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07_112雍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07_112雍也

【雍也】

首章:可也簡。
問:伯子之不衣冠者,既非人道,則其所謂簡者,慢易蔑禮之甚者。而夫子稱可也者,何也?如之類,皆謂之太簡耶。南溪曰:伯子蓋欲不煩而致太簡,故夫子猶有取焉。以遺棄名教為主,其不衣冠雖同,而相去遠甚也。
内主於敬而簡,則要直。
大山曰:主於敬,則所行自簡,豈不要約而易直歟?‘好學’章:其本也真而静。
月川曰:‘其本’云者,即所謂真静之實理也。‘真静’二字,即所以形容其氣象也。○霽山曰:真,指性之本體;静,指心之未發。而‘本’字之義,則葉氏所謂‘稟受之初’云者是也,何必曰‘性之本體’、‘心之本體’耶?
不言四端。
釋疑:此混淪言之,言七而四在其中。
‘三月不違仁’章
問:此‘仁’字專就心體上説,故但以‘心之德’釋之,而不及‘愛之理’否?東巖曰:得之。
能造其域而不能久。
問:‘日月至焉者’,‘能造其域,而不能久’,則諸子之於仁,雖不能如顔子之久,當其日至月至之時,其心體瑩然無纖毫之累,果能如顔子不違之時乎?張子‘過此’之‘此’,何謂也?密庵曰:既謂之至,則霎時光景必瑩然無累,但有久速、生熟之分耳。如子路‘弊之而無憾’,曾點‘舍瑟而作’時,其氣象何如‘日月至焉’之義?當於此等處識取。‘過此’之‘此’,正指勉勉循循處言,蓋此關極辛苦,纔過此關便要住不得,欲罷不能。比如車推船浮,自無著力處,正猶易大傳所謂‘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云耳。
‘使閔子宰’章
問:集注曰‘能少知内外之分’,‘樂道而忘人之勢’。然則不知内外之分者耶?南溪曰:非不知内外之分,但不能不仕於大夫之門耳。蓋其仕又非專然為利,如朱子所謂‘“時行,小利貞”之教’亦在其中,豈可與一介自守之士較其得失乎?惟視閔子之賢,又能超然自在者,不無少媿耳。
伯牛有疾’章
問:子疾病,子路以門人為臣。伯牛有疾,子問之,伯牛家以南面之禮尊孔子。夫子嚴責子路而不責伯牛者,何也?東巖曰:遷於南牖,罪在家人而不在伯牛。且與之永訣,而責其非禮,亦非人情。故只得不入其室以正之,而不加責焉。恐不可與子路事一例看。
亡之,命矣〔夫〕!
問:退溪曰‘亡即“有亡”之“亡”’,栗谷以‘存亡’之‘亡’看。愚伏曰:亡,史記又作‘滅’,恐皆是無義。若作死亡之義,則‘之’字不貼,如何?
‘賢哉也’章
退溪曰:周子之於兩,令尋其樂處,亦見兩之學已幾及於其樂,故令尋而得之耳。故程子不露,而朱子以‘博文約禮’微露其用力之端而已。然求顔子所以到此地位,亦不過從事於此二事,而至於‘欲罷不能’處,仍不離此而自有其樂耳。○問:博文約禮,即樂之事;欲罷不能者,乃樂之時耶?南溪曰:集注既曰‘但當從事’云云,則博文約禮乃所以得樂底工夫,非樂之事也。所謂‘無私欲’、‘天理渾然’者,方是樂之時節。
‘子謂子夏’章
退溪曰:所謂為己者,即張敬夫所謂‘無所為而然’也。如深山茂林之中,蘭草終日薰香,而不自知其為香,正合於君子為己之義。
‘質勝文’章
存齋曰:野有二義。‘先進’之‘野’,文質得中,而聖人之所許也;‘質勝’之‘野’,則任質而無制節。比之巧文滅質,雖若有間,其為失中則一也。
樊遲問知’章
問:先難後獲,與‘必有事勿正’之義同耶?南溪曰:必有事焉而勿正,乃‘集義養氣之節度’;先難而後獲,乃‘仁者之心’,自不相侔矣。○大山曰:門言仁,皆就用工處説,如克己復禮、主敬行恕等皆然。先難後獲,乃是‘仁者之心’,是就用心積慮上説。然做此工夫,心德自全,即此是仁耳。
