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6_147二十五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6_147二十五章

【二十五章】

語類義剛癸丑以後録疑目。○問:‘“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兩句語勢相似,而先生之解不同,上句工夫在誠字上,下句工夫在行字上。’按:此兩句,‘誠者自成’重,‘而道自道’較輕,故下面只説得誠字,而道在其中,章句‘道’下皆著‘亦’字,極精細。故章句解不同。恐無可疑。○曰:‘亦微不同。’按:誠以心言,而有情意;道以理言,而無情意。則上句工夫在誠字,下句工夫在行字。此先生所以云‘微不同’也。○‘“自成”若只做“自道”解,亦得。’按:既曰‘若’,又曰‘亦’,則非正解可見也。○義剛因言:‘妄意謂此兩句只是説個為己不得為人,其後卻説不獨〔是〕自成,亦可以成物。’先生未答,久之,復曰:‘某舊説誠有病。蓋誠與道,皆泊在“誠之為貴”上了,後面卻〔便是〕説〔個〕合内外底道理。若如舊説,則誠與道成兩物也。’按:‘誠之’兩字包章首兩句。‘誠之’之誠是‘誠者’之誠,‘誠之’‘之’字是‘而道’之道,然則誠與道皆泊在‘誠之為貴’上。章句何嘗不如此,而乃曰‘舊説有病’耶?可疑。且誠與道只做一物看,則誠是實理,道亦實理,恐不成文字,可疑。三山齋每據此録以為定論,而愚竊以工夫道理、文字脈絡求之,疑當如章句之説。語類此段恐記録有誤,似未可據以為晩年定論也。竊意:此録在癸丑以後,則未知的在何年。而後來何不改定章句,仍以舊説之有病者垂示萬世之學者耶?大可疑也。
‘某舊説誠有病’,所謂‘舊説’,即指第一節章句也。蓋有病則當改正,而今只仍舊,何也?豈先生於此時看得有病,後來所見卻不如此,故不復更定歟?如大學章句始解‘能静’為‘心不妄動’,既而改以‘心不外馳’,終復用舊説。中庸此章章句恐似如此。曾見三山齋每據義剛録為正,然竊有疑焉,而未敢遽從也。三山齋以此段為正論,見本集二册四之册一板、三册五之六十板、五册十之廿六七板。
‘誠以心言,本也;道以理言,用也。’有執以做心為理本之左契,而諸公未有以明覈之者。愚試問彼云:誠是心之自造耶?抑原有實理,而心體之而為誠歟?如曰心之自造而不必本於性,則彼釋氏之本心而為心造法性者,的是吾學之宗祖;而聖人之本天而為心原於性者,卻為支離之别傳矣。此於心安乎,否乎?安則汝為之,不安則命之矣。大抵論心之本源,則必先有所以成之理,而心能自成矣;論心之妙用,則又必因所當行之理,而心能自道矣。今不察本源妙用之分,而瞥看心本理用之文,遂執之以為學問宗旨、性理定論,則吾恐其用心太粗而察理太疏矣。
此節文義,余於丁未九月二十五日,因明日將行禰祀而思之,必先有祭先之實理,而後有祭祀之實心。及乎行禮之時,實心為本,而禮之節文為用也。如是辨析,則文義分曉矣。
以心為本,不復以理為本,則所謂誠者,是心所自造,非本於理,有是理乎?且以戒懼言之,章句既先言‘當行之理皆性之德’,故下文方言‘君子之心常存敬畏’。不然,所謂敬畏者不免憑虚鑿空、無所準的,何以有‘存天理’一段事乎?今論學不就實處體究,但求己見得伸,終何所益。曾見柳穉程言:‘釋氏本於心而止,吾儒又必本於理。’此言甚是。今其後學不守此等精微之論,只據平日未定之説以為本子,可慨也已。
至誠之心,學者之所以自成其己也;而其成己之道,又學者之所當自行也。據此心運用處言,故曰心為本而理為用也;若就此心根柢上説,則‘道不可離’卻為本,‘戒慎、恐懼’卻為用。單言戒懼,則戒懼之心為本,所存之理又為用。達者顛倒説皆通,不然則依順説,竟亦局殺了。尤翁嘗言:‘太極為陰陽之主,而反為陰陽之所運用。’正是發明此理也。昔年柳穉程尤翁説下句致疑,愚謂君父固臣子之本,而君父之命反為臣子之所運用,此無可疑,只被它並妙用屬太極,故信不及。惜其資質好,而見處不精明也。
誠以心言,而看者錯會‘所以自成’,輒謂此當以理言,非也。如言‘誠心者,子之所以自成其身’,豈可以‘所以’字而叫心做理乎?陶庵曰:‘至誠盡性,誠也;至誠如神,明也。此聖人自誠明之驗也。其次致曲,明也;誠者自成,誠也。此賢人自明誠之序也。雖天道人道間見錯出,而其序次井井可見。’答南宫道由。此論甚當。小注雲峯謂誠字即是性,三山齋以此説為非。
誠是實然之心,人所藉以成己成物者,大概與至誠之盡性、至德之凝道,文勢相類。若直指誠為性理,雲峯鄧氏説如此。下文何以言‘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章句亦何以言‘誠以心言’及‘人之心能無不實,乃為有以自成’耶?但天道人道原從費隱説,人之誠雖以心言,然道實乘載於其上,故朱子於誠字往往以為理,此與指鳶魚之飛躍、鬼神之發見為理一般。知此則可無多少争辨。
‘誠者自成’誠字,章句既明言‘以心言’,或問又取程子‘至誠事親’之説,則朱子不以理看,明矣。‘誠者物之終始’,此誠字章句專以理言,或問卻兼天地之理、聖人之心言。下文‘不誠、誠之、誠者’三‘誠’字皆以心言。然天道人道原從費隱説來,則凡人心之誠無不可以理言者,此以鳶魚飛躍、鬼神洋洋、天地、建諸天地而不悖。天人、知天、知人。‘上天之載,無聲無臭’之類亦謂之理同一意致。如此看無病否?
‘皆實理之所為’為字,不善看則有‘理能作為’之嫌。柳穉程嘗謂此如言實理。余始疑物理似不如此,後以朱子言‘大意若曰實理為物之終始’云者觀之,説亦未可非之。或問説似不然,當參考而定之。
‘所得之理既盡’,理如何有盡?理有盡,故物有盡;若理無盡,則物何從而有盡乎?陶靖節和戴主簿詩云:‘既來孰不去,人理固有終。’此可以相説而解也。

☚ 16_146二十四章   16_148二十七章 ☛
0000442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3: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