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靈公第十五】
冉有於康子問軍旅,答曰‘學於孔子’。孔子於衛靈公問陳,對以未學。語公侯便絶此,而教弟子乃不遺此,何也?
朱子曰‘為國以禮,戰陣之事非人君所宜問’也。若夫士之學焉以需世也,則軍旅之事亦不可不預講。苟或不本於誠意正心之學,而徑欲求擊刺團結之術,則亦在所不教耳。答李子剛。
孔子在陳不計絶糧而遂行,是聖人之勇否?
見義明,故有此勇。同上。
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歟?’又曰:‘無憂者,其惟文王乎?’以舜則有頑囂之事,未免為有憂;以文王則有述作之迹,不免為有為,故於二聖人立言不同歟。然則雙峯饒氏有曰:‘聖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為。此是衆聖人之所同。’此何謂也?
‘無憂’之義,則得之。舜紹堯之後,更别無事。文王生當極亂之世,安得全然無為乎?舜與文王易地則皆然。此饒氏所謂‘衆聖人皆同’者也。以德言則同,以所遇言則或有不同。答金振玉。
‘言忠信,行篤敬’注張南軒曰‘篤敬者,敦篤於敬也’,饒雙峯曰‘篤自篤,敬自敬’。恐饒説似長。
觀篤恭之云,則篤敬只是一樣語,南軒説恐長。不必與忠信比並看。同上。
一文而異用,經傳概見,則‘行篤敬’,從饒説,與‘忠信’字比並看,恐無害義。而前批必以篤恭為證,愚衷猶有所未契。一文猶或異用,況‘篤敬、篤恭’使字已有稍别乎?且小學此條所引諺釋與饒説合。
古人用‘篤’字,如篤行、篤志、篤學、篤恭,皆為下一字加厚之意。同上。
程子曰:‘質美者明得盡,查滓便渾化。’卻妄謂質美者即善人之未學者也。而此所指者,乃謂高明廣大、德成仁熟者,非顔曾以上恐不能當之。
善人固是質美未學之稱,而只言質美,豈皆是未學者耶?如堯、舜、孔子,皆生質之美者也。答朴子善。
‘巧言亂德’,集注謂‘聽之使人喪其所守’,豈可徒以人言哉?亦自亂其心之德。
巧言者,其心已亂矣,何待言而後亂其心德哉?答李致三。
‘衆惡之,必察;衆好之,必察’,似謂衆之好我惡我,皆當自察以反諸己也。
此章正意只為察人設。今若移之於自察,則警切有得力處,亦自可喜。同上。
‘謀道不謀食’章一云:‘耕所以謀食,而(餒反在中)〔未必得食〕;學所以謀道,而禄(亦)在〔其〕中。’蓋欲舍耕而就學也。是則食字以耕食而言。一云:‘耕則不求餒而餒自至,學則不求禄而禄自至。’然慮或有謀禄而為學者,故曰‘謀道不謀食’。是則食字以禄食而言。兩説孰長?
上一説似長。食只是食,不必分耕、禄。答崔道秉。
既曰‘殺身以成仁’,又曰‘未見蹈仁而死者’。
仁非取死之道,則蹈仁之未見死,自是論其常理也。至其事變之不得已處,則苟且偷生,反或害於所生之正理,故有時而捨生以成仁。其生其死,一遂其生理之本直而已。答盧聖登。
‘當仁不讓於師’,似可以當着為仁處看了。‘不讓於師’,乃以仁為己任也。而集注以‘當仁’謂‘以仁為己任’,可疑。
如此看甚順。然不敢妄議。答李致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