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杜尔阁的货币信用学说
A·杜尔阁(1727~1781年)是法国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重农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涉及面很广,在经济学方面的代表著作是《关于财富的形式和分配的考察》(1770年)。此外经济学的著作还有《关于商业方面的重要问题》(1755年)以及在《百科全书》上所载的两篇论文,一篇是《市集与市场》,另一篇是《基金》。
关于货币起源 杜尔阁认为,货币是由于在商品交换中,需要确立标准物而产生的。他的阐释围绕着商品交换需要等值,以及怎样进行等值而展开。其思维逻辑是,在互通有无的交换中,双方都把自己交出的东西看成是对方商品的等值物,而由于供求和竞争的影响,每一种商品都会形成一个中间价格,人们会遵循这个中间价格进行交换。这样,意味着每种商品都是一定数量的其他各种商品的等值物,每种商品都可以用来作为衡量所有其他商品价值的尺度。但是,各种商品的质量是变化的,只有质量比较固定从而其价值稳定的商品,才能方便地成为其他商品的等值物。为了排出质量变化的影响,需要确立标准的作为估价单位的商品。只要标准估价商品一经确立,于是货币产生,而不论它是金、银或羊。杜尔阁认为,货币有两种基本属性,即衡量一切商品的价值和代表一切商品的价值的属性。所谓衡量一切商品的价值,是指货币能够成为标准的估价物;所谓代表一切商品的价值,则是指货币能够成为交换的担保品。在他看来,每一种商品都具有这两方面的属性,因而他认为每一种商品事实上都称得上是货币。杜尔阁对货币起源的这种见解,有其独特性。布阿吉尔贝尔是从商品交换中需要货币充当担保作用来分析货币的产生;亚当·斯密则是把货币的产生看成是在商品交换中需要货币来充当媒介作用;而杜尔阁对货币起源的分析却是强调它的估价作用。他关于“每种商品都是货币”的见解,虽然表现出他根本不了解作为货币的商品的特殊性,但在当时,却具有对重商主义的批判意义。
针对重商主义只有金银是货币的认识,杜尔阁进一步批判性地认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货币时而由这种商品充当,时而由那种商品充当,贝壳、羊等商品都曾被当作过衡量价值的共同标准,而一种纯粹的惯用货币是不可能存在的。金银后来之所以成了普遍性的货币,那是由金银的自然属性决定的。他说,在一切商品中黄金和白银这两种金属,是质量最便于鉴别、数量最易分割、能永久保存而不变化、能以最低廉的运费把它们运输到一切地方的东西。杜尔阁在考察货币与金银的关系时,还指出金银的价格会因以下因素而变化:
❶由于人们都热衷于设法用他的剩余产品去换成黄金和白银,从而使金银的价格会大大提高。
❷黄金白银的价格会在同其他商品的对比中发生变动,如果其种商品所需要的货币多了,人们可以说这种商品比以往贵了,反过来,人们也可以说货币比以往便宜了。
❸黄金白银的价格还会因金银在数量上的增减发生变动。他关于金银价格的这种分析,是违背劳动价值论的,并且陷入了货币数量说。
杜尔阁认为,由于货币的出现,使商品交换产生了买主与卖主的区别。他同时指出,货币的使用大大地加速了社会的进步,但他对此的说明是从交换引起分工出发的。在他看来,由于人们持有货币可以买到一切东西,也就不必为满足各自需要去从事各种事业,而只要专门从事某一种事业就够了,因为只要把各自的产品销售出去获得货币,就能够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一切。这里,他错误地颠倒了分工与交换的关系。
