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5_108中庸稟目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5_108中庸稟目

中庸稟目

【題 解】
中庸稟目作者金奎五(一七二九—一七九一),字景休,號最窩,本貫咸昌,在南塘韓元震屏溪尹鳳九的門下修學。四十六歲時作了小科,之後絶意仕念,終生研學。屏溪作為遂庵權尚夏的弟子,繼承了尤庵的學統,是主張人物性異論的‘論’的主要學者,與論尖鋭對立,在黨論中也有分歧。作為屏溪的首席弟子,最窩繼承了業師的基本立場,但在人物性異同論問題上追隨派的學統。
本書收録於最窩集卷五,是一七五三年(癸酉)向業師尹鳳九提出關於中庸七個章節的疑問點,並闡明自己見解的文章。首章指出天命的命要從氣的立場來看,‘道也者’和‘莫見乎隱’要作未發和已發兩節看,未發指心的湛然虚明,可以説是性。針對十三章朱子注,十四章‘素夷狄’、十六章‘鬼神’章的解説,十七章到十九章的構成問題,十九章的‘繼志述事’和二十六章的‘博厚高明’等提出自己的疑問。(吴錫源)
人心之不能無善惡,誠無可論。第原人心之所由生,實緣有此身,寒欲衣,飢欲食,掐著痛,搔著癢,亦不可一日而無。今從其發出地頭,謂有善惡;從其本然不可無處,謂之善惡,恐如何?
‘人心每聽命’,此謂聽命者,不是以一心别向他處聽命於一心,只是人心發時以此人心反而思之耳。是斷自此心反省處謂之聽命耶?
首章‘天命’。天之所以命令賦與者,亦由大化之周流。則所謂命者,亦當就氣上看否?
‘道也者止不聞。’前承下教,以為此條專言未發,下條專言已發。第此二條語意相對,皆言如此故君子如此,恐不可以‘道不可離’一段著在上面以統二節,而斷自‘戒慎’以下為未發,斷自‘莫見’以下為已發矣。如此看去,不但文勢之一長一短,朱子析句分章之際,何不截自‘非道也’以上,别立綱領而特解之,顧乃渾入於‘未發’一節之間耶?竊疑此條是提其大綱,故特言道之無所不在,無時不然,雖不見聞,亦皆戒懼,則其睹聞之戒懼,從可該矣。此雖主於未發,而已發之旨亦何嘗外此也。至於下條,特審其細密,故又言隱微萌動之時尤加謹焉,是就上條剔出動一邊申致意。而又必舉幾之始動,以見從後許多應接皆從此流出。章句上條雖字,下條尤字,正合詳玩。是其文勢雖為對偶,究其本義,上下相承,都無罅隙,恐不可判而為二也。
‘未發則性也。’性是太極全體,無可見聞,無可摸捉底。未發是心地湛然虚明底,恐不可直以心地之虚明把作太極全體,更無分别矣。
十三章張子所謂‘衆人望人’,不能曉然。蓋‘以人治人,改而止’云者,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如有不孝者,治之以孝,曰在爾之道自當如此,其人能孝,即止不治,非謂望其僅僅等比於衆人。衆人上一層地又不是遠人不可行底道理,若以此衆人謂通聖凡,則下文‘易從’字又大故没意味。如何?
十四章‘素夷狄,行〔乎〕夷狄’。嘗承下教,以深遯屏迹不在人間,為今日中華人處義之中庸。竊疑君子之道,盡其自己分上於見在之位而已,己力所不及處,蓋亦任之而已。且道之所以為道,以人皆可行。若必如下教,則或可責於一二人,恐難為天下共之之道,奈何?
‘鬼神’章。道體浩渺,至難形容,大小費隱之妙,不可以空言摸出,必借他説可以證明。而天地之間,無形無影,無可見聞,而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可明此道之妙者,無如鬼神,故以此言之,不但論鬼説神而已。前承下諭,以為此章專説福善禍淫,而朱子章句一不發。此章下之‘兼費隱、包小大’專説此道體用,則今此只取栽培傾覆之義以解此章,恐如何?
十七、八、九三章,上二章皆言其德而只言孝,下一章言孝而又只言祭祀,何也?百行之中孝為源,故舉大而見其小耶?視無形、聽無聲之孝,尤難於日月既遠之後,故言此以該其餘耶?
十九章‘繼志、述事’。此章以武王周公之孝發端,而繼述以下因為統説孝道耶?周公之意,以王太王王季,蓋非謂文王嘗有如此之志,只是追想文王苟或身為天子,必當追王其親,故推此意追王二祖。是所謂繼述之事耶?且汎言繼述之道,如有小人,身雖悖亂,而未嘗不欲其子之善。則不論其迹之徑庭,只為其子繼其欲善之志謂之繼志述事,如何?
二十六章‘博厚、高明’。章句皆以‘驗於外’言之,又言其積也、其發也。積是充積之意,以言其充積于中,則好矣。而此云‘驗於外且高明’云云,不於心地上論説,而卻謂之‘發也高大而光明’,又何也?
‘振河海〔而〕不泄。’伏見劄録,以語類地浮海上者,疑其有訛。竊疑天,氣也,氣固無窮;地,質也,質固有窮。既窮之邊,既窮之下,勢必空曠。水之性本下,則流而下蓄於其間者,誠無不可。而勁風之所束,大氣之所舉,九陽之益遠益剛,而水亦不得墜落,長滿於天地之際矣。若其水大於地,則五行固不能相均,奚獨於地與水較其多且寡哉?天地未闢,只是濕濕,即水也。其多於諸物,顧何怪歟?至以日月由水中行,疑其水深所翳不可透照而受明,此亦有不然。天實無邊,無論水包地、地包水,水與地俱是質,其不及天邊,亦明矣。日月麗天,回環不息,則其行之至高至遠,而超然於無物之外,又可知矣。其光影相照,有何所疑乎?且以水深而疑其翳,以證此地之包海,則其包海之地,其厚與博可知已,彼日月何獨翳於水,而不翳於地乎?竊見楚辭輯注朱子最晚年親所解釋,而其天問注亦以日月之行謂皆由水,伏未知如何也。蓋此云云,直以明大地廣厚之德,歷言地上所載之物以引其重矣。如云華嶽,是河海對説,而華與嶽亦不是别個兩川,則其為過去文字偶然引用可知,恐不可以文害意也。

☚ 15_107九皋書堂夜日齋學令   15_109中庸原稟 ☛
0000383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2:1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