雠 雠chóu❶用。《大雅·抑》六章:“无言不雠,无德不报。”毛 《传》: “雠,用也。”孔 《疏》:“无有一言而不为人用,善恶人皆承而用之,无有恩德而下不报答之,言王有善德,人必报王。”一说,《鲁诗》“雠”作“酬”。马瑞辰《通释》: “雠,对也。” ❷通“仇”。仇视,仇敌。《邶风·谷风》五章:“不我能慉,反以我为雠。”《说文》:“仇,雠也。”毛《传》:“慉,养也。”郑《笺》: “慉,骄也。君子不能以恩骄乐我,反憎恶我。”《小雅·采芑》四章:“蠢尔蛮荆,大邦为雠。”毛《传》: “蠢,动也。蛮荆,荆州之蛮也。”郑《笺》:“大邦,列国之大也。” ☚ 皦日 翱 ☛ 雠“仇”的繁体字。 上一条: 仇 下一条: 讐 雠仇chǒu❶对答;应验。例:应~人的话,就要办,不要失信! ❍ 按~我的话来了,果然应验了! ❷卖;报复。例:他在外卖~、卖拍,要收拾他! 《说文》:“雠,犹譍也。”《字汇补》:“雠,应验也。”《洪武正韵》:“雠,售也。”《字汇》:“雠,报也。” 仇雠、讐ㄔㄡˊchóu一0728见「仇口」、「仇气」、「仇解哩」、「仇伤孽对」、「仇泊泊儿」   雠讎*讐chóu校(jiào)对;校(jiào)勘 △ 校(jiào)~。 【注意】“雠”也作“仇(chóu )”的异体字。 雠讎、讐校对文字:校(jiao)~。 雠chóu❶ 校对文字:校雠。 ❷ 同“仇”。 雠chóu雠讐chóu❶ 应答。《诗经·大雅·抑》:“无言不~,无德不报。” ❷ 符合。《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于是上使御史簿责魏其,所言灌夫颇不~。” ❸ 匹敌,类同。《吕氏春秋·义赏》:“奸伪贼乱贪戾之道兴,久兴而不息,民之~之若性。”何晏《景福殿赋》:“~天地以开基,并列宿而作制。” ❹ 偿付。陆游《监丞周公墓志铭》:“买地凿渠,倍~其直。” ❺ 校对。《新唐书·王珪传》:“~定群书。” ❻ 同“仇”。❶ 仇人,仇敌。《左传·襄公三年》:“称解狐,其~也。”(称:举荐。)《吕氏春秋·去私》:“外举不避~,内举不避子。” ❷ 仇恨。《楚辞·九章·惜诵》:“专惟君而无他兮,又众兆之所~也。”(惟:思念。众兆:众人。) 雠*chouF6C5 ❶校对文字:校~/~定群书。 ❷<文>应答:无言不~,无德不报(《诗经》)。 ❸<文>售;卖:高祖每酤留饮,酒~数倍(《汉书》)。 ❹<文>与“仇”同。1.仇怨:专事君而无他兮,又众兆之所~(《楚辞》)。2.仇敌:外举不弃~,内举不避亲(《左传》)。 校对 校对校(覆校) 雠 较对 校对书籍:校书 仇书 翻阅校对: 覆 校阅 勤勉校阅:谨阅 考核校对:较勘 考订,校对:考校 翻阅考校:披较 讲究考校:讲校 讲试 校对认真细致:句栉字比 句疏字栉 句比字栉 字比句栉 栉比字句 核对并改正:校改 核改 斠改 (按原稿核对抄件,纠正错误:校对)
另见:核对 纠正 校正 错误 ☚ 校对 校勘 ☛
回答 回答答(答应;答话;答言;答腔;答覆;返答;酬答;畴答;响答) 应(应和;应合;应答;回应) 对(对答) 雠(无言以~) 复 还言 叙话 做出回答:置答 作答 出声回答:应声 答声 应声回答:答应(叫不~) 应诺 对方问候应答:问接 镇定自若、不慌不忙地应答或应付处理所出现的情况:从容应对 连声应诺:诺诺(诺诺连声) 唱和,应答:鹤和 应答敏捷:响应 回答得慢:迟局 含糊应答,不在意:哼哈(~应付) 谎言作答:谬答 回答的不是所问的问题:文不对题 答非所问 问东答西 问官答花 问风答雨 驴唇马嘴 驴唇马觜 龙首豕足 牛头不对马嘴 驴唇不对马嘴 驴头不对马嘴 风马牛不相及 不回答:不应 无对 不答话:省口 没有话来回答:无话可说 无言以对 因理亏而无言可答:词穷 辞穷 理由被驳倒,无话可说:理屈词穷 无话可讲,无理以对:词穷理尽 词穷理绝 词穷理极 辞穷理尽 辞穷理绝 回答不出:失对 遇到难事,难以作答:沉吟不语 (对问题进行解释或表示意见:回答)