关于资本性货币循环 杜尔阁同其他重农学派代表人物一样,在分析资本方面有着巨大功绩,尤其是对资本的货币循环他提出了极有价值的见解。关于什么是资本,杜尔阁认为资本就是人们的收入多于花费的那一部分作为储蓄而积累起来的价值。并认为凡是想要积累财富的人都必然会尽先去寻求货币,因而他有时给资本下的定义是“积累起来的流动的价值”。他分析说,无论是在土地耕种、在工业或商品方面,各种不同的劳动都需要垫支,并且指出,这种垫支,也就是预付,是物质产品生产和流通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在他看来积累的可动财富都是以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示出来的,因而当他指出从事各种不同的劳动都需要进行垫支时,实际上不自觉地已阐明了资本的循环是从垫支一定的货币额开始。不仅如此,杜尔阁还进一步认识到垫支的资本必须流回,并且会带来利润。他说,当一笔资本通过产品出卖而收回的时候,立刻会被用来买进新的设备和原料,以便通过这种反复不断的流通来供应和维持工厂的生产。并说工业企业中各种资本的运用所带来的收入,除了足以为资本家提供如果他当初用他的货币买进一份田产因而能得到的那种报酬以外,还足以为他提供一笔对他的劳动、他的操心、他所担当的风险、甚至对他的技能应给的工资。即是说,投入工业的资本不仅应为资本家提供利润,而且这笔利润应该高于地租,因为工业资本家比土地出租者多花了劳动,多操了心,多担当了风险。不过,他把高于地租的那部分利润称为是付给资本家的工资。杜尔阁在上述的见解中,事实上已经正确地指出了资本的垫支、流回与再生产的关系,并且揭示出资本的流回要以产品的出卖为条件。但是,他却错误地把货币资本的这种循环同一般的货币流通混淆起来,他说,资本的不断预付和不断流回,就是人们称之为货币流通的东西。
关于信用和利息方面 杜尔阁对于借贷性质的认识,一方面正确地指出了借贷转让的是货币使用权,而不是货币本身。另一方面他却把借贷完全同一般的商业交易等同起来,抹煞了一般商品买卖与特殊商品借贷之间的区别。他说,有息借贷不是别的,只是一种商业交易,在这种交易中,贷款人是出卖货币使用权的人,借款人则是买进这种使用权的人。在他看来,这种交易还是一种完全等价的交易。因为贷款人在出借货币时同时卖出了他利用这笔货币应当得到的收入,借款人在得到本金时,还购买到了这笔本金能够带来的收入,从而,贷款人贷出货币能够得到一笔利息,借款人借得货币能够得到一笔利润和收入,双方都得到了等同的好处。为了想说明利息的产生与借入者对货币的运用不相干,杜尔阁进一步指出利息产生的真正基础在于货币的所有权,认为对贷款人来说,只要货币是他自己的,他就有权要求利息。关于利息率怎样决定,杜尔阁的看法是,利息是一种价格,这种价格的高低绝不是以利润的高低为根据,而是象其他商品价格一样由供求平衡来决定,由双方讨价还价来决定。如果需要货币的借款人为数很多,货币的利息就会上涨;如果愿意贷款的货币持有人的人数很多,利息就会下跌。在这里,他错误地完全否定了利润率对利率变动的制约。在分析决定利息率高低的因素问题上,杜尔阁还认为,进入流通的货币是用来购买商品的货币,它的增加会使商品的价格上涨,却不会引起利息率的降低。只有用来出借的货币,即积累起来的资本,在与借款人的需要相比过多时,才会使利息率降低。他不仅认为市场上货币数量的增加并不会引起利息率的降低,而且指出,恰恰相反,市场上货币数量的过多在成为商品价格上涨的原因时,可能也正是使利息率上升的原因。杜尔阁的这种见解中,虽有货币数量说的不足,却对作为借贷资本的货币与进入流通的一般货币加以了区别。
杜尔阁在说明利息率决定于借贷资本的供求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货币的现行利息是一种寒暑表,人们可以借此判断各种资本的多寡,衡量一个国家能使它的农业、制造业和商业发展到什么程度。在他看来,从事农业、制造业和商业的人的收入理应大于贷款者的利息收入,因为既操心又冒险;而贷款者的利息收入又理应高于土地所有者的地租收入,因为贷款者要承担风险,那么人们都会将自己的收入同贷款利息比较,从而选择把资本是用于贷款、购置土地,亦或从事于某种产业投资。所以,利息率的上涨和下跌,能够引导人们的投资方向,从这种意义上说,现行利息率是一种寒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