招商局 “为保全财产免陷敌手起见”,与美商卫利韩公司签订合同,将招商局全部轮船及岸上仓库房产等,委托该公司代为管理和经营,订明期限两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卫利韩一度被日军俘虏,获释后返美,归还产权事无法处理。延至1944年7月,解约合同已拟定。按当时法律程序,须经中国银行代表银行团(包括交通银行、中央信托局及中央银行等) 签字才能生效,但中国银行多次借词拒绝,使解约之事一再拖延,直到1946年年初,经中国银行总裁贝淞荪与卫利韩商妥,该公司直接将局产移归招商局,不再另行签订解约合同,此事才得以解决。(321,469、499-500页; 197,530-532页) 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并开始进行大屠杀。(376,中卷,634页) 12月18日在日寇侵占青岛前夕,青岛市市长沈鸿烈奉中央命令将日本侵略者在青岛的九家纱厂炸毁。“顿成一片焦土,火光经过15日始熄”。“日本人在中国的最大投资,已化为灰烬。”计炸毁纱锭614 204枚,线锭53 016枚,布机11 544台,损失12 000万~13 000万元(403,191、200页; 《工商经济史料丛刊》 2辑,125页; 《青岛日纱厂被毁》,载《银行周报》 21卷50期,1937年12月)。被炸毁的纱锭、布机数量明显大于1936年的数字,可能是这九家纱厂在1936—1937年增添了设备。 12月22日招商局派江安、江顺二轮(毛吨位各4 327吨) 从汉口出发上航,并派大拖轮利济随行,以备不测。10月27日,二轮安抵宜昌。4 000吨以上级大轮在枯水季节上航宜昌,在近代航运史上堪称创举。不久,江安、江顺二轮开始在汉宜线上往返抢运人员物资,其他各公司亦纷纷派大轮加入汉宜航线运输。(321,473-474页;197,554页) 12月27日日军占领济南。(376,中卷,635页) 12月始建于1874年的广东第一兵工厂迁往广西融县,共迁移设备器材2 886吨。约于1938年2月,改名军政部兵工署第41兵工厂。1939年12月24日,因战事吃紧,又奉令迁贵州桐梓。1940年8月,轻机枪厂复工生产。抗战胜利后,撤销第41兵工厂编制。1946年年初,停止生产,资遣员工。(369,159-160页;404,129、134、135页) 冬成立西南运输处,以宋子良为处长。该处有3 000多辆车辆。(207,489页) 1937年川湘公路川段自綦江雷神店起,经南川、武隆、彭水、黔江、酉阳至川湘边界的茶洞。在重庆行营公路监理的严厉督修下,1937年6月,全路粗通,但因强求打通,大桥均未修建,各项工程多不合标准。湘段自茶洞经花垣、吉首、泸溪至三角坪与湘黔公路连接,至1937年年底完成全段路基土方和路面工程。(393,225-226页) 1937年 1937年1月4日国民政府明令特赦张学良,免除徒刑,交军事委员会 “严加管束”,原判褫夺公权仍有效。 5日周恩来与杨虎城及东北军、十七路军高级将领协商,由杨虎城领衔通电南京,抗议扣押张学良及重新挑起内战。 同日行政院任命顾祝同为军委会委员长西安行营主任,孙蔚如为陕西省主席,王树常为甘肃省主席,杨虎城、于学忠撤职留任。 6日国民政府撤销西安 “剿匪” 总司令部。 11日杨虎城调离西安,移驻临潼。冯钦哉部与东北军发生冲突。 12日汪兆铭抵香港。 14日广西省绥靖主任李宗仁、四川省主席刘湘电蒋及国民政府,主张和平解决陕事。 23日蒋介石拒绝东北军、十七路军释放张学良的要求,并说关于潼关以西之军事问题应与顾祝同直接谈判。 26日杨虎城等表示接受国民党中央命令,将所部撤至指定地区。 31日周恩来和顾祝同就中共部队归国民政府指挥及国民政府发给中共军队军费进行谈判。 2月2日东北军特务团长孙铭九等杀害坚决主张抗日的王以哲将军。渭北张、杨部队撤出渭南前线,南京部队乘机向前推进。 15日国民党在南京召开五届三中全会。 17日陆军上将朱培德逝世。 22日蒋介石向中央社记者发表谈话,提出开放言论,集中人才,释放政治犯三点,但又坚持反共。 23日行政院特派李宗仁、白崇禧为第五路军正副总司令,李品仙为参谋长。 