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08_193子罕第九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08_193子罕第九

【子罕第九】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利,天命之性也。命,所遇之時、所處之位、所稟之材也。仁,忠恕、中庸也。若私欲之利而加之命仁之上則悖矣。性與天道可知也,不可為也,故夫子不恒言也。仁則集善而成者也,但能行善,則自可至也,故不恒言也,非有隐而吝於告人也。集衆善而成仁,如集材以為室。若舍善而言仁,則無可言也。
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
朱子曰:達巷,黨名。○執御不足以為君子之名,承黨人之言,而且以示君子之不欲以一藝成名也。
○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衆。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衆,吾從下。’
朱子曰:麻冕,緇布冠也。純,絲也。舊以三十升布為之,升八十縷,不如用絲之易。臣拜于堂下,程子曰:君子事之無害於義者,從俗可也。害於義者,不可從也。○雖害於義而違衆,而妨人以招猜忌者,不可違也。無妨於人以招猜忌,而在我自盡者,違之可也。雖妨於人以招怨忌,而其大悖於義者,違衆可也。君子不反古之道,夫子亦獵較而亦有獨立不懼是也。泰,忲也。
○子絶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意,覆而意之也,如射覆是也,不覆度人之陰事也。必,預必也,不預必人之所為也。固,執滯也,不必行己意也。我,私己也。四者見於應事接物之際,為人處己之間者也。
○子畏於。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人其如予何?’
道不可喪,而文可喪也。之政法不傳久矣,今不在我乎?天之未喪斯文,則我必不死於此,而終能正禮樂、明制度,以遺後世耳。夫子之存亡,實係斯文之興廢,則豈非有命乎?凡未施為之前為施為之道者,皆文德也。○朱子曰:孔子自謂後死者,言天欲喪斯文,則我不得與也,今我既得與,則是天未欲喪斯文也[1]
○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
孔氏曰:太宰,之官名。○固,必之也。將,不敢必也。多能於技藝與否,不關於為聖,故言又以釐之也。縱。肆意也,言無量之聖也。聖人不自用其能,而善用人之能也。
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或曰:君子不尚藝乎?曰:先王教之以六藝,君子非不尚藝,然非君子之所以為君子也。君子多有藝,而有藝未必君子也。
夫子自謙,而又言君子之不必多能也。
曰:‘子云“吾不試,故藝”。’君子不得位,則不能用人,而不得不自用,故或習於技藝。然非君子之所以為君子也。
朱子曰:孔子弟子琴子開,一字子張。又曰:聖無不通。聖人於匹夫、匹婦之所知,蟲魚之所能,亦多有所不知、不能者矣。‘(為)〔養〕其小者為小人,(為)〔養〕其大者為大人’,無所不通,天地鬼神之所不能也。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知者,變通而趨時者也。言我非變通以隨人之睿愚而有異也。○程子曰:聖人之道,必降而自卑。賢人之言,引而自高。觀於孔子孟子可知也。○道,一也,聖賢豈其異事而相反如是哉?聖人之所行,不過愚夫愚婦之所能而已矣,何自高之?有賢人者,希聖而不及者也,尤不宜自高。若孟子之負恃自尊,乃其大病也,尚可以為法乎?學者誠以為聖人尊而自卑則自暴棄誠,以為賢人引而自高則妄尊大。自暴棄則無廉恥,妄尊大則尚虚僞,此説行而天下無儒者矣,其為誣聖賢而禍世大矣。聖人之道,不過行人之所行,而特其才高耳。其自卑者,道之謂也;亦有不全自卑者,如‘天生德於予’之類是也,才之謂也。君子雖自謙,不為負恃以凌人,然亦不過自貶損而失實以誑人也。賢人若自高其道,則妄也;若自負其才而過自尊大以為誇耀,望人之尊己,此自誣而欺人也。門弟子固未有自高者也。
○子曰:‘鳳鳥不至,不出圖,吾已矣夫!’
