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5_260中庸雜識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5_260中庸雜識

【中庸雜識】[1]

序文:‘雜於方寸’之雜,謂混雜而無區别也。知所以治之,則不‘雜於方寸之間’,而‘危者安,微者著’。上下二‘雜’字,當以一義看也。
人心、道心是心之已發,而執中之功在已發上。故‘動静云為’之下,但言‘無過不及’,而不言‘不偏不倚’。然則‘動静’之静,非為未發,而‘動静云為’猶言動止言行也。從事於精一之功,而人心之危者安,道心之微者著,則其功用之見於動止言行之間者,‘自無過不及之差矣’。
天命、率性,可見於道心,道心是循其性之心。而其性即天之所命也,故曰天命。率性則道心之謂也。蓋所以明此書之推本以來相傳之意也。
章句自‘天以陰陽五行’至‘理亦賦焉’一段,皆所以明‘猶命令’之意者,則其言正在本原上,而不在稟賦上也。或者以‘化生萬物’以上,謂之論本原;以‘氣以成形’以下,謂之論稟賦。而推説之極,乃曰‘氣以成形’而後理方賦於其中。然則人物化生之際,‘於穆不已’之命其將間斷,而陰陽五行之氣獨行於理外,及其成形而後理方賦焉耶?
聖人既有以盡人之性,則又有以盡物之性,故‘修道之教’,章句承上文人物‘各得、各循’而言‘因人物之所當行者而品節之’。然人與物之氣稟絶然不同,人之氣稟可使變化,而物之氣稟不可使變化,則章句所謂‘氣稟或異’,是主於人而言也,或問亦主於人而言氣稟之異、品節之由。而至於物,則但以順其欲、制其用、遂其生等事言其處之之道而已。章句之主於人而言,於此又可見矣。
‘慎獨’章句言‘遏人欲’,而不言‘存天理’,何也?曰:慎獨之功正在一念初動,動則人欲易萌,故曰‘遏人欲於將萌’。然‘遏人欲於將萌’,亦‘所以存天理之本然’也。
未發之中,是道之全體,而天下之理無所不該,故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道之全體是性之德,而未發之時,則同一地頭,故章句曰:‘大本者,天命之性也。’蓋推本天命之性,以明大本之義也。
經文言‘大本、達道’,以明中和之為體用。而章句又言‘天命、率性’,以明‘大本、達道’之為體用。蓋性者,大本也;道者,達道也。中者,大本之立也;和者,達道之行也。‘大本、達道’,是性道中和之通稱,而言於中和,則有立與行之意也。
未發之中,已發之和,皆在心體上。而心體之靈,如清水;氣稟之累,如查滓也。未發之稀數,由於查滓之多小,而聖人無一點查滓,毋論風浪起息,其清如一矣。衆人隨其查滓多小,所謂未發者,或日一至焉,或月一至焉,而又無戒懼之功,則風浪纔起,水失其清矣。然一時之中,亦中也;一事之和,亦和也。而曰‘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者’,以首言中和正面目,故舉全體而言也。雙峯饒氏以為四者‘皆中節’方謂之和。然則如四端中,或仁或義之一端,未可謂和,而必待四端皆發,而後始可謂和耶?
一時之中,一事之和,其體之立不固,其用之行不廣,而惟致中和者,静則中,動則和,由其體而有其用,故章句曰‘體立而後用有以行也’。
性是太極也。中如太極之體立於陰,静也;和如太極之用行於陽,動也。而太極説解以‘太極之有動静謂天命之流行’,則性之有中和,亦性之流行也。故程子曰‘中即道也’,蓋以流行於動静上言之,則中亦静一邊之道也。
‘致中’,章句曰‘其守不失’。心之動静無常,何以常守其中而不失耶?蓋戒懼是(時)〔持〕守之功,而無時不戒懼,則其静也必中,其動也必和。雖一日十静,未嘗不中,是謂‘其守不失’也。
夫子既曰吾不為‘索隱行怪’,則可知其‘依乎中庸’而已。夫子既曰吾不能‘半塗而廢’,則可知其‘不見知而不悔’。夫子雖不自居,其誰居之?故章句以夫子之事明之也。
中和、費隱互為經緯。以天命所當然言之,則中和皆屬於費;而其所以然者,隱也。以體立用行言之,則中和皆兼費隱,而體立之中所當然者具焉,用行之中所以然者在焉。
張子所謂‘以愛己之心愛人’,謂以愛己之心度人之心,而亦愛人也。潛室陳氏以‘以己及人’、‘推己及人’之有仁恕之别,謂‘以愛己之心愛人’,仁者之事。然則章句所謂‘以己之心度人之心’,此‘以’字亦‘以己及人’之以耶?張子説引之於忠恕章句,則是恕之事、仁之方。而‘盡仁’謂盡仁之方,‘盡’是做工夫之謂,而非‘至誠盡性’之盡也。
所引武成文‘一戎衣’三字有深意。蓋言武王之有天下,雖不以揖遜,亦不失顯名也。而不失顯名之所以然,又在‘一戎衣’之‘一’字。若其戎衣之著至再、至三,則雖有天下,是畏其威也,非服其德也,何可謂‘不失天下之顯名’耶?
‘修道以仁’,而仁至於愛,愛莫大於愛親,故曰:‘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又曰:‘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蓋以仁為道之本,而孝為行仁之本也。第十五章以‘父母其順’為‘行遠、登高’之證,第十七章以下以大舜文王周公之孝言費之大,亦此意也。
非禮無以一其内,非禮無以齊其外,‘齊明盛服’,亦‘非禮不動’之事。而‘非禮不動’,乃‘修身以道’之事也。故曰‘所以修身也’。
三德、九經,皆言‘所以行之者一也’。一,猶言一種道理,蓋指誠也,而未嘗露出‘誠’字。至‘豫則立’,若將露出而猶不露出。至十六節始露出‘誠’字,以起下文‘天道人道’,聖賢立言之自然成章,有如是者也。
‘盡物之性’,以虎狼驅而遠之之意看之,則與‘盡人之性’有不同者。而乃若其性,則未嘗不同,故章句曰‘人物之性亦我之性也’。或曰:性既同,則盡之之不同,何也?曰:程夫子不云乎‘人能推之,物不能推也’。蓋稟得氣偏,無道理使開通,故聖人盡物性之道,隨他所明處明之。而若虎狼則稟氣最惡,故驅而遠之。此章句所謂‘知之無不明,而處之無不當也’。豈惟物哉?人雖同得正通之氣,而亦有清濁之異,如‘下愚不可移’。故其所以處之之道,必令‘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雖之世,有大人焉,有小人焉者,此也。然則不惟‘盡物之性’不同也,‘盡人之性’亦有不同者,豈可以盡物之不同,遂疑其本然之全體耶?
上文先言‘議禮’,而下文先言‘車同軌’,何也?曰:‘議禮、制度、考文’,是三重之序,而下文言‘天下一統’,故舉其易見之而先言之,‘車同軌’易見於‘書同文’,‘書同文’易見於‘行同倫’也。
‘寬裕温柔’以下四者,亦不外乎生知之質,而語其德則仁義禮智也,故章句曰‘四者乃仁義禮智之德’也。然則下文章句不曰四者之德,而曰‘五者之德’,何也?蓋德之為言得也,生知之質亦得於己者也。分而言之,則‘聰明睿知’自為一德,與其下四者為五者,故曰‘五者之德’。而統而言之,則四者不外乎‘聰明睿知’之質也。

☚ 15_259都梁説辨   15_261中庸要義 ☛
0000398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5:1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