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2_125公孫丑第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2_125公孫丑第二

公孫丑第二

凡二十三章。○正義曰:‘趙氏分看,遂為上下卷。上卷九章,下卷十四章。’
注曰:‘公孫丑者,公孫,姓;,名,孟子弟子也。有政事之才,問之功,猶論語子路問政,故以題篇。’正義曰:‘前篇首章,以仁義告梁惠王,故以為篇題,謂君國當以仁義為首也。以仁義為首,然後其政可得行之。是以此篇公孫丑有政事之才而問之功,遂以目為篇題,以次梁惠王之下。’
竊意:此篇亦承上篇論王道之意。而當世之淆亂王道者,莫如之徒,故首章辨之,因言王道之為道,不但其名高而慕大,其實形便而功捷也。如彼,則宜乎人之可以惟此道之為心,而不當他惑矣。然而莫肯行者,必有以動之者矣,故二章明不動心之道。不動之中,又有歧焉,有如告子之流,自為不動,而大亂真矣。學道之惑,於是為甚。大凡道理必學問上致失,而事業上貽害,故力辨而挽回之。必以次首章者,李都梁曰‘正見王道原於天德’之意是也,因以孔子結之。孔子者,未得位之文王也。乃曰所願學孔子,則孟子之自任即孔子之自任也。三章言王道之服民由於此德。以七十子之服孔子,明聖王無思不服之化意,又可明矣。夫心悦誠服者,其以誠德致至化之樞關乎?四章言榮辱禍福之所以在己。五章言慈仁惠澤之所以及萬。六章言此德之致,因乎自然之良。七章又言此德之純,又在乎擇術之正。以此為德,而曰‘反求諸己’,則向所論自己求之德可知,而所謂致王化之聖德如此。此有不以天下之善為善而得乎?故八章論取於人之大。此有一毫之偏而得乎?故九章辨隘不恭之偏。十章所謂‘得道者’,以此道為道之謂,故可以順天下。而大凡道之所以得,專由乎際會,際會之所由成,又在乎相敬,故十一章論敬次之。末乃以管仲帶説,以應首章點霸功之意,引曾子之言,以應二章以道自任之意。此篇所論之段落終始已結,故以下詳論孟子志行。十二章言彼此之時不同,而其所以為是則同。十三章言上下之位不同,而其所以自勉則同。十四章言時位雖同,而處又不同。同者,其當然之同也;不同者,其所以當之不同也。然而有似當為而不為者,十五章之於王驩是也;有似不當為而為者,十六章之於木美是也。一以見守義之嚴,一以見仁親之篤。孟子之所以為孟子者,其在此以上乎!是宜自任之大如此,蓋道與德之備且至也者。然則必功與業之遠且成也者。故而其未得誠用於世,竟不見解懸之效、反手之易者,只緣時君莫庶幾於王,而猶有不可與有為者。值與古人同善之地,而非其人也,十七章是爾。有與古人同過之行,而不以情也,十八章是爾。夫難值者,行仁之時也;而失之難得者,悔過之幾也。而失之於是,孟子浩然有歸志矣。以下五章,皆記孟子時事,養弟子以萬鍾,不行道後所願也,而孟子不願得之於;為王而留行,欲有為者之所欲也,而孟子亦不許之於客,見絶王之嚴也。而顧乃日望庶幾而有不豫色,則仁人之厚終可見矣,亦莫非十九章‘固所願’中深意也。至于末,復總處顛末而言,蓋自初有終去之志,而猶尚不決去於多年者,即是首章所以愛齊國易以王之意也,而亦有待於欲治平之天心也,豈本志乎?此篇大抵是在之事也。孟子之就,大有關於此道之行廢,故詳其始終以為次篇。

☚ 12_124第二十三 下十四 章   12_126第一 ☛
0000286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7:4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