嘆時之不偶,而知‘道之不行’也。
○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
范氏曰:哀有喪,尊有爵,矜不成人。○瞽者掌樂於宗廟、郊社之祭,故敬之、哀之,矜之則何為敬之哉?不成人者多矣,何獨於瞽也?凡人之無目者曰盲,而不曰瞽也。
顔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聖人通天下萬物而為一身:言其德,則仁也;言其具,則文也。文而不衷之以禮,則亂雜而無章,不可用也。所立卓爾,非小子之所敢妄言。然以一藝推之,道學似亦應然。何則?天下之理一也。夫學一藝者,始則漸進而上,不自知其高絶不可及也。譬如登山者之層層而上焉,至其垂盡處,乃見面前有壁立千仞,無躋攀之路。此時若倒退一步,則所謂‘為山九仞,功虧一簣’者也。若勉進不已,則其壁立千仞者,怳惚之中,漸化為平夷低下,不自見其身之騰進,而卻已在上頭矣,此時藝乃成矣。雖在道學,似亦應然也。其所見壁立千仞者,終失其所在而不見,既不可謂之無,而亦不可謂之有,故曰如有也。顔子已見其有,又見其無,則其所到可知矣。其去上頭,復何遠之有哉?仰彌高,鑽彌堅,層層而進也。瞻前在後,茫洋而不見端倪也。如有所立卓爾,見其至極,而漸覺其平夷也。其所以致此者,非在於高遠異常也,惟是博文約禮,力行而不輟耳。循循,有次序貌。
○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間,曰:‘久矣哉,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也,無寧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眉批】 ‘於道路’是題以明行,□君非魯□也。
夫無臣而為有臣之為不可,凡人之所明知也。而子路使門人為臣,門人莫之止也。門多聖之亞者,而乃如此,則其必有至難知者矣。無臣而為有臣之為不可,可一言破,而不足多誥也。又聖人之辭氣,不宜迫切如此。而迫切如此,丁寧如此者,其必有難喻之故。而欲門人之怪其迫切丁寧異於常日而自得之也。今無以知先王之禮,而可以義起也。蓋大夫之以老致仕者,死而亦有臣也。為大夫則有臣,而功成身退為國元老者,乃反死而無臣,則是尊者反賤也。諸侯之大夫,受天子之命服,生雖不敢服,而死則服之。此可為老而致仕者,生則雖無臣,而死則有臣之證也。【眉批】 注:家語曰,‘老而致仕者,死則從其(制)〔列〕[2]。’子路於夫子之病,直循例行之,而未暇深思也。夫子實去而求君於天下,不合而反耳,非終始為社稷之致事大夫也,不可以大夫喪之也。夫見古今人之言行有異於常,不為深究其故,而好妄為貶論者,是信己之無所不知也。己不能有過於人,而輒自信其無所不知者,人之棄也。人不知其非,而天獨知之,故曰欺天。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夫子之不仕,與轍環時不同也。待賈而賈不至,則乃遷貨而求售耳。不待賈而賤自沽,不知也。不求售而逆自廢,不仁也。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朱子曰:東夷有九種。
○子曰:‘吾自,然後樂正,各得其所。’
○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
不敢自以為盡也。事生盡其道,送死盡其誠。不以嗜飲累其心。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天地聖人之道與人同,而唯其‘至誠無息’與人異也。‘於穆不已、純亦不已’是也。忠恕,道之體也;誠明,工力也;文德,道之用也。之巧,羿之射,其規矩與人同,而唯工力不同耳。○程子曰:此道體也。天運而不已,日往月來。○運而不已,果天之體乎?往來,果日月之體乎?焉有流行變動而為之體者乎?未有無形可據而為之體者也。彼初不知體用之為何物也,固不足辨者矣。
○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史記:‘孔子靈公與夫人同車,使孔子為次乘,招摇市過之。’孔子醜之,故有是言。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九仞之功,虧於一簣。一簣之功,可成九仞。不可不勉其始,而尤不可不勉其終也。
○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也與!’
○子謂顔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秀,穗也。
○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五十以後,雖使折節為學,亦難乎成就矣。聞,聞道也。
○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説乎?繹之為貴。説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朱子曰:法語者,正言之也。巽言者,婉而導之也。繹,尋其緖也。楊氏曰:語之而不達,拒之而不受,猶望其或喻也,從且説矣,而終不改繹,則如之何哉?○誠不足以勝其欲故也,明不足以燭其理故也。其從與説如黑月之照物,直曈曨而已也。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子曰:‘衣敝緼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也與?
朱子曰:緼,枲著也。袍,衣有著者也。不恥貧賤而恥行不修也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忮,猜妒之也。見人之富貴而無猜妒之心者,以無求望於分外之志也。視之如浮雲,何求之有?不求之矣,何猜妒之有?所以能不恥其貧賤也。求之則不能無忮,忮之則不能無恥也。
朱子曰:忮,害也。求,貪也。衛風雄雉之詩。○恐其安於所得而少勇進之心,故夫子抑而進之。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盤根錯節别利器,窮困患難見君子。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仁者自得於其位而不顧乎外,夫何憂?居其中而止於善,夫何惑?知天道之福善禍淫而‘仰不愧’焉,知人性之好善惡惡而‘自反而縮’,夫何懼?知利害禍福之自取焉,夫何怨?吾自求利己耳,夫何伐?知篤敬而得之,驕慢而覆之,夫何恃?若然者,血氣消盡,而真精内凝,其心如水鏡,七情不能動,淵然與造化一氣而同心,‘其大無外’,其密無間,體萬物而無迹矣。余於是乎知孟子浩然之氣尚有未免乎客氣也。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自學至權,有難易之序;自權至學,無本末之别。適道,得其向方也;立,知其所止也;權,隨時變通也。凡言立者,皆謂中也。中者,道之位也,故曰立也。權,時中也。正,道之體也;權,道之用也。非正,道不立;非權,道不行。載者車之體,行者車之用。方箱以載之,圜輪以行之。權者,異經之經也。嫂叔不親授,經也;‘嫂溺,援之以手’,隨時之經也。人臣‘不將’,經也;之除殘,隨事之經也。正權,道之無形之體用也;忠恕文德,有形之體用也。
○‘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
朱子曰:唐棣,郁李也。偏,一作翩。此逸詩也。

☚ 08_192泰伯第八   08_194鄉黨第十 ☛
0000201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9:5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