3月3日中央政治会议决议,王宠惠任外交部长,张群任中央政治委员会秘书长。 4日蒋介石以禁烟总监名义,电令各省市切实推行禁政,限期肃清烟毒。 6日国民政府令,任徐永昌为军委会办公厅主任。 11日国民政府下令禁止 《读书生活》 等13种进步刊物发售。 21日中央政治委员会决定以吴铁城为广东省主席。 30日行政院任命朱绍良为甘肃省主席。 4月2日国民政府特使孔祥熙启程赴英庆贺英皇加冕典礼。 3日沈钧儒等七人被国民党苏州高等法院诉为 “危害民国”。 6日外交部长王宠惠代理行政院长。 14日国民政府派贺国光到成都与刘湘会谈,要求川军让出重庆,停筑防御工事,撤退某几处之川军。16日,刘湘表示接受。 20日行政院任命刘尚清为安徽省政府主席。 22日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修正公布 《国民大会组织法》《国民大会代表选举法》。 26日宋庆龄、何香凝等发起营救救国会领袖运动,致书国民党中央并上书苏州江苏高等法院,称“有罪同受处罚,无罪同复自由”。 27日行政院派于学忠为江苏绥靖主任,贺耀祖代理甘肃省政府主席。 30日杨虎城被蒋介石革职,后被迫出国考察军事。 5月11日行政院任命薛岳代理贵州省政府主席。 13日军政部长何应钦与刘峙、于学忠、陈诚、何柱国等开始商谈东北军整理问题。 27日蒋介石抵庐山,筹划庐山暑期训练。本月国民党中央考察团由涂思宗、萧致军率领赴延安。 6月3日国民党中常会通过以党歌为国歌。 9日国民党中政会通过任钱泰为首任驻比利时大使。 11日国民党在苏州开审沈钧儒等七人,全国各界开展救援运动。 19日蒋介石决定召开庐山谈话会,邀请全国名流学者商谈国事。 26日李宗仁抵广州会晤宋子文,商谈整理广西省金融。 29日军事委员会派何应钦为川康军事整理委员会主任委员,顾祝同、刘湘为副主任委员。 7月4日庐山暑期训练团第一期开始,孙连仲、黄绍竑任总队长。 6日川康整军会议开幕,9日闭幕。 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 8日蒋介石电令冀察当局 “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并须全体动员,以备事态扩大”。 9日蒋介石电告宋哲元已调第二十六路军孙连仲部两个师、庞炳勋部及高桂滋部开往保定、石家庄一带,望宋哲元速回保定指挥。 10日军政部长何应钦自川赶回南京,筹划战时军事。 12日蒋介石电示第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以不屈服、不扩大之方针,就地抵抗日军。 13日蒋介石电宋哲元,指出“卢案必不能和平解决”,应 “运用全力抗战”。 16日外交部提备忘录送交《九国公约》签字各国,指责日本破坏公约。 17日蒋介石在庐山谈话会严正宣布,卢沟桥事变为最后关头,中国将坚持最低限度立场。 同日中共代表周恩来、秦邦宪、林伯渠和国民党代表蒋介石、邵力子、张冲在庐山会谈。 18日宋哲元往天津日军司令部晤香月,并发表 “平则和,不平则不和” 的谈话。 19日蒋介石告何应钦,对日抗战主意已定,对共产党的处置及战斗序列应早注意。 21日蒋介石接见英大使许阁森,促英、美共同表示一坚决明确态度,以制止日本侵略。 25日蒋介石接见美大使詹森,告以 “东亚局势已至最后关头,望告其政府,作转危为安之计”。 29日蒋介石对记者发表谈话,重申17日庐山谈话的四点立场。 31日蒋介石发表 《告抗战全军将士书》。 8月1日宋美龄等发起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在南京成立。 8日蒋介石邀集各地来京将领晤谈,与会者有白崇禧、阎锡山、刘湘、余汉谋、顾祝同、何成浚、何键等。 12日国民党中央常委会决议撤销国防会议及国防委员会,设立国防最高会议。 同日国防最高会议及党政联席会议议决抗战大计,决定推举蒋介石为陆海空军总司令,以军事委员会为最高统帅部。 13日日本进攻上海,淞沪抗战爆发。 14日国民政府发表 《自卫抗战声明书》。 