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低水平徘徊波动阶段
1949—1978年的30年间, 农民生活水平虽有所改善, 但速度缓慢, 从总体上看, 处在低水平上徘徊波动, 全省绝大部分农户生活长期不能摆脱贫困, 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民生活处于很低的水平上。1949—1957年, 党和政府在鼓励农民发展生产的同时, 注重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到1957年, 全省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78.2元, 主要食物消费粮食人均达266千克, 食油2.9千克, 猪肉4.5千克, 比1949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在居住条件上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 至1957年末, 全省平均每个农户使用房屋达到3.8间。1958年, 由于受到 “左”倾路线的干扰和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 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 收入减少, 农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 出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负增长。1961年之后, 随着国民经济的治理调整, 农民的生活消费水平有所回升和提高。到1965年, 全省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16.8元, 比1957年增加38.6元, 增长49.4%, 平均每年增长5.1%。“文化大革命” 10年, 全省农民的生活水平呈下降趋势。1978年, 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仅103.2元, 比1965年下降11.6%。1958—1978年的整整21年间, 全省农民的生活消费支出人均只增加25元, 平均每年才增加1.2元。从居住条件看, 不仅没有改善, 住房面积反而减少。1978年, 全省平均每个农户年末使用房屋仅3间, 比1965年减少0.8间; 粮食、肉类等消费量增加很少, 蔬菜、禽蛋等还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