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2.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2.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

2.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

(1)主要病虫害。全省危害农作物的主要病虫有禾谷类丝穗病、玉米大斑病、圆斑病、水稻稻瘟病、恶苗病、粘虫、大豆蚜虫、大豆食心虫、玉米螟、水稻负泥虫、稻飞虱和地下害虫等。蔬菜病害主要有大白菜霜霉病、软腐病、病毒病,黄瓜霜霉病、黄瓜蚜、马铃薯晚疫病、茄子褐纹病、黄萎病、番茄病毒病、细菌角斑病、菜青虫、小菜蛾、地老虎等。果树病虫害主要有梨褐斑病、斑枯病、腐烂病、梨大食心虫、苹果锈果病、桃小食心虫、蚜虫、天幕毛虫、苹果黑斑病、葡萄霜霉病。经济作物主要病虫害有甜菜褐斑病、甘蓝夜盗、向日葵螟。人参病害有菌核病、锈腐病、黑斑病。水旱田杂草主要有:稗草、眼子菜、鸭舌草、三棱草、泽泻、牛毛草、慈姑、苍耳、灰菜、苣荬菜、马唐、狗尾草等。
(2)防治形式。全省病虫害防治经历了由重点防治粮食作物病虫害到以防治粮食作物病虫害为主,兼顾经济作物、蔬菜、果树病虫害防治;由群防群治到应用器械和化学药物防治以及“飞防”;由单项技术措施防治到综合措施防治的过程。主要防治形式有群防群治,应用器械和化学药物防治以及“飞防”等。
群防群治。群众性的防治病虫害活动,主要是在50年代,1958年根据病虫害发生的季节,抓住主要环节开展了三次大规模的突击活动,春耕播种期间,开展了以种子消毒,药剂拌种,防治地下害虫和禾谷类黑穗病的预防。全省各种作物消毒面积129.56万公顷,占播种面积的60%以上,防地下害虫面积14万公顷,占发生面积的50%。在各种作物苗期,又开展了以消灭金龟子为主的防治活动,防治面积达32万公顷。在作物生育后期,结合抗旱保收,消灭虫害。这一年是吉林省高粱蚜虫发生比较严重的一年,发生面积约40万公顷,占播种面积的62%。全省发动群众结合抗旱保收,开展了消灭蚜虫的活动,防治面积达20万公顷,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与辽宁、黑龙江省开展了联合防治病虫害的活动。
应用器械和药物防治。1955年全省共用农药207吨,喷洒药物的器具1 900台,到1959年使用农药5 258吨,喷洒器具4 718台,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飞防”。1960—1964年,省农业厅与省民航局协作,每年派出安2型飞机2—7架,先后在十余个县(市)进行飞机防虫,重点防治黑绒金龟子、高粱蚜虫、大豆蚜虫、粘虫、大豆食心虫、玉米螟、稻瘟病和果树病虫等9种危害严重,人工防治难以控制的病虫害,累计飞行6 725架次,用药5 403吨,防治面积48.36万公顷,补助经费326.6万元,效果比较显著,消灭黑绒金龟子达90%以上,防治大豆蚜虫、高粱蚜虫效果在60%—80%。据测算,“飞防”地块一般都可保产10%左右。1970—1972年哲里木盟开鲁县和扎鲁特旗严重发生土蝗,年发生面积16.7万公顷,严重发生的面积近5万公顷,为消灭虫害,控制蔓延,三年累计动用飞机11架,飞行1 761架次,657小时,防治面积达12.3万公顷。80年代中期,在公主岭市开展了应用BT乳剂“飞防”玉米螟,面积达8万公顷。
(3) 防治办法。防治农作物病虫采用的主要物质技术措施有土法防治、化学药物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综合防治和调茬轮作、更新品种等。
上方土法防治。这种办法在50年代,主要用于大面积病虫害防治上,如利用烟梗水、石油乳剂防治大豆蚜虫,用手撸、苕帚扫、打底叶防治高粱蚜虫,用核桃树皮、树根防治水稻负泥虫、稻摇蚊。1953—1955年粘虫大发生,全省三年动员百万群众利用手抓、捕虫兜、捕虫车、捕虫担架捕打幼虫和挖防虫沟等办法进行防治。所有这些办法,都不同程度的减轻了病虫危害。
