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一 節】
‘不可以為道’之為,以章句看之,則與‘人之為道’之為同義,諺解恐誤。
【二 節】
‘睨而視之,猶以為遠’,非詩之所言也。因其言而知其心也。既言遠不遠,則可知其睨視彼此也。既有彼此,則可知其心猶以為遠也。
以其人所能知、所能行之事治之,故其人能改。能改之後,不可復以所難知、所難行之事責之。故‘即止不治’‘止’字,亦不遠人以為道之意也。
【三 節】
‘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是恕也,而兼忠恕而言之者,蓋以恕本乎忠,忠行乎恕,恕之事即忠之事也。故章句亦曰‘忠恕之事也’。
【四 節】
不遠人以為道,為一章大旨。而於第二節言‘以人治人’,明不遠人以為道之義;於第三節言推己及人,明不遠人以為道之義;於第四節言反己自脩,明不遠人以為道之義。而其自脩之道又在平常言行之間,而不是高遠難行之事,則不遠人以為道之方,莫過於此也。
【章下注】
聖人,人倫之至也。於此四者,必無真不能之理,所謂‘丘未能一焉’者,只是欿然不自足之意。而此注以此為聖人所不能,何也?抑或勢有所不能者,如‘不得,不可以為悦;無財,不可以為悦’之類也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