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章 上】
‘於我何哉’一句,可見‘怨慕’之怨是怨己,而非怨父母,蓋不見父母之有不是處,而但恐己之有不是處也,故怨己之不得其親而思慕也。
‘廢人之大倫’是讎怨之事,而告則將使父母為讎怨之事,故曰‘以懟父母’。蓋以父母之事言也,非以子之心言也,舜之心豈以廢倫而懟父母耶!
帝之妻舜在‘烝烝乂’之後,則萬章所謂舜之‘不告而娶’,父母焚廩揜井亦皆齊東野人之語,而孟子但欲一明聖人所以處人倫之變,隨問隨答,若真有是事者也。
答‘或曰放(之)〔焉〕’之意,而因言‘豈得暴彼民’以結上文‘有庳之民奚罪’之意,可見孟子立言之法無一滲漏處也。
既曰‘天與之’,而又言‘人與之’,何也?曰:觀於書所謂‘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可知‘人與之’是‘天與之’也。
‘舜、禹、益相去久遠’,謂舜之相堯禹之相舜益之相禹之間相去久速遠近,但言久遠,可知其速近也。
‘以堯舜之道要湯’答萬章所謂‘要湯’之意,猶以‘亦允若、父不得而子’答咸丘蒙所謂‘父不得而子’之意,故集注曰:‘此語亦猶前章所論父不得而子之意。’
‘進以禮,退以義’。各有所宜是義,義可以該禮,故上言禮義,而下只言義也。蓋夫子進退皆以吾義,而得失一任天命,若曰主癰疽與侍人,則是進退不以義,而得失不任命也,故曰無義無命也。
食牛非為汙也,以食牛干秦穆公為汙也。范氏説乃發明此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