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朱执信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朱执信1885—1920

原籍浙江萧山,生于广东番禺
同盟会员。近代民主革命家,理论家。辛亥革命时任广东军政府总参议,广东核计院院长。后参加讨伐袁世凯运动,随孙中山先生参加护法运动。1920年被挂系军阀杀害于虎门。著有《士兵心理》、《朱执信集》等。
原名:大符
字:执信
号:蛰伸
笔名:执信、无名、去非、民意、朱秋谷、县解、前进、琴生、蛰伸
别名:和中、蛰存、蛰伸子

朱执信1885—1920

近代民主革命者、理论家。名大符,笔名蛰伸、县解、去非、前进等,广东番禺人,原籍浙江萧山。光绪三十年(1904年)留学日本,攻读法政,在东京结识孙中山。次年参加同盟会,被选为评议部议员兼书记,开始从事民主革命理论宣传,在《民报》上撰文宣传解释三民主义,揭露清政府立宪骗局,驳斥改良派谬论。1906年回国,在广东高等学堂、政法学堂、方言学堂等校任教,宣传革命,秘密策划反清斗争,并写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及《共产党宣言》某些内容。1908年光绪帝、西太后相继去世,他与赵声、邹鲁等密谋发动巡防营、新军及民军同时发难,攻取广州,事泄而败。宣统二年(1910年)与赵声、倪映典等发动广州新军起义,又告失败。翌年四月广州黄花岗起义时,参加敢死队,随黄兴攻入督署,负伤,事败避居香港。辛亥革命后,在广东发动民军起义,先任广东军政府总参议。继任广(州)阳(江)军务处(后改成绥靖处)督办,南北议和后,兼广东审议院院长。二次革命失败后去职,积极参与孙中山领导的反袁斗争,并加入中华革命党。1914年奉命返粤,在广东各地发动一系列小型武装反袁起义。护法运动期间,任大元帅府军事联络及掌管机要文书职务,为孙中山主要助手之一。俄国十月革命后,写《革命党应当如何》,称颂十月革命,并翻译了列宁颁布的《劳动军法规》。1918年随孙中山离粤赴沪,参与撰写《建国方略》,担任《建设》杂志和《民国日报》编辑与撰述,参加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思想激进。1919年秋——1920年夏,多次到福建漳州等地策划驱逐桂系军阀活动。稍后,又不避艰险赴广东,联络军民,策动虎门要塞司令宣布独立。9月21日赴虎门调停驻军和东莞民军冲突时,被桂系军阀杀害于虎门。有《朱执信集》。

朱执信

朱执信先生纪念专刊 中国国民党广州特别市党部宣传部编辑刊
行1929年版42页
朱执信先生殉国九周年纪念刊 中国国民党浙江省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
1929年版108页
朱执信先生殉国十周年纪念专刊 中国国民党广州特别市党部宣传部编
1930年版
朱执信先生殉国十二周年纪念专刊林直勉等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西南执行部
1932年版92页
朱执信先生殉国十三周年纪念专刊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西南执行部编
1933年版104页
朱执信
朱执信、廖仲恺
朱执信传
程途
何伯言编
南京正中书局1936年版
重庆青年出版社1945年版54页
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编印
1949年版16页
朱执信与中国革命吕芳上(台湾)私立东吴大学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
员会1978年版388页
虎门遗恨——朱执信传
朱执信
朱执信思想研究
略论朱执信
朱执信先生轶事
割袍请战的朱执信
虎门吊忠魂——访朱执信殉难的地方
朱执信
谢霜天
余炎光
萧万源
张磊
宋平
陈华新
孙明远
(台湾)近代中国出版社1979年版154页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93页
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版223页
光明日报1962年1月31日
羊城晚报1963年5月14日
广州日报1981年4月14日
广州日报1981年10月6日
光明日报1981年10月23日
民主革命的理论家朱执信
纪念朱执信先生
朱执信别记
纪念国庆并追怀朱执信先生
朱大符传
青年节怀先烈——朱执信
郑则民
吴润扬
胡汉民
周一志
王宇高
陈则东
光明日报1984年4月11日
光明日报1985年11月7日
建国月刊1929年1卷5、6期
中苏文化1939年4卷2期
国史馆馆刊1948年1卷2期
*建设1964年12卷10期,*中兴评论
1978年25卷3期
朱执信言行合一吴相湘*传记文学1965年6卷6期,民国政治人
物第2集第55页
革命先烈朱执信先生轶事
怀朱执信
朱执信的早年及其革命思想的萌芽
朱执信(1885-1920)
裴伯欣
戴季陶
吕芳上
*民主宪政1967年32卷5期
*艺文志1967年24期
*中华学报1974年1卷2期
*传记文学1974年25卷3期,*民国人物
小传第1册第54页
革命先烈朱执信先生
言行合一的革命家——朱执信
革命中的圣人朱执信烈士
温茂华
吕芳上
心园
*建设1974年23卷6期
*明道文艺1979年34期
*今日中国1979年95期

