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朱执信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朱执信1885—1920原籍浙江萧山,生于广东番禺 朱执信1885—1920近代民主革命者、理论家。名大符,笔名蛰伸、县解、去非、前进等,广东番禺人,原籍浙江萧山。光绪三十年(1904年)留学日本,攻读法政,在东京结识孙中山。次年参加同盟会,被选为评议部议员兼书记,开始从事民主革命理论宣传,在《民报》上撰文宣传解释三民主义,揭露清政府立宪骗局,驳斥改良派谬论。1906年回国,在广东高等学堂、政法学堂、方言学堂等校任教,宣传革命,秘密策划反清斗争,并写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及《共产党宣言》某些内容。1908年光绪帝、西太后相继去世,他与赵声、邹鲁等密谋发动巡防营、新军及民军同时发难,攻取广州,事泄而败。宣统二年(1910年)与赵声、倪映典等发动广州新军起义,又告失败。翌年四月广州黄花岗起义时,参加敢死队,随黄兴攻入督署,负伤,事败避居香港。辛亥革命后,在广东发动民军起义,先任广东军政府总参议。继任广(州)阳(江)军务处(后改成绥靖处)督办,南北议和后,兼广东审议院院长。二次革命失败后去职,积极参与孙中山领导的反袁斗争,并加入中华革命党。1914年奉命返粤,在广东各地发动一系列小型武装反袁起义。护法运动期间,任大元帅府军事联络及掌管机要文书职务,为孙中山主要助手之一。俄国十月革命后,写《革命党应当如何》,称颂十月革命,并翻译了列宁颁布的《劳动军法规》。1918年随孙中山离粤赴沪,参与撰写《建国方略》,担任《建设》杂志和《民国日报》编辑与撰述,参加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思想激进。1919年秋——1920年夏,多次到福建漳州等地策划驱逐桂系军阀活动。稍后,又不避艰险赴广东,联络军民,策动虎门要塞司令宣布独立。9月21日赴虎门调停驻军和东莞民军冲突时,被桂系军阀杀害于虎门。有《朱执信集》。 朱执信
朱执信
朱执信 浙江萧山人,生于广东番禺。原名大符,以字行。1904年(光绪三十年)留学日本。次年参加同盟会,为评议部议员兼书记。1906年曾片断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的某些内容。1910年(宣统二年)起,参与和组织广州新军起义、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后,任广东军政府总参议等职。1913年参加讨袁。次年加入中华革命党。护法运动中,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军事联络等职。五四运动后,协助孙中山撰《建国方略》,在上海创办《星期评论》和《建设》杂志。1920年9月21日在虎门被桂系军阀杀害。著作编为《朱执信集》。 朱执信1885—1920中国近代激进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原名大符。祖籍浙江萧山,生于广东番禺(今广州)。1904年赴日本留学,结识孙中山,次年加入同盟会,被选为评议部议员兼书记。参与编辑《民报》,为其撰稿,同改良派论战,宣传反清革命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其间曾发表过《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列传》,按他的理解介绍过马克思的生平和学说,介绍过《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的主要思想。1906年回国后,以教员为掩护,秘密从事反清革命活动。1910年参与发动广州新军起义,次年又参加黄兴领导的广州起义。辛亥革命后曾任广东军政府总参议。1913年参加讨袁运动,后加入孙中山组建的中华革命党。1917年在护法运动中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军事联络等职。1918年协助孙中山撰写《建国方略》,1919年后在上海任《建设》杂志和《民国日报》编辑。