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杂剧和金院本
宋杂剧是中国最早的戏曲形式。它是在继承唐代参军戏的基础上,又广泛地吸收了许多表演、歌唱的技艺,并把它们进一步综合起来而形成的。宋杂剧在演出时,一般上演 一段大家都熟知的故事,叫 “艳段”,共有五个角色出场,因此也叫 “五花爨弄”。然后上演正杂剧,多为滑稽戏。有时最后再加演一段“杂扮”,大都表现没见过世面的乡下人进城而闹出的笑话,类似于现在的话剧小品。宋杂剧也上演长篇故事。杂剧艺人们在每年的七月初七之后都要上演 “目莲救母” 杂剧,连演八天,一直到七月十五中元节才演完,观众甚多。
院本,是 “行院之本” 的简称,是当时通用的一种演出剧本,进而成为金代戏曲的代称。宋杂剧、金院本名称虽不同,实际上基本形式是相同的,属于同源而异类。金灭北宋,宋室南迁,许多杂剧艺人迁移到江南发展,在那里继续以宋杂剧的形式演出。而有一部分艺人则留在了北方,逐渐形成了北方派的杂剧——金院本。金院本的演出形式同杂剧相似,一般也是5个角色,分别为副末、副净、引戏、末泥、装孤,名称同宋杂剧也相同。金院本可以看做是宋杂剧向元杂剧过渡的中间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