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08_109顔淵第十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08_109顔淵第十二

【顔淵第十二】

顔淵問仁’,集注‘仁者,本心之全德’。不止曰心之德,而特加‘本’字,何也?
此處須着一個本字,然後方襯貼於‘復禮’之‘復’。此可見朱夫子之因文消息,神妙自别。答河毅卿
‘一日克己復禮’,此地位甚高,非偶然襲取於俄頃之間也。固不謂一日之間,舉天下皆歸仁,則‘一日’字恐宜歇後看。
一日,以克盡而全復之日為言。蓋用力雖久,而其克盡而全復必有其日,故指此而言‘一日’以對天下之大也。猶大學所謂‘一(朝)〔旦〕豁然貫通焉,則衆物之表裏精粗無不到’也。恐不可歇後看。答成慎汝
‘克己復禮’,以朱子‘塵垢去而鏡自明’之喻觀之,則似乎克己便復禮。以朱子不跛倚,又‘當如尸’之説觀之,則似乎克己而又着復禮之工。
自學者言,則克己又須着復禮。自大賢以上言,則己纔克,禮便復了。若以此章正意看,則聖人是為顔子説,故於其請目也,只曰非禮勿視聽言動,而更不言視禮、聽禮、言禮、動禮。答河毅卿
人事上便有節文,這便是天理之節文,非别有天理於人事之外也。仁者,天理之公也,故須着‘天理’字釋個禮字,方得襯貼。此文上下‘為仁’字似不同,克復則是便為仁矣。‘為仁由己’猶曰‘行仁,天下歸仁’,非謂天下之人來歸我也。集注以為天下之人皆以為仁,亦覺未快。竊意:一日者,是克得己盡、復得禮全之日也。到此,則天理渾然而廓徹無礙,凡天下之物皆歸吾度内爾,正所謂‘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聲色之過耳過目者,不足為視聽,必有視之、聽之之心而視聽焉,方謂之視聽。即其乍接于耳目,而便可知其非禮,何患乎不視、不聽而莫知其非禮也?‘請事’之‘事’,與‘必有事焉’之‘事’同。答權聖吉
克己又須復禮,固知為朱子晩歲定論。而但此出於語類賀孫時舉南升四公之録,其為説往往多自矛盾,意其有記出之未瑩也。竊謂:己是人欲之私,禮是天理之節。克得人欲盡,則便只有天理之本然者而已。顔子之請克復之目,而夫子只曰‘非禮勿視聽言動’。勿其非禮,乃克己之事,更不言復禮之方,則非於克己之外别有復禮之功可見也。諸録雖以佛為克己而未復禮,然彼之所克者,只是聲色貨利之在外者而已。卻專在保嗇精神,修鍊得長生輪回之術,其為私已莫甚於此。曷容以此而目為克己乎?大抵天下之事只有兩片,不是天理,即是人欲;不是禮,即是己。初無非禮、非己,非理、非欲之閒,境界卻在半間糢糊之地,可令人躲得彼此,而占便了那上也。由此推之,程子所謂‘克己’,‘自能復禮’,朱子所謂‘克己,則禮自復’,真得夫子之正意。而朱子卻恐學者之略用力於聲色貨利之間,不被惹引而便謂克己事了,故更申言‘既克了,又當復禮’之意,亦覺切實。然其於夫子所以告顔子者,似猶在第二義也。故時舉録末段曰‘也不用做兩節看’。但不會做工夫底,克己了,猶未能復禮;會做工夫底,才克己,便復禮也。賀孫録末段曰:‘去其箕踞跛倚,(便)〔宜〕若〔便〕是理。然未能“如尸如齊”,尚是己私。’録末段曰:‘克己便是復禮,不是克己了,方待復禮。’南升録亦曰:‘非是克己之外,别有復禮工夫。’此皆一時之言,而與初年所説無異旨。未知明者於此更謂如何?答沈建七
四勿之視聽言動,抑有先後緩急之序否?視聽言皆動也,而别立‘動’之一目,中庸則只云‘非禮不動’。