朱执信先生虎门殉难记
朱执信先生
论朱执信
有革命圣人之誉的朱执信先生
林恒齐
凌志达
余炎光
*浙江月刊1979年11卷3期
*古今谈1979年171期
暨南大学学报1980年2期
*新动力1981年33卷1期
朱执信是同盟会中真正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人
辛亥革命的海燕——朱执信
革命圣人朱执信
革命先烈朱执信、陆皓东二先生懿行轶事
杨金鑫
王国荣
郑彦棻
湖南师院学报1981年2期
书林1981年6期
*中外杂志1981年30卷1期,*古今谈
1981年195期
*近代中国1981年24期
朱执信与《共产党宣言》
“以不知马克思为耻”——最早介绍马克思的人
朱执信
张敦仁
王国荣
学丛1982年2期
辽宁青年1982年6期
“如果他还健在,很可能是坚决信仰马克思主义
的”——论朱执信
陈梅龙嘉兴师专学报1983年1期
勇迈书生朱执信林光灏*中外杂志1983年33卷2期,集萃1984
年2期
第一个给马克思写传的中国人
朱执信
革命理论家兼实行家朱执信
我所景仰的朱执信先生
朱执信遇难情形别说
论朱执信
朱执信(1884-1920)
朱执信(1885-1920)
朱执信
战斗不息 探索不止——资产阶级革命活动
家、理论家朱执信
王劲
王杰
朱文原
郑彦棻
徐直公 张伯
杨晓容
贾逸君
张敏孝
李晶
李晶
甘肃青年1983年3期
文物天地1983年5期
*国魂1983年448期
*传记文学1984年45卷4期
广州文史资料第10辑第1页
中华民国史文集第71页
中华民国名人传(上册)政治第93页
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人物简介第90页
中国近代爱国人物传第340页
中国近代爱国者百人传第317页
论朱执信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朱执信传
朱执信
孙克复 关捷
邹鲁
中国近代史琐论第460页
中国国民党史稿第6册第1559页
中国哲学史资料简编(清代近代部分)第
475页
新闻界名人介绍:朱执信(1885-1920) 中国新闻年鉴(1983)第583页
朱执信尚明轩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人物传记第2辑第
7页,民国人物传第1卷第62页
朱执信
朱执信
吴相湘
(美)包华德主编
沈自敏译
*民国百人传第1册第393页
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译稿·民国名人传记
辞典第4分册第96页
朱执信
朱执信先生事迹述遗
谭慧生
杨文
*民国伟人传记第126页
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史料专辑(下)第
308页
执信的人格
朱执信先生传略
近代民主革命的理论家朱执信
“革命圣人”朱执信
朱执信革命事迹述略
民主革命的活动家和理论家朱执信
激进的民主革命派朱执信
朱执信(1885-1920)
朱执信
汪精卫
汪精卫
李志等
未央
朱秩如
余炎光
周秋光
戴晋新
名家传记第51页
近代传记文选第82页
近代爱国人物剪影第258页
辛亥风云第39页
辛亥革命回忆录(二)第422页
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人物第229页
知识分子与中国历史发展第570页
*环华百科全书第14册第159页
*革命人物志第1集第329页
先兄执信行状
怀朱执信先生
朱执信别记
朱执信传
朱秩如
季陶
胡汉民
*革命人物志第1集第344页
*革命人物志第1集第349页
*革命人物志第1集第355页
革命先烈传记第59页