16日国防最高会议常会决议,由国民政府授权蒋介石为三军大元帅,统率全国陆海空军。 同日国民政府下达国家总动员令,划全国为四个战区,建立战时体制。 21日《中苏互不侵犯条约》 在南京签字。 22日国民政府军委会宣布将红军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25日,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接受改编。 24日国民政府公布 《中华民国战时军律》。 27日国民党中常会决议,确定蒋介石最高统帅权。 30日国民政府明令征兵。 31日蒋介石对路透社记者发表谈话,“国际间对日本侵略行为应加干涉”。 9月3日蒋介石在湖南临澧成立特种警察训练班。 4日国民政府修正颁布 《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 5日蒋介石派胡适赴美,蒋百里赴德、意说明日本侵华经过及其暴行事实。 9日国民政府成立国防最高会议,蒋介石任主席,汪兆铭任副主席。 10日国民政府通电全国,誓以必死决心,求最后胜利。 11日军事委员会设立第五战区,任冯玉祥为司令长官。 13日日军侵占大同。 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正式发表 《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次日,蒋介石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24日蒋介石对外报记者谈,我为正义而战,决奋斗到底。 10月1日军事委员会在广州设西南进出口物资运输总经理处,以广州市长曾养甫兼任主任。 2日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将南方八省十三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 3日第六十一军军长李服膺在晋北天镇不战而退,在太原被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正法。 15日中央政治委员会决议: 国防最高会议为全国国防最高决策机关,对中央政治委员会负责。 16日在忻口战役中,第九军军长郝梦龄、第五十四师师长刘家祺、旅长郑廷珍等殉职。 22日国民政府派顾维钧、郭泰祺、钱泰为《九国公约》 会议中国代表。 11月1日蒋介石在南翔召开军事会议,命令各军凡已撤退者,必须返回原阵地,未撤者不得移动。 7日蒋介石对外报记者发表谈话,反对中日直接交涉。 16日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决议: 国防最高会议代行中央政治委员会之职权。 同日国民政府改组湘、鄂、黔、皖四省政府,以张治中、何成浚、吴鼎昌、蒋作宾分任省政府主席。 20日国民政府正式发表迁都重庆,财政、外交、内政各部及卫生署迁至武汉。 24日国民政府特派唐生智兼任南京卫戍司令官。 26日国民政府改组苏、浙两省政府,以顾祝同,黄绍竑分任省政府主席。 12月1日国民政府开始在重庆办公。 2日蒋介石会见德使陶德曼,表示愿意接受日方所提条件为谈判基础。 5日蒋介石严申军令,凡战区内地方官放弃守土责任者,一律军法从事。 6日汪兆铭在汉口主持召开国防最高会议第五十四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决定接受德使陶德曼调停,实现中日议和。 7日国民党中央党部迁抵重庆,首次举行中执委、中监委常务委员联席会议。 12日蒋介石下令南京守军撤退,并就国民党军队退出南京发表通电,重申继续抗战之决心。 13日南京沦陷。日军在占领南京后展开灭绝人性的烧杀淫掠“大竞赛”,共屠杀中国军民50万人。 15日蒋介石在武昌发表 《告全国军民书》,号召全民抗战到底。 ☚ 1936年 1938年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