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托汶
爱因托汶(Einthoven,W.1860~1927),荷兰生理学家。由于发明了心电图仪,荣获1924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是荷兰第一位获得该项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爱因托汶出生于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1878年进入荷兰乌得勒支大学学医。毕业后曾任眼科医师的助手,后又在解剖学家和生理学家的指导下作过研究工作,并在科研工作中得到了物理学家的指导。这些经历导致爱因托汶的才能向着物理学和生理学结合的方向发展,研制成功了心电图仪。
爱因托汶最初的研究课题为《肘关节的某些特征》;第二项成果是《色差实体镜》。为此,他获得了博士学位。1885年爱因托汶任莱顿大学教授,1892年发表了他在莱顿大学任教以后的第一项研究成果,题为《用一种新方法研究支气管肌的功能和神经性哮喘》,曾获得很高评价。以后他又从事光学和生理学结合的研究,1898年发表了题为《各种几何光学错视的简单生理学解释》论文,1902年又发表《人眼的调节》论文
爱因托汶从1899年起开始研究用微电流计精确记录心音,并且从理论上研究了这一仪器的原理,设计了能够获得比较稳定的方法,从而解决了计算的错误。此后他分析沃勒Waller,A.D.设计的心电图仪。为了免去该种心电图仪所必须的复杂数学计算,设计成功了指针式微电流计。他在设计指针式微电流计的过程中,借鉴过德阿森维尔(d'Arsonval,D.)的“转动线圈式微电流计”,但是他改掉了其中的转动部分(线圈和镜子),改用了极细的石英线。他的儿子帮助他设计了一个放在真空中位于磁场中转动的指针。此后,仪器的重量大为减轻,灵敏度有了明显提高,需要调整的时间也缩短了。1809年爱因托汶公布了他的研究成果,很快投入生产,应用于临床。
爱因托汶获奖后,发表了题为《石英线电流计和心脏活动电流的测量》的诺贝尔演讲。1906年他又设计成功第一台遥测心电图仪,但未引起当时医学术界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