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 下九 章】
竊意:此章只是論君臣極頭。夫親戚而或至易位,□仕而終至去位者,豈君子為人臣者之所願也哉?不得已也。則到此固有個經權量宜,而此亦不必深論為快,只當見本為此道而合者。苟當失道之甚,則至有此舉,即亦太王‘不以’‘所以養人者害人’之意也,總見其惻怛不忍之心無所不到處耳。然則凡處朋友君臣之變者,皆可該見於此章設義,而莫不視其所以設者裁量為歸矣。
竊意:上篇論堯舜先王之當法,因論堯舜先王之所以為實而大異乎人者,以其存心之如彼而已。然則凡欲得羣聖賢之行者,不可不詳察乎其心以為法得地也。而且凡得心之道,有不可一言一事而盡者,故編其師弟子論議辨發之語,彙為此篇。必論自大孝之本,故首記大舜怨慕之心,娶妻而得不告之權,待弟而得憂喜之變,二章。皆是心也。在他人、在其弟之所以異者,三章。以此而會其宜;以事君、以事親所可疑者,以此而得其實;直到與賢與子,及凡聖人得位不得位之故,五章、六章。皆可推知。而總惟曰視天意而已,則聖賢之心即天心也。即知伊尹必不妄要,孔子必不失主,七章、八章。皆可視天心而斷之矣。不但聖人為然,雖至一時有為之士,亦必不然。九章。是知無天,則初無可成之事矣。故聖人之道惟時,十章。時者,天時也。以此成德之謂天德,有此天德而後可以做成王道。周制已行之迹是耳,故十一章略言之,以見先王所以遍濟天下底大規模、大功用,未有不自此而生,而為後萬世範圍推擴之樣。此必由際會而致,故因自朋友之誼,説及君臣之宜,自十二章至十六章。以明君臣所由設之意,及此道所以行不行之關焉。夫自友道而成君臣,所以行天功、成大化。此道理得以被天下及萬世底階梯、樞機盡在友道上,致之有術,可不慎乎?十七章‘尚友’者,朋友之道之盡也。十八章論至‘易位’與‘則去’之變者,君臣之義之盡也。詳説到此者,只是欲盡人道之意,而聖門之學不外是矣。故下篇承之,辨明性説之晦,而所以為學底谿逕意趣焕然晢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