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説
孟軻騶人也。
孟子生卒年月考 孔子生卒出處年月,具見史記孔子世家,而孟子獨略,於是説者紛紜。余嘗以七篇為主,參以史記等書,然後歷歷可考。蓋生為鄒人,晩始遊梁,繼仕齊為卿,久之歸鄒。又如宋,以樂正子故至魯,終至滕。道不行,歸而作書七篇。卒,當在赧王之世。卒後,書為門人所敍定,故諸侯王皆加謚焉。○史記孟子列傳‘孟軻鄒人也’。鄒為今山東兗州府鄒縣。大全辨載一説曰:‘孟子所生之鄒,非戰國穆公之鄒國,乃春秋孔子之鄒邑。’余請一言以折之曰:‘“吾之不遇魯侯”,豈有本國之臣民,而敢斥言其國與爵哉?’兒子詠曰:‘祇云近聖人之居,未嘗云生聖人之鄉。’殆又一切證云。○或問:‘孟子既為鄒人,曷為母葬於魯?’余曰:‘孟子蓋魯公族孟孫之後,不知何時分適鄒,遂為鄒人,猶葬歸於魯者,太公子孫反葬周之義也。然考今孟母墓碑,墓在鄒縣北二十里馬鞍山陽,又非魯地。疑古為魯地,猶魯鄒邑,今亦在鄒縣界内,二國密邇。左傳“魯擊柝聞於邾”是也。’○或云孟子譜云:‘周定王三十七年四月二日,孟子生,赧王二十六年正月十五日卒,壽八十四。’愚謂史記周本紀、六國表周定王在位二十八年,無三十七年也。自定王至赧王二十六年,凡一百八十年,則謂孟子周定王三十七年生,壽八十四,謬甚。
受業子思之門人。
通考 吴氏程曰:‘按,孟子自魏惠王三十五年遊梁,至哀王七年而燕人畔齊,距孔子蓋一百六十七年,是為周赧王之三年,而孟子著書之成,固猶在其後也。況孔子夢奠時,伯魚之没已六載,子思固長,不然亦非幼矣。子思享年六十有二,去孔子四五十年而卒,而孟子始生,其不得親受業可見,故孟子但曰“私淑諸人”。而集注以為子思之徒,於論語序説止稱門人。’○蒙引 綱目‘孟軻至魏’,分注又為受業孔子之孫子思,蓋两存以備考定耳。○此段今斷從子思之門人,若得親受業於子思,不應七篇全無所述,而曰‘私淑諸人’,如此輕他。
孟子見梁襄王。
年月考 朱子曰:‘七篇之中,無更與襄王言者,豈孟子自是不復久於梁邪?’余謂:不特久不於梁,實生平未嘗復之梁也。
孟子不事湣王。
增訂 夫以湣王之驕暴,孟子安得尚以尊德樂道望之,且謂其猶足與為善耶?孟子又安肯久於其朝,至於母喪之後,尚反於齊,依依不去耶?○孟子以取燕為宣王事,而史記謂宣王在位十九年,始於周顯王二十七年己卯,卒於周顯王四十五年丁酉。取燕者乃湣王,其年為周赧王元年丁未,後宣王之卒十年,與孟子不合。通鑑於是上增齊威王十年,下減齊湣王十年,而謂齊宣王始己丑,卒丁未。大事記則不增威王之年,但減湣王之年,以益宣王,謂宣王始己卯,終丁未,共在位二十九年,蓋兼史記、通鑑两用之。明季本氏孟子圖譜,又謂燕人共立太子平為王,在湣王三年己酉歲,則又增齊宣王為三十一年。其説紛紛,要皆證明取燕為宣王事,以合於孟子之説。今問文謂與其屈齊之年數以從燕,不若屈燕之年數以從齊,而移燕亂始末於周顯王三十四年以後,四十五年以前,則不必上增齊威王為四十六年,下減齊湣王為三十年,亦不必增齊宣王為二十九年、三十一年,而自與孟子之説合矣。○孟子決不事湣王,其仕齊、去齊皆在宣王世無疑,所以未能定其的在何年者,止為齊取燕事,衆説紛紛耳。今既移燕亂始末以就齊宣之年,則宣王卒於周顯王四十五年,而孟子之去齊亦大約在此以前不遠矣。孟子去齊之年既定,而其來齊之年亦從此可推。然則孟子果以周顯王三十三年、梁惠王三十五年至梁,而梁惠王之未嘗復改元而即卒,孟子之初見梁襄王即去梁如齊,皆可揣度而得矣。
所如不合。
年月考 或曰:‘魏惠卑禮招賢,孟子往答;齊宣質美好士,孟子久游。滕文則受其幣聘而館上宫者,雖以區區之宋偃初年號行王政,亦嘗一處其國焉。若當時之賢君,固未有愈於燕昭者也。雖其志趣或殊,然鄒衍自齊往矣,劇辛自趙往矣,樂毅自魏往矣,紛紛皆見尊禮。何孟子裹足而不一至燕乎?’余曰:‘燕昭之禮士以復讎也,復讎則於齊矣。孟子曾為齊卿,宣雖薨,而湣尚存,所謂“復得罪在他國,終身不敢謀趙之奴隸”,況子孫乎?故寧終不遇,而不一至燕也與。’
退而作七篇。
年月考 論語成於門人之手,故記聖人容貌甚悉;七篇成於己手,故但記其言語或出處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