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5_220中庸條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5_220中庸條對

中庸條對

【題 解】
中庸條對作者李元培(一七四五—一八〇二),字汝達,號龜巖雙梅堂,本貫公州,生於十一代祖宣傳官李謙歸鄉世居之北關咸鏡道鏡城,處士李矩就之子,松巖李載亨門生李揚世之孫。通曉經書,一七九八年(正祖二十二年)因學行薦舉進宫答正祖九經六十二條疑義之問並得到褒賞,授北關分教官,在居所訓導儒士。純祖一年授義禁府都事,後又補授尚衣院别提、莊陵令等職,不就。追贈提學。經義條對是對正祖提出的經書疑問的答辯,收録於龜巖集卷四。本書即經義條對中庸部分,包括六個條目,内容涉及修道之教與自明誠之教、省察涵養工夫、中庸和中和分内外之説、費隱説、追王、尊德性和道問學等問題。(徐坰遥)
御製條問曰:中庸首章天命之性,以性之本體言也;修道之教,以教者之事言也。二十一章自誠明之性,以聖人之性之言也;自明誠之教,以學者之由教言也。天、人、教、學之分不啻較如,故朱子語録曰:‘修道之教一句,今人要合後面自明誠之教,非也。’是則當時人亦有兩解,而朱子已辨之矣。然以大全考之,其答吕伯恭書曰:‘修道之〔謂〕教,疑只與自明〔誠謂〕之教,〔皆〕同(皆)言由教而入者耳。〔所謂〕以失其性,故修而求復。’‘下文〔遂言〕戒慎恐懼及致中和,乃修道之始終也。’[1]朱子以‘疑’之一字答問,蓋有意焉。故後來諸儒皆遵語録,而獨王陽明偏主大全。兩説同出於朱子,則學者當何適從?
元培謹按:修道之教,與自明誠之教之不可合而為一,已見於輯注語類。而只以大全答吕書之不為明辨剖析,遂致後來之聚訟。而詳玩首章與二十一章兩個‘教’字,恐終以輯注語類所記為定論也。
御製條問曰:先言戒懼,次言慎獨,而涵養省察之分屬工夫,定論有之。省察之前,必先涵養,然後根本田地方有下手受工之處,而無紛糾昏昧之病。此程子所謂‘涵養為格致之本’,朱子所謂‘古人自小學中涵養成就,故大學只從格物做起’者也。乃饒雙峯以下諸儒,有初學之士自動處始工之説。以至我東名儒,亦將大學章句中‘因其發而遂明之’一句,作為學者最初下手之方。夫動静工夫,初無間斷,而終須以静為本,故曰‘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静’,則何必待發而後察,察而後存哉?涵養工夫在於未發之前,則‘雖不見聞,亦不敢忽’云者,果得如戒懼通動静之説,東儒有言之者。此為入道最切要處,欲知諸生之取舍。
元培謹按:饒雙峯與東儒之‘自動處始功’之説,恐皆為大學章句中‘因其發而遂明之’一句誤了。大學章句之云云者,蓋欲使人因其良心之發見於‘氣拘、物蔽’之中而明之也。朱子嘗以此譬一把火之無不燭,便是明德;若漸微暗了,吹得這火著,便是明其明德。此正形容得‘因其發而遂明之’之義也。若先涵養而後省察,其所指而言者,與大學章句‘因其發而遂明之’者迥然不同。臣請祖朱子説,亦以火譬之。如一炭火之在爐中,謹其掩藏將護,以為將來傳薪之本。若炭火之不謹,必致薪火之無本,此涵養工夫之不可不先者也。
御製條問曰:饒魯中庸、中和分内外之説,我東先儒亦有辨之者。而若求中庸於大本達道之外,則真所謂頭上安頭,不成事理。致中和,踐中庸,分得内外工夫,全失子思朱子之旨,此所以不採於輯釋之中。而或云内外交養,互相滋益,説有見得實解之美,此説亦有所據而然歟?