朱执信
朱执信评传
朱执信虎门殉难经过
朱执信传略
余牧人
袁伟时
朱秩如
黄梦熊 朱秩如
党国名人传第36页
岭南历代思想家评传第465页
广东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第67页
广东文史资料·孙中山与辛亥革命资料专
辑第182页

朱执信

朱执信评传
朱执信汪精卫的先人是“绍兴师爷”
试论朱执信民主革命思想的发展
论朱执信的民主革命思想
张 瑛
舒 湮
孙克复等
张 磊
河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323页
团结报1990年9月22日
学术月刊1980年3期
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4期,学术论文选
(1979—1982)历史学(上卷)第158页
论朱执信的经济思想
如何评价朱执信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介绍
论朱执信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活动家和理论家——朱执
关 捷
杨汉鹰
关 捷
谢 文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3期
政治学研究资料1986年1期
辽宁大学学报1986年4期
历史教学1986年8期
朱执信民族观初探
朱执信的共产主义思想因素初探
略论朱执信的反帝爱国思想——剖析《中国存
亡问题》
黄烈义
陈哲夫
关 捷等
广东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2期
北京大学学报1987年3期
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87年3期
朱执信在护国战争时期的一段经历
朱执信对民初兵士心理的探析及其改造思想述
曾业英
黄兴涛
近代史研究1987年4期
军事历史研究1988年2期
朱执信“细民”思想初探
论朱执信的社会主义思想
辛亥革命前后的朱执信与孙中山
朱执信对孙文民生主义的理解
“五四”前后朱执信对三民主义的认识和探索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圣人——朱执信
朱执信对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贡献
试论朱执信民主革命思想的发展
论朱执信追求民族独立的反帝思想
论朱执信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刘立新
刘钦斌等
关 捷
(日)狭间直树
徐启彤
金 伟
姚 江 吴焕强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5期
宁夏社会科学1989年2期
北方论丛1991年1期
近代史研究1991年3期
江海学刊1992年6期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1期
党史研究与教学1998年2期
中国近代史琐论(1979—1983)第432页
中国近代史琐论(1979—1983)第448页
中国近代史琐论(1979—1983)第460页
传播革命思想的海燕——朱执信
朱执信
朱执信论德国
中国革命民主派著名的理论家和活动家——朱
张培德
肖万源
费 路
尚明轩 吴 琴
中国近代爱国者的故事第366页
中国近代著名哲学家评传(下册)第513页
民国研究(3)第104页
民国著名人物传第1卷第265页

执信  
先兄执信行状
略论朱执信的经济建设思想
民主革命派的理论家朱执信
朱秩如
汤可可等
辛亥人物碑传集第250页
辛亥革命史丛刊1983年5辑
振兴中华的先驱(第二辑) 第279页

朱执信

 浙江萧山人,生于广东番禺。原名大符,以字行。1904年(光绪三十年)留学日本。次年参加同盟会,为评议部议员兼书记。1906年曾片断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的某些内容。1910年(宣统二年)起,参与和组织广州新军起义、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后,任广东军政府总参议等职。1913年参加讨袁。次年加入中华革命党。护法运动中,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军事联络等职。五四运动后,协助孙中山撰《建国方略》,在上海创办《星期评论》和《建设》杂志。1920年9月21日在虎门被桂系军阀杀害。著作编为《朱执信集》。

