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02_150經一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02_150經一章

【經一章】

大學之道,道字雖當以方法釋,然傳末‘君子有大道’即此道也,下文‘則近道’之道亦同,皆不可一向淺看。
明德只是心之尊稱,如太極為理之尊稱。
明德,即此理之在心裏光明照徹者也。是以古人之論明德者,或言心而不離乎性,或言性而不外乎心,未嘗有二之者。然朱子曰:‘主於一身者,謂之心;有得於天而光明正大者,謂之明德。’以此言之,曰‘心’與曰‘明德’亦微有不同者。渼湖先生嘗曰:‘明德,即心之和性言者。’栗谷嘗以心性為明德,固為的確,而但語欠賓主耳。
明明德,宜其為大學之頭也。頭者,處於衆體之上,支節脈絡皆自此分去。三綱八條,何者是明德外事?
‘新民’之民,只是人字意。古人用人字處多用民字,如曰‘天生蒸民’。在家而刑妻,亦新民也;在國而致君,亦新民也。
明德如山之有崑崙,天下萬山之所由起;至善如水之有東海,天下萬水之所歸湊。
一事無二至善,一本之義也。千里行龍,山川繆葛,而聚氣不過一席地;萬事推遷,是非紛擾,而至善不過一條路。
或疑三綱領中,止至善非明德、新民以外事,不當各占部位。然‘知仁勇’之勇非知仁外事,而亦列為三達德;‘仁義禮智信’之信非仁義禮智外事,而亦列為五常之性。
小注朱子曰:‘非我所能虚。’虚字,他本多作盡字,然虚字為是。
盧氏説‘明,猶鑑之照’,明字恐是靈字誤。
章句‘有時而昏’,是為氣質物欲所障蔽而昏,非謂明德换成昏德也。如一椀燈火以沙鉢罩覆,則室中豈不昏黑,然燈之明自在耳。
‘止者,必至於是而不遷之意。’‘至’是前面事,‘不遷’是後來事。未至於是不可謂之止,雖已至而遷於他則亦不可謂之止。
‘皆當止於至善之地而不遷’,或曰:‘止,當作“至”。’愚意止字固兼‘至’與‘不遷’二義,然而今謂止於至善而不遷,恐亦無害。古人文字如此處甚多,睡谷李相國説亦嘗如此。
新民之止於至善,朱子所謂‘在他雖未能,在我所以望他則不可不如是’者,正得其旨。若使四海九州之人皆得止於至善,則其猶病諸。
定静安慮皆帶止意。
有定,章句、或問之不同,在於志定、理定。然知止之後,理既有定,故志亦隨定,其實一也。
小注胡氏曰‘定而能静,則事未來而此心之寂然不動者不失’云云。按:静字只是所見已定,不動於他歧之謂也,非未發之中也。雲峯論以未發之静,非也。
或曰:‘物以本為重,事以終為重。’此恐未然。曰‘本末’,曰‘終始’,未必有深義。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傷今思古之意。
‘明明德於天下’,只是返本還元説,又首尾相銜説。
八條目,以人己分言,則格致誠正修為一截事,屬己;齊治平為一截事,屬人。明德、新民,本末之分,以此也。以知行分言,則格致為一截事,屬知;誠正修齊治平為一截事,屬行。知止、能得,終始之分,以此也。又細破,則八條各自為一件,觀於逆推工夫可知也;又總合,則八條通貫為一串,觀於順推功效可知也。又朱子説亦有以三截看者,格致是窮此理,誠正修是體此理,齊治平是推此理。
格物者,窮天下萬事萬物之理,此已為治天下張本。章句‘物,猶事也’,有形之謂物,有為之謂事,事物有分,而此處事物無分。
