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5_112寄書杭士嚴鐡橋誠又問庸義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5_112寄書杭士嚴鐡橋誠又問庸義

寄書杭士嚴鐡橋誠又問庸義

朱先生嘗論解經之法曰:‘寜疏勿密,寜拙無巧。’竊謂此兩言者,儘注家之大訓,講師之指南也。後之讀書者,宜服膺而勿失。惟見先生手筆集注,或若有偏於密、傷於巧者,則豈後人之讀之未精,而信之不篤耶?抑先生之注釋多門,真有未及照檢者耶?我東尊尚朱子,路门醇正,不若中国之寬轉達觀,或不免於汎濫駁雜也。蓋氣之偏故識之局,識之局故守之固,守之固故并與其不必守者而曲護而强解也。是其有所短必有所長,有所長亦必有所短,俗儒殉名,心口相違,其不歸於門容悦之臣者鮮矣。凡注者所以通經也,經者所以明理也,經有所不通,理有所不明,安得不敷辨疑滯,擇善以求中乎?此非敢好新逞奇,將多于前人,乃不欲從俗依樣,苟同而為佞也。
夫類聚與分屬皆非古也,著書喜類聚,而好逕欲速之弊作;解經務分屬,而記誦訓詁之學興。是以其書非不備也,其言非不善也,其嘉惠後學非不明且切也。但上有好焉,下必甚焉,理之常也。七十子喪而大義乖,舍本而趨末,輕内而重外,著書愈多而實得無聞,談理愈精而心界日荒,則類聚分屬之法,不能不啓其弊也。故曰:‘小學不如六經,近思不如四書。分章屬句,擺布支節,從事於文法之末,不如隨處體認,有聞必行,用力於身心之本也。’丙戌之冬,余在京第,取中庸集注,晨夕諷誦。其分門析節、巨細畢舉,使聖賢傳授之意,燦然如繩貫棋局之不亂,則洋洋乎,優優乎,非諸子之可企及也。惟其或若近於偏於密、傷於巧者,则兹不能無疑,以質諸同志焉。
首章注以天地位為致中之效,育萬物為致和之驗。夫至静無偏,獨非育萬物之本乎?應物無差,獨非位天地之功乎?此其本末相須,始終相因,分而二之,理宜不然。且如是分屬,非不成説,惟無補於經訓,無益於後學,而適足以啓訓詁之弊。則寧疏而無密,寧拙而毋巧,不亦可乎?
二章至十章乃雜引夫子之言以明中庸之義,‘文雖不屬,而意實相承’,注説誠然矣。但三德分章,上下承起,節節照應,古人忠厚真率,其為文恐不應若是之巧也。
九章所以讚中庸之不可能,而非一節可比。但其分屬三德,如蹈白刃之為勇,則然矣;均天下之為知,辭爵禄之為仁,終為牽强。
十三章章下注,以‘道不遠人’為夫婦所能,則然矣;以‘(某)〔〕未能一’為聖人所不能,則恐可疑。蓋聖人之心謙謙自抑,固未嘗謂己能,而豈可以此而遂謂之真不能耶?四者人倫之常,忠恕之事,而不遠人之道也。若以此為聖人所不能,則人將何所求而為道,何所修而為學耶?
二十章‘生知’章注云云,夫三知者,知之有三等也;三行者,行之有三等也。所以明聖有天成,而才高者可學而至,質魯者亦不可自畫也。蓋生知安行而不已不息者,聖人之三德也;學知利行而能擇能守者,賢者之三德也;困知勉行而勤勵自强者,學者之三德也。是以人有三等,而德亦有三等。生也、學也、困也,知之三等也;安也、利也、勉强也,仁之三等也;不已不息也、能擇能守也、勤勵自强也,勇之三等也。今乃以生知安行為知,學知利行為仁。夫生知知也,安行亦知乎?利行仁也,學知亦仁乎?大舜之知,顔淵之仁,子路之勇,夫子曾有言,而子思引以明中庸三德,而非有三德之中自有等級,果如三聖賢高下有别耶?在經無補,後學無益,有此分屬,徒增疑晦。
二十一章天道人道之分屬,亦恐未必盡然。由人道而至於能化,則是亦天道也。前知之至誠,既承上章而言,則何必偏屬天道耶?二十五章時措之宜,則亦天道也。二十七章上段言天道,下段言人道,則俱不可專屬人道也。蓋二十一章以下,皆所以讚聖道之大,而立天下之準,言修省之方而示學者之功。其言或大或小,或淺或深,沛然若行其所無事。今乃分裂間架、節節排定,使讀之者玩心枝葉,意不圆活,是不可曉也。