1920年赴广州虎门炮台调解兵变时被叛军杀害。始终追随孙中山,长期致力于阐述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承认阶级斗争是现存的事实,不是想出来的手段”;认为“要想改造现在的组织,自然要拿劳工做中心”。在哲学上主张进化论、反对神学迷信,具有唯物主义倾向。其著作有中华书局编辑出版的《朱执信集》。朱执信的伦理思想比较丰富,特别是对人生问题的论述很具特色。他提倡人道主义,认为“互助、互爱”是人的天性,“尽其对世界人类之义务,然后可以主张人道主义。”提出人生目的应在于“以其力谋全人类之进步”,人生存价值应在于创造的结果有利于国家社会。认为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能“自觉其对全人类之任务,自觉其遂行此任务之力”,“以其力谋全人类之进步,于必要之际,牺牲自己以图全人类之进步”(《朱执信集》,并指出“生存之价值,随社会之进步而增加”。提出为他人、为多数减少苦痛、谋幸福是“最大满足”。“拿自己的苦痛,换多数人不苦痛;拿多数人的不苦痛,补自己的苦痛,这就是最大的满足。要能够了解感觉到这一种满足,才可以算得改造社会的人”,才算有高尚人格。还指出苦乐有“时差”和“地差”,同一种苦乐,在不同时代、不同地点,会在人们心理上引起不同感觉,这是环境影响造成的。朱执信还提出了要“自由活动之生和为主义心安理得之死”的生死观。认为死谁也不能避免,但“以一死而贯彻其主义,则死之前、死之际,所有活动皆足以增加其生之价值”,“则即死之一事,亦可视为活动之一种”,故“为主义而死者,无所恋,无所惜,视死如生,所谓心安理得者也”。把“自由活动之生,与心安理得之死”视为更高感情者所追求的。但反对为求免一种痛苦而轻生自杀。主要伦理论著有《人生问题》、《生存之价值》、《民意战胜金钱武力》、《人类的将来》、《侵权主义与人道主义》、《睡的人醒了》、《未来之价值与前进之人》、《改革者的两重义务》等,均收入《朱执信集》。 朱执信 184 朱执信1885—1920笔名朱秋谷,广东番禺人。1904年留学日本,翌年加入同盟会。1906年回国从事革命活动,积极参加同盟会在广州发动的各次起义。辛亥革命后,协助孙中山组织反袁、反军阀斗争,是孙的主要助手之一。先后为《民报》、《中国日报》、《建设》杂志、《闽星》等报刊撰稿,是《建设》和《星期评论》的主要编辑之一。他以新闻作品宣传孙文思想,抨击袁世凯等封建军阀的专制祸国,颂赞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1920年参加讨伐桂军的活动,9月21日在虎门遭桂系军阀刺杀身亡。遗著编有《朱执信集》。 ☚ 陈楚楠 卢谔生 ☛ 朱执信1885—1920近代民主革命家。初名大符,原籍浙江萧山,生于广东番禺。早年留日,1905年加入同盟会,系评议部评议员。为《民报》撰文,力主革命共和,反对改良立宪。曾专文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1906年回国多次筹划武装起义。1911年参加广州黄花岗之役。辛亥革命后积极参与策划反袁斗争,加入孙中山中华革命党,协助撰写《建国方略》等著作。并著文称颂苏俄十月革命,思想激进。后被桂系军阀杀害。有《朱执信集》。 朱执信1885~1920资产阶级革命家。名大符。广东番禺(今广州海珠区)人。曾任广东军政府总参议。1920年遇害。著有《兵底改造与心理》。 朱执信 朱执信1885—1920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政治活动家、宣传家。原名大符,字执信。原籍浙江萧山,生于广东番禺。1905年赴日本留学,参加同盟会,被选为评议部议员兼书记,积极为《民报》撰稿,与改良派论战,主张“社会革命当与政治革命并行”,并初步探讨和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翻译了《共产党宣言》中的十大纲领。1910年与赵声、倪映典等发动广州新军起义。1911年参加黄兴领导的广州起义(黄花岗之战)。辛亥革命前,还是广州《可报》,香港《中国日报》的主要撰稿人。1913年参加讨袁运动,后又加入中华革命党,在南方继续策动讨袁的武装斗争。为《民国》杂志撰写了许多捍卫共和、反对袁世凯专政的政论文章。