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07_178述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07_178述而

【述而】

子曰:‘默而識。’
按:‘默而識之’,若曰‘不言而心解’,則與下句‘學而不厭’疊言於知上工夫,可見前説之是。
子曰:‘甚矣吾衰。’
按:集注朱子所謂‘無復是心’,即程子所謂‘志慮衰’。而其實非夫子之心衰也,特因時運之衰值夫子血氣之衰,而心與志隨而止也歟。
子曰:‘志於道。’
按:集注以志謂‘心之所之’,則‘所之’是兼知行言。而小注以此‘志’字專為致知之事,此無乃朱子初年説耶?抑以下‘據德’、‘依仁’、‘遊藝’皆就行上説,故以此‘志’字屬之知耶?志學、志仁,幾言志字,恐不可偏以知言。
‘依於仁’,集注曰:‘仁,則私欲盡去而心德之全也。’
按:從行道上説,故先言私欲盡去。
‘遊於藝’,集注曰:‘藝,則禮樂之文,射、御、書、數之法。’
按:小學,小子之學。而六藝皆當講其文而已,故大學序曰:‘教之以禮、樂、射、御、書、數之文。’此則是一生工夫。而射、御、書、數皆當習行,故下法字。至於禮樂,則雖壯者亦玩(釋)〔繹〕以‘文’,故特言‘文’也。
‘先後之序、輕重之倫’,小注輔氏曰:‘先後之序,謂道德仁藝之序止先者重後者輕。’
按:輔氏説似未穩。先後以工夫言,輕重以本末言,則當曰:‘先後之序謂“志、據、依、遊”,輕重之倫謂“道、德、仁、重。藝輕。”。’若曰‘先者重,後者輕’,則藝固輕於仁,而仁亦輕於德乎?
子曰:‘不憤不啓。’
按:集注朱子以‘啓發憤悱’與‘舉一反三’作兩節對説,程子作一串説,果如陳氏之言。而集注以兩節説為先者,何也?蓋已到憤悱者,未有不能反三隅者,而舉一隅不必施於憤悱者,則可知對説之為優。然則小注張南軒之説當置於圈下程子説之下。且‘不悱不發’下懸吐謂之乎代者,是從程子一串説之意也,恐當曰‘不發為彌’,以從兩節説之意。
子謂顔淵曰:‘惟我與爾。’
按:此‘與’字,語類謂‘兼許與、相與兩義而言’。‘相與’,則‘許與’在其中,且以‘許與’言,則於‘惟我’之惟字、‘誰與’之誰字,其襯貼不如‘相與’之意。此集注所以釋之以‘相與’之意。
謝氏曰‘止若有欲心’云云。
按:特言欲心者,將專言不藏之意也;特言不藏之意者,將言子路之固。必固,必於不藏也。
子曰:‘富而可求。’小注南軒張氏云云。
按:張氏以‘可求謂義之可求,不得求謂義之不可求’,此説固好。然若言義可求則為之,則‘執鞭’之訓不為假設而歸於實言矣,似不如集注之只言富耳。
子在退溪曰:‘學之三月,不知肉味。乃學至三月而不知肉味云爾,非一聞樂而不知肉味至三月之久也。’
按:先生説甚好。言既得而飽而忘味者,尤無近於固滯。‘三月’下懸吐當曰於是。
冉有曰:‘夫子為君。’集注:‘合乎天理之正,而即乎人心之安。’
按:即,猶就也。以事之合理上説,故以即字言之。然合天理便安于心,又豈截作兩件事乎?朱子以當理而無私心為仁,則此天理之正、人心之安,即當理而無私心也。既曰‘當理而無私心’,則固可曰‘全體之仁’,而畢竟是事為上説,故不可遽謂聖人之仁。是以既曰‘得仁’,則當曰‘仁人’,而曰‘賢人’者,此也。當與‘有三仁’章參看。
子曰:‘飯疏食,飲水。’
按:南塘以此節謂‘為厭貧賤、慕富貴者戒’耳,非謂要説已樂也,此説甚好。‘於我浮雲’之我字亦指人,而曰我,則尤合於‘無我’之義。
‘子所雅言’,集注曰:‘以道政事。’
按:政事,似非學者之日用急務,而亦所雅言者,蓋以大學之道必兼治人故也。
葉公孔子子路’,小注朱子曰‘忘食忘憂是逐事上説止非謂終身只此一憤一樂也止若作終身説,則憤短樂長’云云。
