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説
【題 解】
孟子説作者李顯益(一六七八—一七一七),字仲謙,號正庵,本貫全州。廣平大君後裔,受業於遂庵權尚夏、農巖金昌協,一七〇八年(肅宗三十四)生員試合格,之後斷念科舉,鑽研學問。一七一〇年(肅宗三十六年)以學行薦為參奉,歷任王子師傅、鎮安縣監等。他屬於老論,繼承宋時烈、權尚夏、金昌協學統,在以禮論為首的黨争中積極替宋時烈辨護。他在湖洛論争中支持湖論,同門杞園魚有鳳贊同李柬的學説,他從支持韓元震學説的立場出發進行了辨析,主張性異説。本書收録於正庵集雜著,敍述體例,指出並糾正各章注釋問題,特别關注真氏、熊氏、饒氏、胡氏、陳氏之小注,對與程子、朱子不同的注釋批評居多,主張孟子直接受學於子思。(崔錫起)
史記謂孟子受業於子思之門人,索隱、孔叢子等書謂孟子親受業於子思朱子以‘未知是否’為言。然竊考之綱目周顯王二十三年乙亥,子思在衛,三十三年乙酉,孟子至魏。自乙亥至乙酉,其間只是十年,雖曰子思之在衛為其末年,而孟子之至魏在於道既通之後,朱子曰,孟子遊齊梁時已老。則孟子之時子思在世矣,何以不親受業於子思,而受業於其門人乎?綱目年序既如此,古史則其年序比綱目尤近,以此證之,‘親受業’者恐為是也。
真氏言七篇之出於中庸,而以鄉原為小人之無忌憚。鄉原與小人之無忌憚似有間。又以曾子、北宫黝之勇為南北方之强。北宫黝之為北方之强,是矣;曾子之為南方之强,則不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