1917年“护法”运动中,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军事联络及掌管机要文书等职。1918年随孙中山到上海。五四运动后在上海创办《民国日报》副刊《星期评论》和《建设》杂志,并协助孙中山撰写《建国方略》等著作。1920年夏赴广东策动桂系军队反正,在虎门被杀害。遗著辑为《朱执信集》。 ☚ 伪满洲国弘报处 朱惺公 ☛ 朱执信 朱执信1885—1920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激进代表,孙中山民生主义的主要宣传者。名大符,出生于广东番禺,1904年赴日本留学,进入东京政法大学速成科攻读经济,次年加入同盟会,担任《民报》主要撰稿人,积极宣传同盟会的纲领主张,以“蜇伸”为笔名撰写《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列传》,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及《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片断,希望社会主义学说“遍于吾国人士脑中,则庶几于社会革命犹有所资也”(《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列传》)。辛亥革命后,成为孙中山的主要助手。1919年与廖仲恺在上海创办《建设》杂志,积极宣传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学说和革命主张。五四运动期间,热情歌颂十月革命,赞同提倡“科学”与“民主”,向往社会主义革命。1920年9月协助孙中山驱逐桂系军阀,在虎门炮台策动桂系反正时遇难。著作辑为《朱执信集》。认为贫富悬隔是社会经济组织不完全的结果,而不完全的最主要表现就是“放任竞争,绝对承认私有财产制”(《论社会革命当与政治革命并行》)。认为要消灭贫富悬隔,改良社会经济组织,就要废除土地私有,对竞争加以限制,相对承认私有财产制,不需绝灭竞争、废除私有财产制。认为当时中国贫富不算悬隔,但仍存在社会经济组织不完全问题,为了防患于未然,必须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并行,实行土地国有及大企业国有。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后,进一步把社会革命解释为以新的生产分配方法替代旧的生产分配方法,并逐渐觉察到要根本消除社会经济的弊病,就应当废除私有制度,并对改造中国社会问题进行新的探索,提出建立“理想地区”的方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主张抓住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侵略的难得机会,发展大机器生产以振兴实业。同时指出,振兴实业不该只让资本家发财,揭露和指责资产阶级借提倡实业之名对工人加强剥削的行径,积极主张提高工人工资,改善工人生活,提高工人社会地位。为解决当时货币贬值问题,提出币制改革主张。货币价值即是货币购买力,而货币的购买力也就是货币的最后效用,金属货币、兑换货币和不换货币的最后效用各有不同,而不换货币的最后效用反映金银币为多。反对纸币兑换,主张发行不兑换纸币。针对当时纸币贬值、物价踊贵的情况,设想出一套商品保证制度。主张用米、布、丝、茶、盐、油、煤、糖等八种生活必需品作为纸币的兑换商品,并加权制成物价指数,以此指数为依据收兑纸币。认为用多种商品作准备,可避免纸币购买力下降。这种币制改革主张,没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其稳定纸币购买力的设想,也是难以实现的空想。 ☚ 张謇 廖仲恺 ☛ 朱执信1885—1920近代民主革命家。原名大符, 字执信,笔名蛰伸、县解、去非、前进等。广东番禺人。父启连,当过张之洞的幕僚。他幼读于私塾,稍长从舅父学数学。他天资聪敏,勤奋好学。1904年应广东留日考试,以官费东渡日本留学,攻读法政。在东京结识孙中山,于次年参加同盟会,被选为评议部议员兼书记。