語類李堯卿問:‘耳順從心之年,樂且不可得以言,況所謂憤耶?’答曰:‘此説得之。’[1]此問答與小注説相表裏。逐事上説憤樂而言老之將至,則可知此訓發於未老之時,未到耳順從心之年矣。然以夫子自謙之德言之,則雖至耳順從心之年,而必下‘憤、樂’字矣。年七十讀而猶曰‘假我數年,卒以學’,則憤樂之意顧不在其中耶!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
按:集注尹氏之説,只言事物,聖人亦待學也。‘我非生知’之訓,在於事物而不在於義理。言夫子自謙之心,則於義理上尤當好古敏求。
子曰:‘天生德於予。’
按:此篇皆記自謙之辭,而特記此自處之辭者,示聖人以道自任不容已處。
子曰:‘二三子。’集注:‘體道無隱。’
按:小注以此‘體’字謂同於‘鬼神體物’之體,固是。然‘體物’之體,是鬼神為物之骨子之義也,此體字是以身體之之意,恐有分殊。
按:小注張氏以為鄉黨一篇是門人有得於此言之後,此説似甚丁寧。夫子之有隱,未必是高弟子,則豈能一聞此言而便記鄉黨乎?但下章所謂‘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者,庶可發明夫子無隱,故記者繼之於此章後歟。
子以四教。
按:‘忠信’二字統言,則只是誠也;而分言,則有在心、在事之别,故大學章句曰:‘發己自盡為忠,循物無違為信。’然則小注熊氏之分别心事得矣,陳氏‘忠體信用’似未然。體用一物,豈曰‘四教’乎?
‘子釣而不綱。’集注洪氏曰:‘止不得已而釣弋,如獵較是也。’
按:‘不得已’三字,於養與祭,似非聖人氣象。且獵較以孟子考之,實是從衆不得已之事,則豈譬於為養與祭之釣弋乎?洪氏説似未然。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止擇其(者)善〔者〕。’
按:小注一以擇其善中之尤善者言之,一以擇善惡言之。以中庸擇中庸之意推之,則‘擇尤善’之説尤切於從字。而‘擇善惡’之説恐是初年説,故集注取擇尤善之意,而於記始對言善惡。
小注陳氏曰‘止學干禄’云云。
按:多見,與‘干禄’章‘多見’小異,彼以行言,此以知言。
司敗問昭公。集注吴氏曰。
按:吴氏歷言夫子所對之所以然,而似闕‘昭公有當時知禮之稱’一句語也。昭公雖是父母國之先君,而若以無禮名于世,則夫子寧以‘知禮’答之乎?蓋‘昭公習於威儀’之節,果如朱子所云,而以娶一事言之,娶之專由於為勢所屈,而以其知禮也,故知非禮而諱之謂吴孟子。則夫子知禮之對,又豈不由於昭公略有知禮之名乎?
子曰:‘文,莫吾猶人。’
按:此‘文’字恐兼威儀文辭,而朱子以一‘言’字斷之,恐似太淺了。
子曰:‘若聖與仁。’集注:仁,則心德之全,而人道之備。
按:仁是對聖而言,則雖未到化,而猶為德之全體,故曰‘心德之全’。以下句‘為之不厭’就行道上説,故繼言‘人道之備’。朱子釋仁隨處不同,蓋就本章立言而釋之。
‘子温而厲’,小注朱子曰:‘温、威、恭三字是主止。’
按:主字之意似偏於氣象。然主字只指立言之意而言,非謂聖人容色主温主威也。
按:此篇記孔子行事言貌,凡八章,與鄉黨相表裏。‘燕居、申申’當在‘居不容’之下,‘食於有喪者之側’當在‘式凶服’之下,‘所慎:齊,戰,疾’當在‘齊,必變食’之上,‘雅言,’、‘不語怪,力’當在‘食不語’之下,子以四教,恐無相屬。‘釣而不綱’當在‘山梁雌雉’之下。此一章當結鄉黨一篇之終,記者記此于此篇之終,其意深哉!容色,學者之急務;而聖人,學者之規矩也。朱子曰:‘除是孔子方恭而安。初要持敬,也須勉强,久後自熟。’欲學聖人之容色,豈不以持敬為本領哉?

☚ 07_177雍也   07_179泰伯 ☛
0000180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