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章】
聖人、君子、有恒。
精義 楊氏曰:禮運自禹、湯、文、武、成王、周公,通謂之六君子。則君子者,聖賢之通稱也。對聖人言之,則君子其次也。
語類 竇問:‘天下事,大概有恒方做得成。嘗觀分水嶺之水,其初甚微;行一兩日,流漸大;至到建陽,遂成大溪。看來為學亦是有恒,方可至於聖人。’曰:‘最是古人斷機,譬喻最切。緣是斷時易,接時難,一斷了,便不可接。’泳。
通考 董氏彜曰:孔子論人有四等,曰聖人、君子、善人、有恒者。順而數之,善人之下又有所謂有恒。孟子論人有六等,曰善、信、美、大、聖、神。逆而數之,聖人之上又有神人。孔子嘆人才之不多見,故順數其人品之不齊;孟子因樂正子之質美,故逆數其成就之有等。蓋聖人、君子、善人,未有不自有恒而能至者,故善人之下又有有恒也。聖而不可知之者謂之神,非謂聖人之上,又有所謂神人也。
四書通 集注既釋‘聖’曰‘神明不測’,‘君子’曰‘才德出衆’,又恐人以聖與君子終不可學也,故引張敬夫之言曰:‘聖人、君子以學言。’又曰:‘未有不自有恒而能至於聖者。蓋人能有恒,未嘗不可為善人,為君子之人,雖由是而至於聖人可也。’
存疑 聖人是至誠底人。君子是誠之者。善人有誠底資質,但未學。有恒者也有誠底資質,但未如善人純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