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四川蚕业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四川蚕业Sichuan sericulture

四川省是中国4大蚕区之一。殷代甲骨文中有释为“持丝羌人”,可证四川远古氏族的祖先羌族熟悉养蚕治丝。至两周时代,四川蚕丝业已有发展。秦灭巴蜀后即在成都彝里桥设“锦官”,专司织锦事,因而成都也称之为“锦城”。迄汉末、三国,蚕丝业更加发展,《丹阳记》有“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的记载,可见当时蚕丝业在社会经济中已占有重要地位。及至唐代,蚕丝产区扩大,蜀锦也更加绚丽多彩。宋代曾建“锦院”设官管理,蚕丝业也极发达。元、明时代,民间蚕丝业发展曾受严重阻碍,虽也有一定的恢复和发展,但至明末,由于封建统治残酷镇压四川农民起义,造成了“锦坊尽毁,花样无存”的惨落局面。及至清代乾、嘉年间,才又繁盛起来。太平天国攻克江南时,清王朝所需贡缎已不能从苏、杭掠夺,乃迁织造府至成都。因此,四川蚕丝业又随之得到更大发展。辛亥革命(1911年)后,四川省蚕桑生产一度畸形发展。1925年产茧量曾达3.56万吨,不久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而衰落,此后又经受抗日战争的影响和官僚资本的经济掠夺,蚕桑生产一蹶不振,至1949年,年产茧量仅4,900吨,产丝34吨余。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四川的蚕丝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首先重视育苗栽桑的基础工作。根据四川丘陵地多的特点,因地制宜不占良田,采取在田边、地边、路边、沟边的栽桑方式,采取相应的奖励措施,蚕区农村以人均百株桑、户均一张种为目标,大力发展蚕桑生产。80年代初期有蚕桑生产的县已从1949年的30多个发展到160余个,可用桑也从仅存的4,000多万株发展到20多亿株,为蚕业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四川省重视蚕业技术改进,推广优良桑品种,加强防治病虫害与肥培管理,积极选育推广新的蚕品种,提高蚕茧质量。茧丝长由600多米提高到1,200米;茧层率也由15%提高到20%进入80年代以来,为了适应农村每年蚕种需要量增长20%的速度,在原有7个国营蚕种场的基础上,县营、乡办蚕种场增加到95个,发种量从1978年的210多万张,增加到1984年的430多万张;产茧量从1978年的5.2万吨,增加到1984年的10.45万吨,并在改进养蚕饲养管理技术、防治蚕病和改革蔟具等措施下,使传染性蚕病得到控制。在改进蚕茧收烘设备与技术方面,除相应在15个收茧县42个茧站200多副茧灶的基础上,增设到159个县1,530多个收茧站4,320多副茧灶,并试验研究推广了热风干燥的推进式灶。缫丝从原有的7个厂1.06万多绪,发展到151个丝厂39万多绪。织绸从原来的2个厂发展到62个绸厂的6,750多台织机,以及10个绢纺厂的近2.22万锭的绢䌷纺设备。
四川省蚕业教育创办较早,1900年在合川成立蚕桑公社,1906年在成都创立四川中等农业学堂及其附属的蚕桑速成传习所。1921年创办的南充蚕桑学校延续至今。抗日战争期间,有四川大学蚕桑系和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蚕丝科和江苏省立蚕丝专科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等教育有西南农学院蚕桑系,中等教育有南充蚕桑学校和在成都纺织工业学校中设置的制丝专业和丝织专业。蚕丝科研单位有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它的前身是1936年建立的四川省蚕桑改良场)和四川省丝绸工业研究所。

《四川蚕业》

指导省内蚕业工作的科技刊物,季刊,16开。四川省蚕学会主办。社址在成都市武侯祠大街。1972年创刊。主要栏目有改革与探索、工作研究、科技综述、技术改进、蚕业经济信息、蚕业综合利用、蚕业史话、科技简讯等。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5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