‘知者樂水’章
退溪曰:聖人之意,豈不以仁、智之理微妙,人未易曉,故於此或指其氣象意思,或指其體段效驗,而反復形容之,欲人因其可象而求其實,以為指準模範之極耳,非欲其就山水而求仁、智也。故吾以為欲知二樂之旨,當求仁、智之氣象意思,亦何以他求哉?反諸吾心而得其實而已。今不知務此,而徒見其巍巍然、蒼蒼然者,曰吾以是求仁者之樂;徒指其混混然、滔滔然者,曰吾以是求智者之樂,恐其莽莽蕩蕩愈,久而愈不近矣。
仁者静,知者動。
李氏箕疇曰:注曰‘動静以體言’,蓋知之體雖動,而動之中豈無静耶?仁之體雖静,而静之中亦豈無動耶?但知主動而仁主静耳。
‘如有博施於民’章
大山曰:一物之仁,一事之仁,皆可名仁。而博施濟衆,乃仁之極功,而惟聖人能之,故夫子云然。‘言此何(但)止於仁(乎),必也聖人方能之乎!’蓋仁字‘通乎上下’,而‘聖’即其上底,只是一物而有横直之分,豈有大分與仁小之嫌乎?
‘己欲立’云云。
退溪曰:夫子本以狀仁之體,而必主自己為言者,何也?蓋子貢不知就吾身親切處求仁,而求之於太闊,遠無關涉,故夫子言此,使其反之於身,而認得仁體最切實處。夫仁者雖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然必先要從自己為原本、為主宰,仍須見得物我一理相關親切意味,與夫滿腔子惻隱之心貫徹流行,無有壅閼,無不周徧處,方是仁之實體。若不知此理,而汎以天地萬物一體為仁,則所謂仁體者,莽莽蕩蕩,與吾身心有何干預哉?如墨氏愛無差等,釋氏認物為己之病,皆不知此義故也。○立字、達字,朱子謂‘兼麤細説’。‘麤細’猶言精粗也。蓋此二字,就事為之粗處説亦得,就義理之精處説亦得。○大山曰:仁恕之别只争個生與熟,自然與不自然。仁者,己欲立時便能立人,己欲達時便能達人;以己及人,體立用行,無甚用力,而仁體周流。未及乎此,則以己較人,知人之欲立、達亦如己之所欲,然後推己之所欲者而施諸人。其三反五折用力睹當,視仁者所為淺深難易迥然不同。
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
大山曰:仁即天地一元之理,賦與於人為惻隱慈良之德,而為四德之首、萬善之長。○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之所得以為心者,即所謂‘愛之理’也。其涵育渾全,憤盈融泄,混然如天地萬物同體。蓋語其實,則固具於一心之中;而語其量,則體萬物而普四海。此仁體之全也。○人之一身具此生理,一個腔子都是惻隱之心,充塞溥遍,全無欠闕。這個道理,無方體,無内外,無分段,故充塞在這裏底心,足以體萬物而普四海,元無間隔,互相貫徹。此仁者之心所以渾然與物同體,而無内外之别也。然自家腔子乃其樞紐總會處,故主於身而為天下之大本。若不先從自家尋起,而汎見天地萬物之一體,而便認以為仁,則莽莽蕩蕩有何交涉於我乎?故此理有統體説處,亦有分别説處。如孔子之言‘修己以敬’、中庸之論‘中和’,及程子此説,皆以我為主,而統天地萬物為一體而説也。如大學之論‘明德、新民’,中庸之言‘成己、成物’,以人與我對待為主賓而説也。其離合同異,在人所見如何。然就同而見異,有分别而不害為渾淪,則又初未嘗有異也。

☚ 07_111公冶長   07_113述而 ☛
0000174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0: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