二十七章以‘尊德性、道問學’為修德凝道之大段,則然矣。其言‘極道體之大、盡道體之細’云者,恐不必若是分屬。夫尊德性,行也;道問學,知也。夫婦所能,行之細也;聰明睿智,知之大也。分知行屬細大,不惟古無是言,事理斷不如是,不知先生何所據而為此解也。其下四句之分屬尤近牽合,況其温故之為存心,崇禮之為致知,雖欲曲為之解,終恐説不去也。
三十章‘不害、不悖’屬小德,‘並育、並行’屬大德,亦可疑。夫並育不害,并行不悖,只是一事。各就其中,分而言之為小德,合而言之為大德,不可分上段專分屬大德,分下段專屬小德也。
三十一、二兩章只是讚聖人之德,未必分言小德大德。其分屬既無意義,且‘聰明睿智’等五句宜其為小德,而‘如天、如淵’獨非大德乎?立本知化固是大德,而經綸大經獨非小德乎?
‘肫肫’章之分屬,亦恐未必然。
分屬之可疑既如右,而其大義所係亦有一二疑晦,又後人之誤解反累於集注,僭以條陳焉。
十章上言‘抑而强與’,下言‘而强者居之’,則‘衽金革,死而不厭’即子路之强也;上言‘君子居之’,下言‘君子和而不流’,則四者之强即南方之强也。此其首尾照應,一串貫來,恐不可分而二之也。妄意‘寬柔以教’者,‘温柔有容、誨人不倦’之意;‘不報無道’者,‘犯而不校、反求諸己’之謂。中正之道未嘗不如是,恐不必偏歸之柔弱之風氣也。蓋‘衽金革,死而不厭’者,暴虎憑河之勇,北鄙殺伐之風,而子路行行之氣象也。末章始極言南方之强、君子之道而讚美之,以勉子路,所以救其失而納諸道也。亦何必兩屬偏氣,别求中土之氣,然後為君子之中也。
十二章首言費隱,而此章以下至十九章所言者皆費也,惟隱之所以為隱則不復概見,是以集注補之曰‘其理之所以然,則隱而莫之見也’。文既缺陷,理亦欠闕,恐甚可疑。妄意可知可能者,隱也。隱者,微也,小也。聖人之不知不能,與天地之所憾者,費也。費者,廣也,大也。所謂語大語小者,所以重釋費隱之義。其曰‘造端乎夫婦’者,隱也;其曰‘察乎天地’者,費也。所以申言君子之道,而結章首費隱二字之義也。蓋合而言其廣且大,則曰費也;分而言其微且小,則曰隱也。其言之異在於分合,而不在於體用也。
十三章‘忠恕違道’一段,集注甚明白。後人汩於小注,乃以道為聖人之道,而忠恕為學者之事,言自忠恕去道為不遠。此恐大誤。此章大義,所以明‘道不遠人’也,是以苟循理而無違,起居坐立無非道也。況忠恕是德行之大端,猶不足謂之道,則道之遠人亦甚矣。試以集注考之,蓋曰於忠恕觀之,道不遠人可見云爾。其曰‘以己之心度人之心’者,忠恕也;‘道之不遠於人者可見’者,‘違道不遠’矣。
十六章注程子曰:‘鬼神者,造化之迹。’夫即迹而見鬼神之功用則可,以迹而直謂之鬼神,則恐亦未安。
天曰神,地曰祇,人曰鬼,其實一也。人生曰精神,死曰魂魄,其實亦一也。是以萬物之合散者,神祇之功用,而各歸之萬物之靈能,亦可也;應物之無窮者,精神之靈能,而統歸之天地之功用,亦可矣。
鬼神者,二氣之靈能也,其非理也明矣。乃云‘不見不聞,隱也。體物如在,則亦費矣’,是以理言鬼神也,此最不可曉。
三十三章不顯,‘借以為幽深玄遠之意’者,恐亦傷巧。苟如是,則下文‘明德’之明,亦將以‘不明’解之,然後為可乎?

☚ 15_111中庸問疑   15_113中庸經義 ☛
0000383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0: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