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峄山刻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峄山刻石 峄山刻石秦代刻石。传为李斯所书。秦始皇东巡时登峄山所立。文共十一行,每行二十一字,内容为颂扬始皇文治武功。小篆。原碑据传被后魏太武帝拓跋焘命人推倒。后世摹刻者甚多,然已失原书古朴淳厚之势。据明人所记,当时即有“长安本”、“绍兴本”、“浦江郑氏本”、“应天府学本”、“青社本”、“蜀本”、“邹县本”等多种重刻本。现存者以宋人郑文宝于淳化四年据南唐徐铉摹本重刻的为最佳。碑石现存西安碑林。 ☚ 泰山刻石 琅邪台刻石 ☛ 峄山刻石 峄山刻石秦始皇东巡刻石。传为*李斯书。篆书,11行,行21字。原石已佚。现存西安碑林者,为宋淳化四年郑文宝据其师徐铉摹本重刻。 ☚ 石鼓文 开通褒斜道石刻 ☛ 峄山刻石 峄山刻石秦始皇东巡刻石。传为*李斯书。篆书,11行,行21字。原石已佚。现存西安碑林者,为宋淳化四年郑文宝据其师徐铉摹本重刻。 ☚ 石鼓文 开通褒斜道石刻 ☛ 峄山刻石 244 峄山刻石秦代刻石,小篆,相传李斯书,为始皇二十八年(前219)东巡途中登邹峄山(今山东邹县东南)所立刻石,以颂秦德。后毁,从杜甫“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诗句,推知唐代已有摹本。北宋淳化四年(993)郑文宝据南唐徐铉摹本重刻于长安(今西安),现存陕西西安碑林。今有商务印书馆、有正书局石印本,即徐就李斯原文重写。 ☚ 会稽刻石 琅玡台刻石 ☛ 峄山刻石 峄山刻石又称《峄山秦篆碑》。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县尹宋德、主簿董全命工砻石摹刻。原石立于邹县城内旧县署大堂侧,民国初年移入孟庙致敬门内,1973年移置启圣殿。刻石呈矩形,石灰岩质,高190厘米,四面宽皆48厘米。正、左两面刻始皇诏书,背刻秦二世诏书。每面5行,行15字,计220字,今存183字。右侧面以行书刻述摹刻经过的跋语。刻石下部漫漶。1967年秋,被砸为二,今已修复。据记载,峄山刻石为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登峄山所立,李斯篆书镌刻,二世时加刻二世诏书。原石立于峄山书门上,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登峄山推倒刻石而毁于火。唐有枣木刻本流传。五代南唐书法家徐铉摹写。宋淳化四年(公元993年)郑文宝据徐铉摹本刻石于长安(今存西安碑林)。元祐八年(1093年)邹县县令张文仲从北海王君向处获李斯小篆,遂刻碑立于县署峄阴堂内(已佚)。元代至元二十九年县尹宋德等叹宋摹刻石残缺,恐至泯灭,乃另摹刻一石立于该碑旁,即今存之石。刻石字体较方,笔划圆转均匀,沉着遒丽,以圆为主,后人称为“玉筋篆”或“铁线体”。虽为摹刻,但对研究秦代石刻文字,仍不失为重要资料。 ☚ 叔夷钟 峄山摩崖刻石 ☛ 峄山刻石秦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东行郡县,上邹峄山(今山东省邹县东南)刻石记功。刻石原在邹县东南。为圆首方座,通高218厘米,宽84厘米,两面刻字。相传为秦丞相李斯所书。原石早已不存。宋淳化四年(993)郑文宝据南唐徐铉摹本重刻于长安,元至正元年(1341)申屠𩧲又据郑文宝刻本重刻于绍兴。 始皇帝刻石原文,《史记》未载。此石现存陕西省西安碑林石刻艺术博物馆。刻石全文为:“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及降尃惠,远方。 登于绎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秦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后又有秦二世时加刻的刻辞云:“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曰:‘可’。”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