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牧业用地
吉林省草原位于欧亚大陆草原的东端,属科尔沁草原的一部分,是国家著名草原之一。全省草场总面积187. 71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 1%。天然草地占全省草地面积的95.6%,其它散生牧草地、改良草地、人工草地、未利用草地总和占全省草地面积的4.4%。其组成主要是以白城地区为主的中西部平原草原、东部山区的草山和林下宜牧草场。根据全国草原统一分类标准,吉林省草原共分5类(不含林下草场部分),8个亚类,65型。草场上生长各类植物达1000余种。其中可饲用牧草800余种,优良牧草100余种。
(1) 各类草原环境及其分布。吉林省草原受地势和降水的制约呈现有规律的分布。
温性草甸草原类。这类草场是全省草原的主要类型,分为3个亚类;❶平原温性草甸草原亚类,主要分布于白城地区及农安、双辽两县,土壤为黑钙土、草甸土及盐碱土。这种类型草场所在地的地下水位高,植被以多年早生禾草为主,以羊草为建群种。优势植物有贝加尔针茅、披碱草、糙隐子草、草地早熟禾、碱茅、碱蒿、拂子茅等。每公顷产干草量为900公斤,载畜量为每个羊单位需1公顷草场;
❷沙地温性草甸草原亚类,主要分布于白城大部分地区和农安、双辽县境内的沙地岗地上。土壤为风沙土、黄沙土、土壤脊薄。以沙生旱生植物为主,建群组以蒿类为主,以及天粒蒿、冷蒿驼绒蒿、冰草、大针茅和部分旱生小乔木和灌木。覆盖度为60%—70%,每公顷干草量为120公斤;
❸山地温性草甸草原亚类,主要分布于吉林东部低山丘陵地区,海拔高度在300—500米之间,土壤为弱酸性暗棕壤,白浆化森林土。主要植物有胡枝子、榛、天油茫、野古草、万年蒿等。由于植物资源丰富常形成五花草溏。覆盖度为85%。每公顷产干草量为1 950公斤,载畜量为每个羊单位需0. 5公顷草场。
温性草原类。该类只有一个亚类,即平原、丘陵温性草原亚类。主要分布于镇赉、白城、洮南等市县的西北部。地下水位低,气候较干燥,土壤为栗钙土、暗栗钙土,建群植物为大针茅、贝加尔针茅、兔毛蒿,覆盖度为50%。每公顷产干草量为1 050公斤,载畜量为每个羊单位需0.9公顷草场。
低平地草甸类。该类分为2个亚类,即平原草甸亚类、低地沼泽化草甸亚类。主要分布于白城中西部地区。该区地下水位高,植被为羊草、问荆、小叶章、芦苇、野大豆等。土壤为草甸土、沼泽化草甸土。每公顷产干草量为1 800公斤,但因草质粗,利用率仅为30%,载畜量为每个羊单位需1. 7公顷草场。
沼泽类。主要分布在松花江与嫩江汇合处,以及洮儿河下游。地下水位高,植被为小叶章、芦苇、苕草等。土壤为沼泽化泥炭土。
高寒草甸类。主要分布在东部山区的中山区域,海拔在1 700—2 000米的苔原带。主要饲用植物为杜鹃、白山蓼、长白早熟乔、小叶章、大叶野豌豆等。由于离居民点远,尚未被利用。
(2) 草原等级及载畜量。全省草场有优良饲用牧草100余种,共分5等8级。一等牧草家畜嗜食、牧草营养价值高,在天然草原上有重要地位的牧草,如羊草、无云雀麦、糙隐子草、野豌豆、白三叶青等。二等牧草家畜喜食、牧草营养价值高,在天然牧草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如贝加尔针茅、胡枝子、碱茅、小叶章、早熟禾、萹蓄豆等。三等牧草家畜乐食,营养价值较高的牧草。如披碱草、大针茅、野古草、问荆等。四等牧草家畜乐食,营养价值中等,草质较粗,如苔草、碱蒿、拂子茅、芦苇、苍耳、茑尾等。五等牧草为家畜可食性牧草,营养价值中等。如狗娃花、风毛菊、地肤、毛棘豆、委陵菜等。全省草原每年干草产量94.2亿公斤,载畜量为1 110万个羊单位。其中东部草山,草坡及林下草地产草量为69亿公斤干草,载畜量为832万个羊单位,中西部草原产草量为23.3亿公斤,载畜量为278.6万个羊单位。
(3) 草原利用现状。吉林省草原利用比较原始,游牧仍是主要方式,合理的草原轮放制没有实施。在中西部的草原区,由于忽视草原的合理利用与管理,牧民习惯于在草原上自由放牧,只利用不投入。据统计,西部草原超载量为50%,形成大面积草原的退化。草原中度、重度退化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32%。东部草山、草坡由于山高草深、交通不便,每年只利用其生长量的50%,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利用。从1978年起,草原开始有了少量的投入。截止到1988年末,全省草原总建设面积为22万公顷,占全省可利用草原面积的5%。其中围栏13.3万公顷,飞播3.3万公顷,深松、施肥等改良草原5.3万公顷。从全省来看,草原建设面积达66.7万公顷。约占全省草原退化面积的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