元培竊以為:欲推中庸之所自來,則中和固為其根本。既謂之本,則無怪乎指中和以為内;既以中和為内,則亦無怪乎指中庸以為外。此説之所以分内外也。然若截然以中和與中庸分内外看,則是德行便屬於外,而天下之定理為不管於内矣。或説内外交養,互相滋益,蓋本於中和與中庸有體用之説,而恐未為十分妥當。
御製條問曰:此云‘君子之道費而隱’,而章句釋之曰:‘費,用之廣;隱,體之微。’則費與隱皆屬道而不屬氣矣。故儒家相傳之旨訣,有以費為所當然,隱為所以然者;有以費為率性之道,隱為天命之性者,皆以形而上言也。讀者不之深省,以費為器,以隱為道,殊不知二之則非是之義。蓋由於朱子語録中‘鳶飛魚躍,費也。有個什麽物事使得他如此,隱也’之訓而然矣。答范伯崇書又以聖人所不知為隱,與章句有異,是記録之誤耶?初年之見耶?此不可不辨。而周舜弼問以形而上下分屬道之費隱,朱子答曰‘只是如此’者,果何歟?
元培謹按:此段朱子以聖人所不知為隱,與形而上下分屬道之費隱為是者,果與章句自相矛盾。臣請以朱子之言質朱子之言。蓋朱子之説費隱處甚多,其答吕燾問曰‘費是道之用,隱是道之所以然而不可見處’,以此觀之,則其不分於形而上下明矣;答金去僞問曰:‘及其至也’之至,‘非“極至”之至,蓋道無(所)不包,〔若盡論之〕,聖人豈能纖悉盡知(之)。[2]’又曰‘聖人不能知’,即‘不緊要底事’。以此觀之,其不以聖人所不知為隱明矣。朱子嘗曰:‘某為人遲鈍,旋見得旋改。’其答兩説,亦安知非旋改中一段耶?
御製條問曰:此云‘武王末受命,周公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章句曰:‘此言周公之事。末,猶老也。’通考曰:‘訓末為老者,蓋以下文即言周公之德,追王、上祀,見得武王末受命而不暇,及周公乃成其志也。’以此言之,追王在成王之世周公攝政時矣。然以金縢考之,其為武王册祝之辭曰:‘若爾三王,是有丕子之責于天。’則此三王者,即大王王季文王,而追王已在武王之世。且考武成言‘丁未,祀于廟’,稱大王王季,則此非周公之所得與矣。三説者同出於經,而若是矛盾,何也?
元培謹按:追王一事,三説果不同,而以先儒説考之,蓋謂王號之稱,已於武王之世,而王禮之成,乃在於周公之時矣。臣恐此説為得義理之正。蓋武王既誅,受命,身即王位,而稱父祖以曰公曰伯,恐未安。故金縢武成呼之以王。而至周公制作之日,始乃定典禮,辨等威,為百王不易之法也。如是看得,則金縢武成之文,與章句通考之説,自可會通而為一矣。
御製條問曰:‘尊德性’、‘道問學’一節,讀者每惑於知行之分,而以章句之屬於存心與致知。又疑其漏卻力行,遂以力行歸之存心。胡炳文辨之得矣。若以力行屬於致知,則亦矯過之失矣。然紛若聚訟,尚未一定。當如何曉得,可息諸説?
元培竊以為:知行之分屬於‘尊德性、道問學’已是未穩,而力行之或屬於存心,或屬於致知,則尤未見其妥帖。夫存心與致知者,均是欲盡夫道體之大小也。兩句之中,不可偏屬力行。然章句以敦篤乎其所已能為存心之屬,以處事之無過不及為致知之屬,則即此是力行之事,故臣以為力行通屬乎二者之中也。何事於分屬知行,亦何患乎漏卻力行耶?

☚ 15_219中庸問目   15_221中庸劄記 ☛
0000394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3:3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