化学药物防治。1953年开始推广汞制剂(赛力散、西力生)和氯制剂(666、DDT)有机合成新农药。赛力散主要用于高粱和小麦的种子的拌种,比40年代用王酮防效提高20%。666主要用于毒土防地下害虫,收到基本上保全苗的效果。用666毒砂防治稻摇蚊和稻负泥虫效果达到95%以上。用赛力散和硝石灰混合剂(稻瘟散)防稻瘟病,效果达70%—80%。60年代初期,开始推广使用有机磷新农药敌百虫、乐果等20多种。1965年农药使用量达5 458吨,1966年使用量达12 184吨,收到较好的效果。使用敌百虫解决了666对大龄粘虫、幼虫杀伤率低的问题;使用内吸性乐果防治蚜虫,解决了接触型农药666施药不均,效果不佳的问题,避免了高粱因施浓度6%的666粉易产生药害的矛盾。由于60年代后期连年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使天敌数量减少,并且污染了生态环境。这些不良后果到70年代初开始暴露。为解决这些问题,70年代中后期,在农药使用上,提倡使用杀虫效果高,在田间降解快,低残留的敌百虫、乐果等有机磷农药,逐步减少666、DDT等高残留农药的使用。1978年全省在蔬菜、果树、甜菜、烟草和药材生产上停止使用有机氯、有机汞和有机砷等高残毒农药。并在合理使用农药上,采用了“两查两定”(即查密度,定地块;查龄期,定时间)规范农药使用方法。要求不达到指标的不治,不到防治时间的不治,天敌能控制的不治。从而将单位面积的用药量降低到经济合理的水平。进入80年代,面对禾谷类黑穗病迅速回升的问题,恢复了种子消毒制度,大面积推广应用农抗“769”、莠锈灵、克菌丹、拌种双、多菌灵、瑞毒霉等拌种剂。到1983年全省累计防治禾谷类黑穗病216.7万公顷,平均发病率由1979年的6%—8%,控制到1%—2%。同时解决了谷子白发病和小麦散黑穗病。到1985年除玉米丝黑穗病外,其他禾谷类黑穗病基本上得到控制。从1984—1987年,在全省8个市(地、州)、23个县(市、区)、237乡(镇)推广应用具有广谱、高效、低毒、安全、经济、对环境污染轻等特点的0.04%除虫精粉,防治粘虫、玉米螟、水稻负泥虫等13种主要农业害虫,4年累计防治面积10.74万公顷,防治效果达到80%以上。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技术是兼有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的先进技术。
白僵菌。从70年代开始应用推广,防治玉米螟。70年代初开始试验、示范,1977年在中西部大部分县(市)推广应用,面积达43.3万公顷。到1990年全省累计示范和推广面积130万公顷,平均防效达7%以上,公顷挽回粮食375公斤,共计挽回粮食237 500吨,折合人民币9 500万元。
赤眼蜂。70年代初,在东部山区少数县(市)开始采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随着这项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尤其是繁蜂技术日趋完善,放蜂区域不断扩大,放蜂面积不断增加,到1990年放蜂区域扩大到榆树、农安、双阳、伊通、东辽、梅河、公主岭等19个县(市),全省放蜂防螟面积达28万公顷。截止1990年全省累计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面积共67.7万公顷,据测算可挽回粮食25.4万吨,经济效益达1亿元。
BT乳剂(苏云菌杆菌)。从1986年开始,采用飞机喷雾和人工喷撒相结合的方法,在公主岭、东辽和桦甸等20个县(市),50多个乡(镇)示范推广BT乳剂防治玉米螟。截止1990年全省累计推广面积10.34万公顷,平均防效69%。据测算,可挽回玉米损失38 705吨,经济效益1 551万元。
公主岭霉素。80年代开始,利用公主岭霉素防治禾谷类黑穗病取得明显效果,防效一般可达80%以上。1981—1985年累计推广面积达20万公顷。在此期间,利用公主岭霉素加瑞毒霉制成复合剂,防治谷子白发病和黑穗病,防效达85%。公主岭霉素加粉锈宁制成复合剂,防治高粱坚、散黑穗病,防效达82%。
