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心 上】
【第二十二】[1]
他書謂‘追’當為槌擊之追,蓋凡槌擊之處,率皆摧殘欲絶,如蠡嚙之狀。又謂畫家滴粉隆起,謂之追粉,蓋古銅器款文追起者漫滅也。與集注不同。見人物通考。
【第二十四】[2]
語類曰:‘惟性中有此理,故口必欲味,耳必欲聲,目必欲色,鼻必欲臭,四肢欲安佚,自然發出如此。若本無此理,口自不欲味,耳自不欲聲,目自不欲色,鼻自不欲臭,四肢自不欲安佚。’此與‘道心原於性命,人心發於形氣’之説不合。然人心之亦原於性,於此可見。
【第三十五】[3]
語類曰:‘欲是好(底)欲,不是不好底欲,不好底欲不當言寡。’又曰:‘只是言天理人欲相為消長分數。’二説不同。然集注以‘耳目四肢之欲,〔雖〕人〔之〕所不能無’者為言,當以此為正。若周子所謂‘寡之又寡,以至於無’,則非直釋此章之説者,不必合而一之。
【第三十八章】
或問以湯、文、孔子為生知之聖。以湯為生知,與孟子‘湯武反之’云者不合。朱子嘗曰,‘細看來武王終是疏略’,‘湯反之之工〔恐〕更精密’。此以湯與武王為有分别,然未嘗以湯為生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