小注北溪説‘格物必如吾身親至那地頭’云云,恐非本意。
格物為工夫,而物格為功效;致知為工夫,而知至為功效;誠意為工夫,而意誠為功效;正心為工夫,而心正為功效;修身為工夫,而身修為功效;齊家為工夫,而家齊為功效;治國為工夫,而國治為功效;平天下為工夫,而天下平為功效,此則工夫、功效之説。而格物為工夫,而致知為功效;致知為工夫,而誠意為功效,如此説也得。格致誠正修為工夫,而齊治平為功效,如此説也得。格致為工夫,而誠正修齊治平為功效,如此説也得。
八條中欲舉一為本,莫如修身二字。格致偏屬知邊,誠正偏屬行邊,惟修身所該甚廣。且不以正心為本,而以修身為本者,更著實。如不曰‘窮理’而曰‘格物’之意,頗似相近。
身修為明明德之極功,家齊為新民之初程,為修己治人過接關,故特舉而為結語。
經一章,第三節以上言三綱領,第四節以下言八條目。三綱領中,第一節言工夫,第二節言功效,第三節總結上兩節。八條目中,第四節言工夫,第五節言功效,第六、第七節總結上兩節。三綱領結處,以‘物有本末’結第一節,以‘事有終始’結第二節,此則分結,而其下‘知所先後’則又是合結也。八條目結處,以‘修身為本’結第四節,以‘本末、厚薄’結第五節。修身二字,其辭逆;‘本亂、末治’,‘厚薄、薄厚’,其辭順,皆所以照應逆推、順推兩節也。部位段落排布甚整,大小首尾關鎖極緊,真所謂盛水不漏底文字也。
經一章孔子時已著成文字,曾子遂傳述之也。蓋文字亦可謂之言。
統紀二字皆是綱領之意,而統者絲之總也,紀者絲之别也;統大而紀小,統要而紀詳。
往年有一少年,持大學過余曰:‘欲留三月,盡聞子之説。’余曰:‘子之才甚敏鋭,吾之説皆膚淺,大學一書文字又不多,三月之内豈有不盡傳之理?’遂强聒三月,竟不見領解。余不勝憂悶,訝惑不覺,高聲一讀,讀到‘熟讀詳味,久當見之’一句,忽大悟而笑曰:‘讀之既熟,味之既詳,則已是十分工夫,其下便當曰“即當見之”,而何故更下久字?始知雖熟讀詳味,而亦須久而後有見耳。“久”是熟讀詳味無數之謂也。久字裏面有無限工夫。久字尤好,吾與子皆不識此一字之義,故期以三月也。吾之所知極為膚淺,而尚三月不盡,況古人所知之域乎?且見字與知字不同,瞭然若目見。’
‘今不盡釋’,凡釋文之法,太煩則支離紛亂,反累正義,故不盡釋,非有所愛惜也。
朱子之‘不盡釋’,固故不盡釋。愚則竊以為雖欲盡釋,義理無窮,亦有所不能盡釋也。何者?合下經一章時有不盡釋,故其後有傳十章;傳十章時有不盡釋,故有朱子章句;章句亦不盡釋,故有或問;或問亦不盡釋,故有語類等諸書。朱子一生言之而不盡,後儒又復有言。自今以往,將有無窮之言,而其釋亦必不盡矣。
朱子雖自以為不盡釋,而愚則又以為盡釋也。何者?古人著述極為周詳,一言半句豈有遺漏?經傳之義,章句已盡釋矣;不徒章句已盡釋,合下傳十章已盡釋矣;不徒傳十章已盡釋,合下經一章已盡釋矣。
朱子當以不盡釋待古經,後學當以盡釋(恃)〔待〕朱子
以後學言之,盡釋、不盡釋無甚利害。雖盡釋,若無意於用功者,正如盲者之丹青;雖不盡釋,有得於心傳者,必有後世之子雲。雖然,不盡釋亦令後學有深思力究、優游自得之地,不盡釋優於盡釋也。

☚ 02_149序   02_151傳首章 ☛
0000034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7:4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