朱执信1885—1920

中国近代激进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原名大符。祖籍浙江萧山,生于广东番禺(今广州)。1904年赴日本留学,结识孙中山,次年加入同盟会,被选为评议部议员兼书记。参与编辑《民报》,为其撰稿,同改良派论战,宣传反清革命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其间曾发表过《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列传》,按他的理解介绍过马克思的生平和学说,介绍过《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的主要思想。1906年回国后,以教员为掩护,秘密从事反清革命活动。1910年参与发动广州新军起义,次年又参加黄兴领导的广州起义。辛亥革命后曾任广东军政府总参议。1913年参加讨袁运动,后加入孙中山组建的中华革命党。1917年在护法运动中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军事联络等职。1918年协助孙中山撰写《建国方略》,1919年后在上海任《建设》杂志和《民国日报》编辑。1920年赴广州虎门炮台调解兵变时被叛军杀害。始终追随孙中山,长期致力于阐述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承认阶级斗争是现存的事实,不是想出来的手段”;认为“要想改造现在的组织,自然要拿劳工做中心”。在哲学上主张进化论、反对神学迷信,具有唯物主义倾向。其著作有中华书局编辑出版的《朱执信集》。朱执信的伦理思想比较丰富,特别是对人生问题的论述很具特色。他提倡人道主义,认为“互助、互爱”是人的天性,“尽其对世界人类之义务,然后可以主张人道主义。”提出人生目的应在于“以其力谋全人类之进步”,人生存价值应在于创造的结果有利于国家社会。认为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能“自觉其对全人类之任务,自觉其遂行此任务之力”,“以其力谋全人类之进步,于必要之际,牺牲自己以图全人类之进步”(《朱执信集》,并指出“生存之价值,随社会之进步而增加”。提出为他人、为多数减少苦痛、谋幸福是“最大满足”。“拿自己的苦痛,换多数人不苦痛;拿多数人的不苦痛,补自己的苦痛,这就是最大的满足。要能够了解感觉到这一种满足,才可以算得改造社会的人”,才算有高尚人格。还指出苦乐有“时差”和“地差”,同一种苦乐,在不同时代、不同地点,会在人们心理上引起不同感觉,这是环境影响造成的。朱执信还提出了要“自由活动之生和为主义心安理得之死”的生死观。认为死谁也不能避免,但“以一死而贯彻其主义,则死之前、死之际,所有活动皆足以增加其生之价值”,“则即死之一事,亦可视为活动之一种”,故“为主义而死者,无所恋,无所惜,视死如生,所谓心安理得者也”。把“自由活动之生,与心安理得之死”视为更高感情者所追求的。但反对为求免一种痛苦而轻生自杀。主要伦理论著有《人生问题》、《生存之价值》、《民意战胜金钱武力》、《人类的将来》、《侵权主义与人道主义》、《睡的人醒了》、《未来之价值与前进之人》、《改革者的两重义务》等,均收入《朱执信集》。

朱执信

184 朱执信1885—1920

笔名朱秋谷,广东番禺人。1904年留学日本,翌年加入同盟会。1906年回国从事革命活动,积极参加同盟会在广州发动的各次起义。辛亥革命后,协助孙中山组织反袁、反军阀斗争,是孙的主要助手之一。先后为《民报》、《中国日报》、《建设》杂志、《闽星》等报刊撰稿,是《建设》和《星期评论》的主要编辑之一。他以新闻作品宣传孙文思想,抨击袁世凯等封建军阀的专制祸国,颂赞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1920年参加讨伐桂军的活动,9月21日在虎门遭桂系军阀刺杀身亡。遗著编有《朱执信集》。

☚ 陈楚楠   卢谔生 ☛

朱执信1885—1920

近代民主革命家。初名大符,原籍浙江萧山,生于广东番禺。早年留日,1905年加入同盟会,系评议部评议员。为《民报》撰文,力主革命共和,反对改良立宪。曾专文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1906年回国多次筹划武装起义。1911年参加广州黄花岗之役。辛亥革命后积极参与策划反袁斗争,加入孙中山中华革命党,协助撰写《建国方略》等著作。并著文称颂苏俄十月革命,思想激进。后被桂系军阀杀害。有《朱执信集》。