另见:解答 问题 要求1 表示 意见 ☚ 回答 回答问话 ☛
对答 对答对(答对;辞对;抵对) 酬(酬抗;酬对;酬复) 雠(雠对) 应(应对;应和;应答) 领答 承答道答 亢答 登荅 应答,应对:酬应 对答,作出反应:雠应 一问一答:问对 二人相互应对:一答一合 谈笑时你一言我一语,彼此应对:言来语去 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对册 对策 谈论对答:谈对 申辩对答:申对 逐条对答:条对 援引其事对答:举对 如实对答:实对 用假话对答:诡对 应对敏捷:捷给 应对机敏:机对 言辞诙谐,应对敏捷:口谐辞给 对答迅速:响应 其应若响 其应如响 回答问题敏捷流利:对答如流 应对如响 应对如流 应答如流 应答如响 应答如注 应接如响 答问如流 酬应如流 响答如流 条对如响 知识渊博,对答如流:谈薮 对答诙谐:应谐 语塞不能对答:阴喝 (回答问话:对答) ☚ 回复 唱和 ☛ 雠讎;讐chóu市流切,平尤。 ❶应答。《诗·大雅·抑》:“无言不~,无德不报。” ❷相应,应验。《史记·封禅书》:“其方尽,多不~。” ❸校对,考正。《新唐书·王珪传》:“召入秘书内省,~定群书。” ❹仇恨。《楚辞·九章·惜诵》:“专惟君而无他兮,又众兆之所~也。” ❺仇敌,敌人。《左传·僖公五年》:“寇~之保,又何惧焉。” 雠(讎);[讐]chóuⅠ ❶ (校对文字) proof ̄read: ~ 校 proofread;compare texts ❷ [书] 同 “售” [shòu] same as “售” [shòu] ❸ (姓氏) a surname: ~ 迁 Chou Qian Ⅱ [书] 同 “仇” [chóu] same as “仇” [chóu] 雠楚地。《史记·楚世家》:“复雠、庞、长沙,楚之粟也。”约位于楚国南部或东南,与越地相近。 △雠(讎)〔讐〕chóu18画 隹部 校(jiào)对文字: 校~。 “讎”另见chóu“仇”(54页)。 雠 讎; 金 篆 隶chóu【析形】形声字。古文字形从言,雔(chóu)声。雔像双隹(鸟)相对,兼有表意作用。 【释义】《说文》:“应也。”本义是应答。《诗·抑》:“無言不讎,無德不報。”朱熹集传:“讎,答也。”引申为报复。又可以引申为应酬、应验。应答要有双方,故引申为相符合、相匹配等义。“双方”可以指敌我关系,所以又引申为仇敌。又由此引申为仇恨。另外,雠可表示校对。[校讎]一人独校为校,二人对校为雠,谓考订书籍,纠正讹误。 “雠”也写作“讐”。仇恨、仇敌等意义也写作“仇”。“仇”古音读qiú,本义为同伴、配偶。 【shape analysis】It is the pictophonetic character. In ancient character it is related to言(yán,speak)and sounds like the pronunciation of雔(chóu). 雔(chóu)is shaped like two 隹(zhuī, bird) facing each other. 【original meaning】 Respon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