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2.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2.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

2.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

(1) 农机、肥料用量增加。1976年与1966年相比,农用大中型拖拉机增加2.7倍,手扶拖拉机增加68. 5倍,排灌动力机械马力增加1. 6倍,机耕面积增加4. 5倍,有效灌溉面积增加85%,旱涝保收和稳产高产田增加5.9倍,农村用电量增加3.84倍,化肥施用量增加1. 26倍。特别是有机肥料有了明显增加,70年代中期,全省绿肥种植面积发展到2020千公顷,其中冬绿肥占56.7%,春夏绿肥占 22.3%,绿萍占15.3%,三水 (水浮莲、水花生、水葫芦) 占5.4%。平均每公顷耕地有0.5公顷绿肥。
(2) 农田水利建设有成效。10年中,农田水利投资达14.49亿元,平均每年1.44亿元,比三年调整时期每年投资0.89亿元增加56.5%。60年代中后期和70年代前期,先后完成了江都水利枢纽、洪泽湖大堤加固、新沂河与新沐河续建、分淮入沂、入江水道等重大水利工程,还实施了浏河、太浦河的开挖工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逐步完善,大大增强了抗灾能力。到1974年底,全省初步建成了防洪、防涝、防潮、防旱、防渍等五套水利工程体系,建成了一批高产稳产田。70年代中期,全省受涝成灾的面积占受涝面积的比重,由50年代的60. 7%下降到38. 4%,受旱成灾面积占受旱面积的比重,由35.6%降为16%。
(3) 进行耕作制度改革。广大农民在大搞农田水利和平整土地的基础上,积极实施旱改水、沤改旱的熟制改革,推行 “三熟制”,有效地提高了复种指数,提高了土地产出率。1966—1970年,里下河地区完成了240千公顷沤田改旱田改制任务,把千年以来的一熟低产沤田改造成为稻麦两熟高产粮田,粮食总产迅速增长。1975年,粮食产量达到325万吨,比沤改旱以前的1965年增产145万吨,成为江苏第二大粮仓。太湖地区的广大农民,胸怀全局,以极大的劳动强度,“早上一身露水,中午一身汗水,晚上一身泥水”,推广双三熟制,改一年种稻、麦两熟为一年种稻、稻、麦三熟,年亩产增加100公斤以上,为保障粮食供给作出了重大贡献。淮北地区的农民,进行水土综合治理,大面积进行盐碱土改良,扩大旱改水,扩种水稻,改一年一熟、两年三熟为一年稻麦两熟的水旱轮作,复种指数由130%提高到170%。1975年淮北地区的水稻产量达到1 700万吨,比改制前的1965年增加8倍多,为江苏建成第三大粮仓奠定了基础。

☚ 1.农业生产保持比较稳定的增长   3.社队企业和支农工业有了较快发展 ☛
0003016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3: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