朱执信1885~1920

资产阶级革命家。名大符。广东番禺(今广州海珠区)人。曾任广东军政府总参议。1920年遇害。著有《兵底改造与心理》。

朱执信

朱执信1885—1920

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政治活动家、宣传家。原名大符,字执信。原籍浙江萧山,生于广东番禺。1905年赴日本留学,参加同盟会,被选为评议部议员兼书记,积极为《民报》撰稿,与改良派论战,主张“社会革命当与政治革命并行”,并初步探讨和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翻译了《共产党宣言》中的十大纲领。1910年与赵声、倪映典等发动广州新军起义。1911年参加黄兴领导的广州起义(黄花岗之战)。辛亥革命前,还是广州《可报》,香港《中国日报》的主要撰稿人。1913年参加讨袁运动,后又加入中华革命党,在南方继续策动讨袁的武装斗争。为《民国》杂志撰写了许多捍卫共和、反对袁世凯专政的政论文章。1917年“护法”运动中,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军事联络及掌管机要文书等职。1918年随孙中山到上海。五四运动后在上海创办《民国日报》副刊《星期评论》和《建设》杂志,并协助孙中山撰写《建国方略》等著作。1920年夏赴广东策动桂系军队反正,在虎门被杀害。遗著辑为《朱执信集》。

☚ 伪满洲国弘报处   朱惺公 ☛
朱执信

朱执信1885—1920

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激进代表,孙中山民生主义的主要宣传者。名大符,出生于广东番禺,1904年赴日本留学,进入东京政法大学速成科攻读经济,次年加入同盟会,担任《民报》主要撰稿人,积极宣传同盟会的纲领主张,以“蜇伸”为笔名撰写《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列传》,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及《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片断,希望社会主义学说“遍于吾国人士脑中,则庶几于社会革命犹有所资也”(《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列传》)。辛亥革命后,成为孙中山的主要助手。1919年与廖仲恺在上海创办《建设》杂志,积极宣传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学说和革命主张。五四运动期间,热情歌颂十月革命,赞同提倡“科学”与“民主”,向往社会主义革命。1920年9月协助孙中山驱逐桂系军阀,在虎门炮台策动桂系反正时遇难。著作辑为《朱执信集》。认为贫富悬隔是社会经济组织不完全的结果,而不完全的最主要表现就是“放任竞争,绝对承认私有财产制”(《论社会革命当与政治革命并行》)。认为要消灭贫富悬隔,改良社会经济组织,就要废除土地私有,对竞争加以限制,相对承认私有财产制,不需绝灭竞争、废除私有财产制。认为当时中国贫富不算悬隔,但仍存在社会经济组织不完全问题,为了防患于未然,必须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并行,实行土地国有及大企业国有。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后,进一步把社会革命解释为以新的生产分配方法替代旧的生产分配方法,并逐渐觉察到要根本消除社会经济的弊病,就应当废除私有制度,并对改造中国社会问题进行新的探索,提出建立“理想地区”的方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主张抓住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侵略的难得机会,发展大机器生产以振兴实业。同时指出,振兴实业不该只让资本家发财,揭露和指责资产阶级借提倡实业之名对工人加强剥削的行径,积极主张提高工人工资,改善工人生活,提高工人社会地位。为解决当时货币贬值问题,提出币制改革主张。货币价值即是货币购买力,而货币的购买力也就是货币的最后效用,金属货币、兑换货币和不换货币的最后效用各有不同,而不换货币的最后效用反映金银币为多。反对纸币兑换,主张发行不兑换纸币。针对当时纸币贬值、物价踊贵的情况,设想出一套商品保证制度。主张用米、布、丝、茶、盐、油、煤、糖等八种生活必需品作为纸币的兑换商品,并加权制成物价指数,以此指数为依据收兑纸币。认为用多种商品作准备,可避免纸币购买力下降。这种币制改革主张,没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其稳定纸币购买力的设想,也是难以实现的空想。