1906年回国、先后在广东高等学堂、政法学堂和方言学堂等校任教,以教员身份掩护, 与赵声、倪映典等策划武装起义。1911年4月参加广州黄花岗之役,他担任进攻督署的“选锋” (突击队)之一,随同黄兴攻入督署,在激战中负伤。起义失败后流亡香港。武昌起义爆发,他在广东发动民军起义。之后,任广东军政府总参议,负责编练军队,准备北伐。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随孙中山去日本。次年,奉命返粤,与邓铿策划发动反袁武装斗争;主持驱逐军阀龙济光,未成,两次去新加坡、马来亚为讨袁筹款。1915到1916年,在广州及东莞、阳江、雷州等地,策划了一系列的讨伐袁世凯的武装斗争。1917年,在护法运动期间,担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的军事联络及掌管机要文书的职务。1918年5月,随孙中山离粤去沪,协助孙中山办理海外侨胞捐款事宜。1919年秋到1920年夏,从事驱逐桂系军阀的军事活动,协助孙中山撰写《建国方略》等著作,并创办《民国日报》副刊《星期评论》和《建设》杂志。十月革命后,写《革命党应该如何》等文,称颂俄国十月革命和布尔什维克的刻苦牺牲精神。还翻译了列宁颁布的苏俄《劳动军法规》。1920年夏,奉命赴漳州,敦促驻在那里的粤军西进讨桂。9月21日,他到虎门调停驻军与东莞民军的冲突,被桂系军阀杀害。有《宋执信集》。 朱执信1885—1920近代民主革命家。原名大符,字执信,笔名蛰伸、县解、去非、前进等。广东番禺(广州)人。原籍浙江萧山。清光绪三十年(1904)官费留学日本,攻读法政。在东京结识孙中山,次年参加同盟会,任评议部议员兼书记。曾为《民报》撰文,抨击清政府立宪骗局,主张共和、反对改良主义。三十二年回国,先后在广东高等学堂、法政学堂和方言学堂等校任教,秘密进行革命活动。宣统二年(1910)与赵声、倪映典等发动广州新军起义,失败。次年参加广州黄花岗之役,随黄兴攻入督署,负伤,起义失败后避居香港。武昌首义后,在广东发动民军起义,后任广东军政府总参议。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随孙中山去日本。次年加入中华革命党。后奉命返粤,积极参与、策划了一系列的反袁(世凯)武装斗争。1917年护法运动期间,担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的军事联络及掌管机要文书的职务。1918年随孙中山离粤去沪,协助办理海外侨胞捐款事宜。“五四”运动后,在上海协助孙中山撰写《革命方略》,任《建设》杂志和《民国日报》编辑,宣传革命,参加新文化运动,思想激进。1920年为驱逐桂系军阀赴广东联络民军,在虎门被杀害。有《朱执信集》。 朱执信 朱执信原名大符,字执信,号执伸,笔名县解、去非、前进,原籍浙江萧山,1885年生于广东番禺。幼年入私塾,后从母舅习数学。1902年就读于广州教忠学堂。1904年考入京师大学堂预科。1905年赴日本留学,入法政速成科。次年8月参加中国同盟会,被选为评议部评议员,为 《民报》撰文。1906年回国,先后在广东高等学堂、法政学堂、方言学堂等校任教,以教员为掩护,宣传革命和策划反清武装斗争。1910年与赵声、倪映典等在广州发动新军起义,并赴顺德一带发动民军响应。1911年4月参加广州起义,失败后,出走香港。武昌起义时,在广东发动民军起义,后任广东军政总参议,兼负责编练军队,准备北伐。南北议和后,被委为广(州)阳(江)军务处督办和广东审计院院长。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又赴日本,参加孙中山领导之讨袁运动。1914年返粤,参与策划反袁武装斗争和驱逐龙济光之军事活动。1916年随孙中山在粤参加护法运动。1917年7月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军事联络等职。1919年在上海创办 《民国日报》 副刊 《星期评论》和《建设》杂志,担任编辑撰述工作。1920年9月21日赴广州策动虎门桂系军队反正,不意虎门守军与东莞民军发生冲突,被桂系军阀枪杀。著有《论社会革命当与政治革命并行》《生存之价值》《朱执信集》等。 ☚ 朱安雄 朱有福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