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国民生产总值能否作为发展目标
19. 国民生产总值能否作为发展目标
目前世界各国用以反映社会经济全貌的经济统计指标体系有两种,一是国民经济帐户体系,简称SNA。这是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采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通常称为“西方体系”。其理论依据是把劳动、资本、土地视为生产三要素,认为它是创造社会产品、国民财富的源泉,国民生产总值应该是社会全部最终产品加上服务收入之和; 二是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简称MPS。我国、苏联和东欧各国均采用这种体系,通称为“东方体系”,它是根据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建立起来的,认为社会产品是物质生产部门的生产劳动所创造的,非物质生产部门所提供的各种服务,不算社会产品。
近几年来,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中的工农业总产值指标受到了广泛的批评,有人认为应该用国民经济帐户体系中的国民生产总值(GNP)这个指标来取代工农业总产值,并以它作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战略目标,从而引起了学术界的争论。
一种观点认为,不能将国民生产总值作为发展目标。理由是: 它是以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相悖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 在实际中,它既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物质形态的运动变化,不能充分反映经济的发展在实现最终目的 (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上达到的程度; 也不能作为衡量福利的尺度,不能反映国民收入的实际分配情况; 还不能准确地反映国民经济的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往往把追求国民生产总值作为战略目标,千方百计地增加国民生产总值,以求得国家的富裕和繁荣。实践表明,除少数国家和地区外,采用这种战略的国家,并没有取得国民生产总值的大幅度增长,由于不顾本国国情,盲目追求增加国民生产总值,反而扩大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另一种观点认为,以国民生产总值为目标的发展战略虽然存在缺陷,但是,我们可以采取变通的发展战略,即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同时,重视其他因素。有的认为要重视保证更有效地满足人类基本需要或最低限度的人类需要; 有的认为要重视生活的物质质量; 有的认为要重视增长与公平。国外学者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衡量指标。主要有: (1)经济福利量; (2)财富分配指数: 它等于最高的20%的家庭收入与最低的20%的家庭收入之比; (3)生活的物质质量指标;(4)衡量社会发展的综合指标 (ASHA): 就业率、识字率、平均估计寿命、人均国民总值增长率、出生率和婴儿死亡率。(ASHA是美国健康协会的缩写,该项指标由他们提出,故用协会名) 总之,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国民生产总值这个指标容易计算、比较准确、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在使用,而且还没有一个更好的指标能代替它。
☚ 18.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目标体系 20. 发展战略的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