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大哉聖人之道!止威儀三千。
此‘聖人之道’與十二章首‘君子之道’相應。‘發育萬物,峻極于天’,即鳶飛魚躍之意,亦包上下言也。〇三百三千,言道之至小無間,則極其小矣。然於至小處無所不在者,益見其道體之至大。譬如日月之明,容光必照,故并以‘大哉’言之。蓋析而言之,極其小矣;而合而言之,又極其大矣。
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至德、至道,與後章至聖、至誠相應。但人道,修德以凝道;天道,道與德渾然為一。
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止敦厚以崇禮。
小注陳氏説,存心為力行工夫;胡氏説,致知兼行而言,二説不同。然以章句觀之,道問學之兼知行者,固自可見。蓋學問之道張子以為問學猶學問也,見或問小注。無他,知行而已。然非知之無以行之,故章句以‘道問學’專管致知。然於‘道中庸’曰‘處事則不使有過不及之謬’,於‘崇禮’曰‘節文則日謹其所未謹’。此兩訓者,明是兼行而言也。又語類曰:‘行得到恰好處,無些過不及,乃是知得分明,事事〔件件〕理會〔得〕到〔一個〕恰好處,方能如此。〔此〕足以見知與行互相發明滋養處。’[1]語類説止此。其以‘道中庸’為兼乎行者甚明,‘崇禮’之義推此可知,胡氏説恐長。〇或曰:‘大學誠意為自修之首,中庸誠身兼誠正之工,則力行之屬於存心明矣。’曰:‘格致誠正,明善誠身,皆以知行先後而言,則致知之屬知,存心之屬行,固也。尊德性、道問學,以道體大小而言,則存心自屬於尊德性,而知行兼屬於道問學,其義各有攸當矣。然存心者,所以立大本而行達道也,其知其行皆由此出,此又尊德性之為道問學之本者也。’
是故居上不驕止其此之謂歟!
此章以下,以大小上下分言天道人道,以應上‘費隱’一節。然上節之大小上下,見道之無所不在;此節之大小上下,見體道之無所不盡。尊德性、道問學、不驕不倍,人道之大小上下也,故下二章以上下包大小,為人道之終。〇此章固是應費隱,而‘尊德性、道問學’一段,該盡學問思辨行及五弗措之事,亦承上二章,二十四章、六章。而兼言人道之知仁勇也。蓋‘費隱’章首言知行,‘九經’章備言三德,此章之兼該知仁勇,政與彼相應。而三十章之持載、覆幬、錯行、代明,亦是物也。天道人道之能盡夫上下大小者,莫非知仁勇之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