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十年动乱阶段1966—1976年
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使我们国家也使甘肃遭受了最大的挫折和损失,使甘肃的农业生产发展迟缓,有约近半数的农户长期过着“吃粮靠回销,花钱靠救济”的困苦生活。
“文革”最根本的错误是错误的估计当时的形势,提出了所谓的“阶级斗争无处不有处处有”的口号,没完没了的搞“革命大批判”。其对甘肃农业的严重破坏,表现在对所有制问题上是继续扩大“一大”、“二公”和割农户的“私有制”尾巴,有些公社根本不具备任何条件,依靠平调集体和社员的牲畜办“万头”猪场、“万只”羊场,相当多的生产队,用重划自留地的办法调换社员培肥了的自留地,有的干脆取消社员的自留畜、自留地,在分配问题上是大力推行“一心为公劳动的自报公议”工分制和“男10女7”的平均工分制,极大地挫伤了社员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表现在农业生产上则是单一经营的“以粮为纲,全面扫光”,造成农业生产上的长期徘徊滞后,一些年份、一些地区、一些社队粮食虽一时上去过,但产粮越多,生产队越穷,出现了大批“高产穷队”, 最后还是掉了下来。
“文化大革命”中,全省农业机构严重削弱、撤销,大量科技人员被精简下放或者被迫改行, 农业科技单位,农业院校更是首当其冲,到70年代初,全省农业技术人员,保留了1 045名,仅为1965年总数的40%。给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更是难以估计的。
应当肯定,由毛主席和周总理亲自倡导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和70年代初由国务院主持召开的北方地区农业会议,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对甘肃深入、持久地开展兴修水利、修建条田、梯田,加快甘肃的农田基本建设,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是起到了积极作用的。至1978年, 全省共建成梯田53.87万公顷, 条田63.11万公顷,铺压沙田8.31万公顷,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5.15万公顷,保灌28.67万公顷。涌现出一批象定西县大坪生产队、会宁县蔺家湾生产队、通渭县杏树湾生产队、临洮县上于家生产队等一批以梯田为中心,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农业生产的典型。沿黄河两岸一批高扬程电力提灌工程及河西一批中型水库也是这一期间建成并发挥效益的。主要的电力提灌工程有景泰川电力提灌一期工程,靖远、会宁电力提灌工程,旱平川电力提灌工程,榆中三角城电力提灌工程;水库有党河水库、西营水库、南营水库、双塔水库、瓦房城水库、西大河水库、红河水库等。但由于受无产阶级专政办农业的影响,不尊重科学,不按自然规律办事,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强迫命令瞎指挥,跨地区、跨流域“大兵团”作战,也留下一批病险水库,打了一大批瞎井,有的甚至造成水资源的严重破坏。修成的梯田, 留下不透水层, 不改造不能增产。
截至1978年,全省粮食总产量510.55万吨,油料总产量85 955.35吨,大牲畜年末存栏366.08万头,猪474.99万口,羊1 043.22万只,渔类产量185.04吨,农业总产值224 533万元(按当年价格计算),农民人均产值140.3元,比“文化大革命”前的1965年增加49.1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