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章】
世子,太子也。
蒙引 或謂天子之子為太子,諸侯之子為世子,非也。周公立教世子之法,成王亦稱世子,則世子,太子,天子、諸侯之子通稱矣,故曰‘世子,太子也’。後世乃分。
道性善。
精義 伊川曰:‘性無不善,而有不善者,才也。性即是理,理則自堯舜至塗人一也。才稟於氣,氣有清濁,稟其清者為賢,稟其濁者為愚。’‘可變否?’曰:‘可。孔子謂上智與下愚不移,然亦有可移之理,惟自暴自棄者則不移也。’曰:‘下愚所以自暴棄者,才乎?’曰:‘固是也,然卻道他不可移不得。性只一般,豈不可移,卻被他自暴自棄不肯去學,故移不得,使肯學時,亦有可移之理。’○或問 ‘夫子之言性與天道,子貢猶有不得而聞者,而孟子之言性善,乃以語夫未嘗學問之人,得無陵節之甚耶?’曰:‘性命之理,若究其所以然而論之,則誠有不易言者;若其大體之已然,則學者固不可以不知也。蓋必知此,然後知天理人欲,有賓主之分,趨善從惡,有順逆之殊。董子所謂“明於天性,知自貴於物,然後能知仁義;知仁義,然後重禮節;重禮節,然後安處善;安處善,然後樂循理”。程子所謂“知性善以忠信為本”,此先立其大者,皆謂此也。’或曰:‘孟子之言性善,非與惡對之善也,特贊美之辭耳,胡文定公論性,謂:‘性不可以善言,纔説善時,便與惡對,非本然之性矣。孟子道性善,只是贊歎之辭,説好個性,如佛言善哉善哉。’五峯論性,云:‘凡人之生,粹然天地之心,道義全具,無適無莫,不可以善惡辨,不可以是非分。’信乎?’曰:‘此亦異乎吾所聞矣。夫孟子性善之論至矣,而荀、楊、韓氏或以為惡,或以為混,或以為有三品,最後釋氏者出,然後復有無善無惡之論焉。儒者雖習聞乎孟子之説,然或未知性之所以為性,於是悦於彼説之高,而反羞吾説為不及,則牽孟子之説以附焉,而造為是(話)〔説〕[1]以文之。蓋推性於善惡之前,而置孟子於異同之外,自以為得性之真,而有功於孟氏之门矣,而不知其實陷於釋氏之餘,直以精神魂魄至粗之質,而論仁義禮智至微之理也。且又不究秉彝之實德,而指為贊美之空言;不察至善之本然,而别立無對之虚位。推而言之,至以天理人欲為同體,特因其發之中節與否,而後有善惡之名焉,則亦勞力費辭,而無復彷彿孟子之遺意矣。惜乎吾不得從事於其门,以質其説,庶乎其有相長之益也。’○大全雜學辨 蘇曰:‘孟子以為性善,讀易而後知其未至也。孟子之於性,蓋見其繼者而已矣。夫善,性之效也。孟子未及見性而見其性之效,因以所見者為性。猶火之能熟物也,吾未見火而指天下之熟物以為火,夫熟物則火之效也。’愚謂孟子道性善,蓋探其本而言之,與易之旨未始有毫髮之異,非但言性之效而已也。蘇氏急於立説,非特不察於易,又不及詳於孟子,故其言之悖如此。○語類 問:‘孟子言性,何必於其已發處言之?’曰:‘未發是性,已發是善。’可學。○孟子初見滕世子,想是見其資質好,遂即其本原一切為他啓迪了。楊。○陳北溪四書字義 孟子道性善,從何而來?夫子係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所以一陰一陽之理者為道,此是統説個太極之本體,繼此者為善,乃是就其間説。造化流行,生育賦予,更無别物,只是個善而已,云云。明道又謂:‘孟子所謂性善者,只是説繼之者善也。’此又是借易語就移人分上説,是指四端之發處言之而非易之本旨也。○黄氏日抄讀晦庵雜學辨 蘇氏謂孟子之於善見其繼者而已。先生謂孟子道性善,蓋探其本而言之,與易之旨無毫髮異。愚謹按:先生平日讀易與孟子之言,善本分两截。繼之者善,言太極分陰陽,繼此而生人物者皆此善,是主造化而言。孟子道性善,言人性所得於陰陽造化,而生之理渾然純粹,是主人性而言。人性之善,正由本陰陽繼之者善,故無不善。蘇子誤認繼之者善,為人物既生以後之事。故先生不復如平日分两截,徑探其本言之,學者更當參其平日之言。
言必稱堯舜。
語類 劉棟問:‘人未能便至堯舜,而孟子言必稱之,何也?’曰:‘人須當以堯舜為法,如射者之於的,箭箭皆欲中。其不中者,其技藝未精也。’
门人不能悉記其辭。
語類 當時啓迪之言想見甚好,惜其不全記,不得一觀。楊。○大全答董叔重書,見總論。
世子疑吾言乎道一而已矣。
或問 曰:‘世子疑孟子之言,而孟子不之拒,何也?’曰:‘孟子之言,非當時之所常聞也,故聞者非徒不之信也,而亦莫之疑也,是其漠然如飄風之過耳,亦不可復冀其思繹而信從矣。世子復來,則豈其思之未得,而不舍於心與?故孟子之言雖若怪之,實則喜其能思,而將有以進乎此也。’○語類 符舜功問:‘滕世子從孟子言,何故後來不濟事?’曰:‘亦是信不篤。如自楚反,復問孟子孟子已知之,曰:“世子疑吾言乎?”則是知性不的。他當時地步狹,本難做;又識見卑,未嘗立定得志。且如許行之術至淺下,且延之,舉此可(知)〔見〕[2]。’可學。○存疑 疑者疑性善之説未必然,或有性不善也。‘人皆可為堯舜’之説未必然,堯舜或别是一性而不可幾及也。故孟子曰‘夫道一而已矣’,言道理在人一而已矣,更無两個。上古聖賢也是這一個道理,如今塗人也是這一個道理。
三子之事有淺深。
語類 問:‘三子之事,成覵則若參較彼己,顔子則知聖人學之必可至,公明儀則篤信好學者也。三者雖有淺深,要之皆是尚志。’曰:‘也略有個淺深,且須看他大意。’道夫。
顔子之勇。
精義 問:‘顔子勇乎?’伊川曰:‘孰勇于顔子?觀其言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孰勇於顔子?如有若無,實若虚,犯而不校之類,抑可謂大勇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