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稻谷
广西有丰富的野生稻资源,是栽培稻的起源地之一,已有四五千年的种植历史。现在的栽培稻有旱稻、水稻之分。广西以水稻为主,是分布广、面积大、产量多的粮食作物。凡有水灌溉的地方均可种植。由于热量与水分供给的原因,广西有双季稻与单季稻之别。桂东北、桂东南是双季稻区,也是广西的产粮区;桂西北、桂西南双季稻热量不足的高寒山区,或高亢田、水尾田水分不够的地方多为一季中稻。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增加稻谷总产,提高单产。1992年水稻良种面积超过85%,其中杂交稻占水稻面积75.24%,用各种高产栽培模式实现吨粮田10.22万公顷,改造低产田16万公顷,农地膜防寒育秧插大田面积75.4万公顷,两段育秧、多效唑育秧插大田面积122.8万公顷,垄作栽培面积31.97万公顷,配方施肥149.41万公顷,喷施叶面肥143.6万公顷,病虫害防治面积510万公顷。
1992年,广西稻谷播种面积246.54万公顷,其中水稻245.44万公顷,占粮食总播种面积70%,总产1 280.72万吨,占粮食总产量87.89%,平均每公顷产粮5.20吨。与1978年相比:面积减少42.68万公顷,减少14.76%;总产增加369.39万吨,增长40.53%;每公顷产量增加2.05吨,增长64.92%。
1992年,稻谷总产超过100万吨的地区多为广西的东部地区,他们是玉林地区329万吨、桂林地区143.07万吨、南宁地区130.65万吨、梧州地区128.81万吨、钦州地区122万吨、柳州地区109.99万吨等。稻谷总产超过25万吨的16个县市,全部在东部地区,他们是:玉林市51.09万吨、桂平市48.86万吨、博白县47.84万吨、北流县44.11万吨、平南县41.68万吨、贵港市43.89万吨、全州县34.56万吨、横县29.28万吨、藤县29.19万吨、邕宁县29.06万吨、陆川县27.85万吨、宾阳县26.39万吨。
北流县是广西第一个高产县,1982年全县实现每公顷产粮12吨以后,1992年每公顷产粮接近15吨,人均产粮多年保持400公斤以上,获自治区“第一个吨粮县”的称号。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稻谷生产在上升、下降、再上升的多次波折之中发展的。1950—1952年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年广西每公顷产量只有1.45吨,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农民分得了土地,生产积极性很高,兴修水利,推广良种,开展“爱国增产”运动,稻谷生产有了较快发展。1952年播种面积238.37万公顷,总产442.79万吨,每公顷产量1 857公斤,比1949年分别增长19.03%、48.34%和25.88%。1953—1957年,由于开展了“旱田改水田”、“一造改两造”、“一季改多季”的“三改”活动,继续开展“爱国丰产”运动,1957年稻谷种植面积258.09万公顷,总产480.293万吨,每公顷产量1.86吨。与1952年比,面积扩大8.27%,总产增长8.47%,单产与1952年持平。1958—1965年,水稻生产有4年减产,4年恢复性增产。1958年由于“大跃进”的失误,导致连续三年减产,1961年面积退到1953年水平,单产退到1956年水平,总产仅略高于1952年水平。1961年以后,广西认真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纠正了“共产风”,水稻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1965年水稻总产564.61万吨,比1957年增加84.35万吨,增长17.35%,每公顷产粮增加615公斤,增长33.06%。这一年水稻总产第一次突破500万吨大关。1966—1978年,由于“文化大革命”动乱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但广大农民努力排除“文革”的干扰,吸取大跃进的教训和调整时期的经验,开展以水、土、肥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扩大冬种绿肥面积,引进并推广良种及配套技术,推广广东省潮汕老农“精耕细作”经验,使水稻总产、单产上升。13年中,除4年减产以外,其余9年均增产。
1978年水稻面积289.22万公顷,总产911.33万吨,每公顷产粮3.15吨。比1965年面积增加46.96万公顷,扩大19.38%,总产增加326.72万吨,增长61.41%,每公顷增加821公斤,增长35.24%。1979—1992年,面积减少,单产提高,总产呈波动性增长。农村进行一系列改革,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广大农民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全自治区经过土壤普查,调整双季稻布局,积极推广杂交水稻和其它常规稻良种以及相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在群众积极性空前高涨中,历年积累的物质和技术条件得到了充分的发挥。1982、1983年是广西历史上水稻生产最好的时期,两年面积比1978年减少11.93和15.49万公顷,总产分别达到1195.56和1 213.63万吨,比1978年增加284.25和302.32万吨,增长31.19%和33.17%,每公顷产粮分别为4.31吨和4.44吨,分别比1978年增加1.15吨和1.29吨。随后,1984—1988年出现减产、徘徊状态,1989—1992年又得到稳定增长。1992年比1978年,面积减少42.68万公顷,减少14.76%,每公顷产粮增加2.04吨,增长64.71%,达到5.19吨,总产增加369.41万吨,增长40.54%,达到1 280.72万吨。
广西水稻种植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以中稻为主。新中国成立后逐步推广种植早、中、晚三造。1950年三造的比重,面积为29.13:42.29:28.58,总产为27.96:44.94:27.10;1992年三造比重面积为46.99:5.81:47.2,总产量为52.88:5.24:41.88。早稻总产1950年为98.91万吨,1992年增加到676.86万吨,增加577.95万吨,增长5.84倍,平均每年增产13.76万吨。其中比上年增产的有30年,占71.43%,减产的12年,占28.57%。中稻总产1950年158.98万吨,1992年降为67.06万吨,减少91.92万吨,减少57.81%,平均每年减少2.10万吨。其中比上年增产的22年,占52.38%,减产的20年,占47.62%。晚稻总产1950年95.83万吨,1992年增加到536.16万吨,增加440.33万吨,增长4.59倍,平均每年增产10.48万吨。其中比上年增产的有25年,占59.52%,平产1年,减产16年,占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