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之而不著焉章】
行不著,習不察,由之而不知其道。
精義 伊川曰:‘雖孔門中亦有由而不知者,又更有不知則不能由。’○問:‘先生有言,雖孔門弟子亦有此病,何也?’曰:‘在衆人習而不察者,只是飢食渴飲之類,由之而不自知也。如孔門弟子,卻是聞聖人之化,入於善而不自知也。’○語類 方行之際,則明其當然之理,是行之而著;既行之後,則識其所以然,是習矣而察。初間是照管向前去,後來是回顧後面,看所行之道理如何。如人吃飯,方吃時,知得飯當吃;既吃後,則知飯之飽如此。僩。○‘習矣而不察’,習字重,察字輕。可學。○‘習矣不察,行矣不著’,如今人又不如此。不曾去習,便要説察;不曾去行,便要説著。‘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今人未曾理會,‘可與共學’,便要‘適道’。賀孫。○蒙引 行者據成迹而行耳,習亦然。所謂行之,猶所謂日用飲食也,如父坐而子當立,彼見父亦立也;臣拜而君受,彼見君亦拜也。但不知子之立而父之坐者,以父者,子之所天,父固當坐而子固當立也;臣之拜而君之受者,以君者,臣之元首,臣固當拜而君固當受也,此行之而不著者也。如是而行之不已,則習也。既習矣,於其所當然者,或能知之矣。而又不能識其所以然,如父之坐、子之立,其所以然非出於安排也,一出於天命之性,自然而然,而有不得不然者也;君之受、臣之拜,其所以受、所以拜者,非出於矯僞也,一出於天性之真,自然而然,而有莫覺其然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