視聽言動,只以其事之緊歇而先後言之,非用工之有緩急也。蓋色聲是自外來者,而人有耳目,不能不視聽。朱子所謂‘開眼便視[1]’是也。而視比聽尤為恒作,故視最先言,而聽次之。‘言、動’是自我發者,而‘言’比於‘動’尤易輕發,故‘言’先而‘動’次之。此則言之序也。若其用工,則隨其所值,便當勿之。初非今日勿視而明日勿聽,又其次勿言、勿動也。‘動’字,專言則視聽言行皆在所該,中庸之‘不動’是也;對言則‘動’是四體之動作,事行之做措、心思之萌動皆是也。答盧聖登
視箴何以特説心?聽箴何以特説性?先輩或有議之者,而未得精確之論。
則以為程子於此,隨文所到,初非有意於説心説性,排比得寧丁也。答韓希寬
自心上言,則見賓、承祭時,敬非有加;出門、使民時,敬非有損。焉有過恭之疑乎?‘在邦’之先於‘在家’,蓋承上使民施人而為言,故如此。非以明先後之序也。‘儼若思’,只是敬也。其表也,整齊嚴肅;其裏也,‘主一、惺惺’。夫焉有有思無思之間乎?答權聖吉
夫子之於問仁則同,而告之不同,故朱子謂‘可見其學之淺深’。然愚意‘如賓、如祭’,似皆是‘非禮勿動’上工夫,烏在乎淺深之可論乎?
克復則是廓揮乾斷底,敬恕是兢兢自守底,便見他氣象不同,可知其淺深。所謂‘一服藥打疊’,及‘漸漸消磨’,可謂善喻矣。答鄭純可
向魋桓公,故稱桓氏。而或謂之,以其封邑耶?子牛之氏司馬,因其兄之官,如公父文伯之以父之字為氏耶?君不賜姓,則不敢私改。而子容居於南宫,為南宫氏展禽居於柳下,稱柳下惠,皆難理會。
姓由君賜,而氏或私分。古多此類,難以一例講。答朴子善
司馬牛問仁,子曰‘為之難’。‘為’字指為仁之事否?抑汎指諸事否?已行之事否?未行之事否?集注‘心常存,故事不苟’,‘不苟’二字為‘難’字意否?
為事而聊且粗略,則何難之有?惟其不聊且粗略,是以為難。這為字只指凡事之當行者,亦不須分已行、未行。蓋凡事之當行,莫非為仁底事。未行底固不可易言,而已行底亦豈敢必其當理而言之易乎?答河毅卿
蓋當言之於既為之後。而既不能為,則不可言,故曰‘為之難’矣。則‘言之得無訒乎’,其正意恐如此。曰:此意似然,然不可舍集注。
以其不能為而訒之,則果足為仁乎?問者説甚害義。答李致三
訒於言亦不害為求仁之方,讀程子言箴則可見。答權聖吉
子張問明’,集注‘可見其心之明,而不蔽於近矣’,是則‘明’與‘遠’做一般説。楊氏曰‘遠則明之至也’,是則‘明’與‘遠’似有淺深之别。
‘其心之明’,是大綱説;‘不蔽於近’,是就極説,固非一般語。‘明之至’者亦明也,亦非淺深説。朱先生嘗曰:‘“明”字説不足,又添個遠字贊之。’答河毅卿
子張問辨惑,子曰‘愛之欲其生’云云。上段似指兩人,下段似指一人。以集注‘惑矣’及‘惑之甚’看,則上下節似是兩段之惑。
上段‘欲生、欲死’,各施於兩人;下段‘欲生、欲死’,迭施於一人。‘各施’者已惑矣,而‘迭施’則尤惑矣。‘惑’與‘尤惑’似乎兩端,而其實一病也。蓋雖施於一人,而愛欲生時,這是可愛底人;惡欲死時,這是可惡底人,恰似兩人了。只是自家一個私意,便作一個病根。同上。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此其語仁知之用,而遺仁知之體,何可謂‘包含無所不盡’乎?曰:言用而其體自包含在中。
此不必言體用包含。蓋謂愛人、知人之不相悖,而舉枉錯直之,如子夏所言也。答李致三

☚ 08_108先進第十一   08_110子路第十三 ☛
0000193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1: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