井冈霉素。80年代开始,利用井冈霉素防治水稻纹枯病,累计推广面积6.7万公顷,防效在70%以上。
保护和利用天敌。吉林省从1980—1983年根据农业部《关于开展农作物害虫天敌普查工作》的通知精神,开展了天敌资源调查和保护利用工作。初步摸清了吉林省主要农作物害虫和主要天敌种类。共采集天敌1 400种,已鉴定出960种。1985年编印出《吉林省农作物害虫天敌名录》、《吉林省天敌保护利用资料汇编》,并初步建立起天敌保护利用资料和天敌档案,为保护天敌、利用天敌、控制农作物虫害提供了依据。
利用物理方法防治。玉米螟是吉林省玉米生产的主要害虫,除采取投撒颗粒剂封垛和利用赤眼蜂等生物措施防治外,还研制成功利用高压汞灯诱杀螟蛾的物理防治新技术。该项技术具有成本低,简单易行,防效高,不污染环境等特点。到1990年累计设灯2 550盏,控制面积5.1万公顷,平均防效65%以上,管理好的可达70%以上。
调茬轮作,更换品种。70年代,随着玉米大斑病、圆斑病、丝黑穗病的危害愈来愈重,成为玉米高产稳产的严重障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除强调调茬轮作外,还十分注意了选育和推广抗病力强的品种。在中部玉米产区,大力推广了吉单101和四单8等抗病品种,有效地控制住了玉米大斑病,采取药剂防治,收获前扒皮晾晒等办法,防治玉米圆斑病,防效达70%以上。通过淘汰感病品种和推广连年彻底拔出病株的办法控制和减少了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率。
综合防治。随着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加之实践经验地不断丰富,植物保护从80年代开始,呈现出由单项技术措施转为多项技术措施组装配套,实行综合防治的趋势。综合防治技术,是以坚持合理轮作,选用抗病品种,推广健身栽培为基础,以选用有利于保护天敌的生物制剂或低残留的化学制剂为先导,以改进施药方法,提高兼治效果,放宽防治指标,减少用药面积为重点,充分协调农防、化防、生防、物防,把病、虫、草害造成的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为目标的植物保护综合系列化技术措施。
玉米,从1988年开始病虫草害综合防治。以玉米螟和田间杂草为主要防治对象。到1990年,在榆树、梨树、东丰、德惠等县(市),共推广综合防治面积133.3万公顷。
大豆,从1986年开始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以大豆食心虫、大豆蚜虫、大豆孢囊线虫病、大豆田除草为主要对象。到1990年,在德惠、榆树、东辽、桦甸等县共推广综合防治面积42.1万公顷。
水稻,从1987年开始病虫草害综合防治。以水稻恶苗病、立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纹枯病、水稻负泥虫、水稻潜叶蝇、水田杂草为主要防治对象。到1990年,在辉南、梅河口、东丰、永吉等县(市)共推广综合防治面积34.5万公顷。
大白菜,采取综合协调措施,控制整个生长周期发生的霜霉病、白斑病、黑斑病、软腐病、黑腐病、菜青虫、小菜蛾、地蛆、甘兰夜盗等病虫危害。1989—1990年在长春、吉林、四平、辽源、浑江、通化、公主岭等12个市县推广综合防治面积9 084公顷。
通过大面积推广植保综合技术措施,玉米、水稻、大豆挽回损失在10%以上,大白菜挽回损失12%左右。植保综合防治技术措施,不仅节省了农药费和用工费,而且还保护了天敌,维持了生态平衡,提高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 1.病虫害预测预报   3.化学药剂除草 ☛
0001651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3:4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