☚ 张謇   廖仲恺 ☛

朱执信1885—1920

近代民主革命家。原名大符, 字执信,笔名蛰伸、县解、去非、前进等。广东番禺人。父启连,当过张之洞的幕僚。他幼读于私塾,稍长从舅父学数学。他天资聪敏,勤奋好学。1904年应广东留日考试,以官费东渡日本留学,攻读法政。在东京结识孙中山,于次年参加同盟会,被选为评议部议员兼书记。1906年回国、先后在广东高等学堂、政法学堂和方言学堂等校任教,以教员身份掩护, 与赵声、倪映典等策划武装起义。1911年4月参加广州黄花岗之役,他担任进攻督署的“选锋” (突击队)之一,随同黄兴攻入督署,在激战中负伤。起义失败后流亡香港。武昌起义爆发,他在广东发动民军起义。之后,任广东军政府总参议,负责编练军队,准备北伐。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随孙中山去日本。次年,奉命返粤,与邓铿策划发动反袁武装斗争;主持驱逐军阀龙济光,未成,两次去新加坡、马来亚为讨袁筹款。1915到1916年,在广州及东莞、阳江、雷州等地,策划了一系列的讨伐袁世凯的武装斗争。1917年,在护法运动期间,担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的军事联络及掌管机要文书的职务。1918年5月,随孙中山离粤去沪,协助孙中山办理海外侨胞捐款事宜。1919年秋到1920年夏,从事驱逐桂系军阀的军事活动,协助孙中山撰写《建国方略》等著作,并创办《民国日报》副刊《星期评论》和《建设》杂志。十月革命后,写《革命党应该如何》等文,称颂俄国十月革命和布尔什维克的刻苦牺牲精神。还翻译了列宁颁布的苏俄《劳动军法规》。1920年夏,奉命赴漳州,敦促驻在那里的粤军西进讨桂。9月21日,他到虎门调停驻军与东莞民军的冲突,被桂系军阀杀害。有《宋执信集》。

朱执信1885—1920

近代民主革命家。原名大符,字执信,笔名蛰伸、县解、去非、前进等。广东番禺(广州)人。原籍浙江萧山。清光绪三十年(1904)官费留学日本,攻读法政。在东京结识孙中山,次年参加同盟会,任评议部议员兼书记。曾为《民报》撰文,抨击清政府立宪骗局,主张共和、反对改良主义。三十二年回国,先后在广东高等学堂、法政学堂和方言学堂等校任教,秘密进行革命活动。宣统二年(1910)与赵声、倪映典等发动广州新军起义,失败。次年参加广州黄花岗之役,随黄兴攻入督署,负伤,起义失败后避居香港。武昌首义后,在广东发动民军起义,后任广东军政府总参议。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随孙中山去日本。次年加入中华革命党。后奉命返粤,积极参与、策划了一系列的反袁(世凯)武装斗争。1917年护法运动期间,担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的军事联络及掌管机要文书的职务。1918年随孙中山离粤去沪,协助办理海外侨胞捐款事宜。“五四”运动后,在上海协助孙中山撰写《革命方略》,任《建设》杂志和《民国日报》编辑,宣传革命,参加新文化运动,思想激进。1920年为驱逐桂系军阀赴广东联络民军,在虎门被杀害。有《朱执信集》。

朱执信

朱执信

原名大符,字执信,号执伸,笔名县解、去非、前进,原籍浙江萧山,1885年生于广东番禺。幼年入私塾,后从母舅习数学。1902年就读于广州教忠学堂。1904年考入京师大学堂预科。1905年赴日本留学,入法政速成科。次年8月参加中国同盟会,被选为评议部评议员,为 《民报》撰文。1906年回国,先后在广东高等学堂、法政学堂、方言学堂等校任教,以教员为掩护,宣传革命和策划反清武装斗争。1910年与赵声、倪映典等在广州发动新军起义,并赴顺德一带发动民军响应。1911年4月参加广州起义,失败后,出走香港。武昌起义时,在广东发动民军起义,后任广东军政总参议,兼负责编练军队,准备北伐。南北议和后,被委为广(州)阳(江)军务处督办和广东审计院院长。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又赴日本,参加孙中山领导之讨袁运动。1914年返粤,参与策划反袁武装斗争和驱逐龙济光之军事活动。1916年随孙中山在粤参加护法运动。1917年7月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军事联络等职。1919年在上海创办 《民国日报》 副刊 《星期评论》和《建设》杂志,担任编辑撰述工作。1920年9月21日赴广州策动虎门桂系军队反正,不意虎门守军与东莞民军发生冲突,被桂系军阀枪杀。著有《论社会革命当与政治革命并行》《生存之价值》《朱执信集》等。

☚ 朱安雄   朱有福 ☛
0000310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5:5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