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通鉴目录》公既成《通鉴》,又略举事目,年经国纬,以备检寻,为《目录》三十卷; 又参考群书,评其同异,为《考异》三十卷。本各自为一书,后胡三省作注,取《考异》散入,而《目录》仍单行。今世所行《通鉴》,莫善于徐氏刻,惜无《目录》,而陈氏刻有之。《尔雅·释天岁名》篇,太岁在甲曰阏逢,乙曰旃蒙等。又在寅曰摄提格,卯曰单阏等,此岁名也。而甲乙等十干,子丑等十二支,古人以纪日,不纪岁,司马子长亦从俗取便,以日名岁。独《通鉴》悉以《尔雅》 岁名,《目录》亦然,即此一端,见其不苟。 (清)王鸣盛:《通鉴目录》,《十七史商榷》 卷100。 《资治通鉴目录》三十卷: 宋司马光撰。此书亦与《通鉴》同奏上,即进书表所谓略举事目以备检阅者也。其法年经国纬,著其岁阳岁名于上,而各标《通鉴》卷数于下。又以刘羲叟长历气朔闰月及列史所载七政之变著于上方,复撮书中精要之语散于其间。次第厘然,具有条理。盖《通鉴》一书,包括宏富,而篇帙浩繁。光恐读者倦于披寻,故于编纂之时,提纲挈要,併成斯编。使相辅而行,端绪易于循览。其体全仿年表,用《史记》、《汉书》旧例。其标明卷数,使知某事在某年,某年在某卷,兼用目录之体,则光之创例。《通鉴》为纪志传之总会,此书又《通鉴》之总会矣。至五星凌犯之类,见于各史天文志者,《通鉴》例不备书,皆具列上方,亦足补本书所未及。《书录解题》称:光患本书浩大难领略,而《目录》无首尾,晚著《通鉴举要历》八十卷,其稿在晁说之以道家。绍兴初,谢客家任伯得而上之。今其本不传。《读书志》又别载《通鉴节文》六十卷,亦称光所自钞,今亦不传。惟此书以附《通鉴》得存,尚足为全书之纲领云。 (清)永 瑢:《四库全书总目》卷47。 《资治通鉴目录》三十卷 宋司马光撰。亦于元丰七年同进。名为目录,实则表体。年经国纬,纪年于上,而列通鉴卷数于下。撮录书中要语,随年编载,而以朔闰七政之变,列于上方。盖恐《通鉴》浩博,端绪难寻,并作此以挈其纲领也。 (清) 永 瑢: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卷5·史部2·编年类。 《资治通鉴目录》三十卷: 宋司马光撰。《四库全书》著录,《读书志》、《书录解题》俱载之。是书略举事目,以备检寻,本与《通鉴》及《考异》同奏上者。自序谓气朔并闰及七政之变,置于上方,众国之事,参差不齐,年经国纬,列于下方。又叙事之体太简,则首尾不可得而详,太烦则义理汩没而难知。今撮精要之语,散于其间,以为《目录》云。盖《通鉴》全书之纲领也。《考异》 已散入胡注,而 《目录》仍单行。今世所订《通鉴》,莫善于胡氏刻,惜无《目录》,而陈氏刻有之,前有陈明卿序。 (清) 周中孚: 《郑堂读书记》卷16。 跋司马文正公《通鉴纲要》真迹 右司马文正公手书楚汉间事一卷,疑是《通鉴目录》草稿,然又加以总目,则今本所无,且别有“纲要”之名,不知又是何书也。呜呼!公之愿忠君父陈古纳诲之心,可谓切矣。窃观遗迹,三复敬叹,敢识其后云。 (宋) 朱 熹: 《朱文公文集》卷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