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比喻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比喻

比喻

修辞手法,即以形象、具体的乙事物来说明、描述甲事物,使甲事物更形象、更鲜明的一种方法。可分为明喻、隐喻、借喻和博喻。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澒洞不可掇’,赵嘏云‘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是也。李颀(按当作李群玉)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水深浅’……是也。”上面所引的诗句,杜句是明喻,因其有比喻词“如”在前,其馀皆为暗中比喻,所以是隐喻。

☚ 点化   借喻 ☛

比喻

 (1)概念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一种修辞格。
 (2)比喻的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①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不能单看有没有比喻词。下列几种情况,虽有比喻词,但不是比喻。
 a.同类相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她母亲。(“像”表比较)
 b.表示猜度。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好像”表推测)
 c.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仿佛”表想象)
 d.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孔繁森、向秀丽等。(“像”表列举)
 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4)比喻的种类
 由于本体、喻体和比喻词的情况不同,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类别 格式 本体
 (甲)
喻词 喻体
 (乙)
例句
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
 好像、
 仿佛、
 如、
 好比、
 似、
 好似、
 有如
出现 ①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②棉花裂了桃,雪团似的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
 成为、
 变成、
 变为
出现 ①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水墨山水
 ②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一幅青绿山水画
借喻 乙代甲 不出现 出现 ①鲁迅在一篇文章里,主张打落水狗
 ②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其他特殊的比喻:
 ①引喻。引喻是采用结构平行的句式,把喻体和本体排列起来,由喻体引出本体。引喻只出现本体和喻体,而没有比喻词。
 例如: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观众么?
 ②倒喻。倒喻就是把本体和喻体倒过来的比喻。
 例如:上海人叫小瘪三的那批角色,也很像我们的党八股,干瘪得很,样子十分难看。
 ③反喻。反喻就是用与本意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即说反话。
 例如:这个整天同钢铁打交道的技术员,他的心倒不像钢铁那样。
 ④博喻。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博喻可以用来强调特征,增强气势。
 例如: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春蚕在咀嚼桑叶,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山泉在呜咽,波涛在澎湃。
 上面的例句中本体只有一个——“不可捉摸的声响”,喻体分别是“春蚕在咀嚼桑叶”、“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山泉在呜咽”、“波涛在澎湃”。
 (5)比喻与比喻义的区分
 比喻义往往是由修辞的比喻用法逐渐固定下来而形成的,跟修辞上的比喻不同。比喻义是通过打比方的用法产生出来的新义;而比喻是临时使用的,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这个意义就不存在了。例如:
 ①我抬起头来,透过无边的风雨,透过无边的黑暗,仿佛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这条大路一直通向遥远的陕北。
 ②背上的枪和子弹就像一座山似的,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例①中的“光明”是指进步的、有前途的,这个比喻义是固定的,还可以说“追求光明”。例②中的“一座山”是临时用来比喻“枪和子弹”的沉重,并不是固定的用法,只是修辞上的比喻。
 (6)比喻的作用
 ①能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②能使人物形象鲜明。③能使景物形象化。④能给人丰富的想象。⑤能使语言简练、明快、生动。⑥能使标题醒目、动人。

人海/三穴/义海/千里目/山鸡舞镜/千里一曲/千载独步/天囚/云飞/云情/五代史/">丰墙/手版倒持/手胼足胝/玉山/左券/龙骸/目空/失手/白眼/白絮/扫轨/地仙/夹镜/舌存/名网/问津/观止/布鼓雷门/时雨/龟谋/沈郎钱/抟沙嚼蜡/犹抱琵琶/庐山真面/启期三乐/明鉴/佯佯/金市/鱼肉/学海/试啼/定盘星/单丝不线/点璧/音尘/津筏/根株/破的/倾阳/春兰秋菊/菀枯/悬河/跃冶/银箭/徙薪/脱剑/鸿迹/鸿轩/鸿音/渊海/绳墨/探丸借客/清尘浊水/鸿爪留泥/屠门大嚼/散仙/雷抃/暖眼/寒玉/越凫楚乙/雾里看花/群轻折轴/碧藓/碧玉/瘖聋/墙外汉/蜩螗沸羹/弊帚千金/滴水穿石/踵武/蹁跹/鳌戴/藩篱/蠖伸/膻腥/馨烈/蠹众木折

☚ 碧眼胡儿   人海 ☛

比喻bǐyù

❶打比方
 △ 把祖国~成母亲。
❷一种修辞手法。用有类似特点的事物给另一事物打比方。比如“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就是个比喻。
【同】比方

比喻bǐyù

❶ 〈动〉打比方:用鲜花比喻美女。
❷ 〈名〉比方:打个比喻。
❸ 〈名〉一种修辞手法,用具有某些相类似特点的事物比拟想说的另一事物:常用比喻手法。
【同义】比方。

比喻bǐyù

比方,打比方;用具有相似点的事物比拟另一要说明的事物。
【组词】生动的比喻︱运用比喻手法︱打个比喻︱比喻巧妙
【例句】这般景象,没法比喻,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 比喻的修辞手法,能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近义】比拟︱比方︱当作︱明喻︱暗喻

比喻

又称比、打比方、辟、喻、譬、譬喻。修辞格之一。通过两类性质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来比甲事物。如“你们是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这里把青年人的旺盛精力和美好前程比作“初升的太阳”。运用比喻能把陌生的事物变成熟悉的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具体化,把平淡无奇的事物描写得生动形象,把深奥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 比喻通常有三个基本要素: 本体 (被比喻事物)、喻体 (比喻事物) 和喻词 (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如“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 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 在淀里, 像一片苇叶, 奔着东南去了。”“一只小船”是本体, “一片苇叶”是喻体, “像”是喻词。 根据三要素的异同和隐现可分为 “明喻”、 “暗喻” 和 “借喻” 三种基本类型。 根据三要素的结合和变化, 可以产生出多种变形式。 如 “博喻”、 “缩喻”、“倒喻”、 “属喻”、 “物喻”、“反喻”、 “复喻”、 “对喻”、“引喻”、 “曲喻”、 “回喻”、 “详喻”、 “强喻”。


《比喻》

修辞学著作。 袁晖著, 安微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该书多角度地论述比喻, 内容涉及比喻的定义、 类型、 方式、 作用、 运用, 比喻与词汇、 语法及与其他辞格的关系等多方面的问题, 并不乏创见:(a)用语法结构分析的方法研究修辞现象;(b)用修辞学观点研究语法材料。此书是继《修辞比兴篇》之后又一本论析比喻并有所发展的专书。

比喻

比喻

为说明甲事物,借用与其有某些相似或相同之点的乙事物打比方的一种常见的写作技法。又称“譬喻”、“比”。宋·朱熹《诗经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汉·郑玄在《毛诗正义》 中作注曰:“比者,比方于物也。”汉·王符《潜夫论·释难》:“夫譬喻也者,生于直告之不明,故假物之然否以彰之。”意指表现那些不常见的、费解的、抽象的事物,可以不直接描绘本体形态,而是借助一些常见的、易懂的形象的客体 (喻体),来完成表现本体的任务。这样,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某一特征,避免叙事说理的质直无味,使之委婉、含蓄,富于形象性,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如唐·李贺《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比喻的分类,古人说法不一。刘勰《文心雕龙·比兴》:“夫比之为义,取类不常: 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宋·陈骙《文则》把比喻分为十种: 直喻、隐喻、类喻、诘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现今常用的分类为: 以用比的方式分,可分为明喻、隐喻、借喻、博喻; 以用比的事物分,可分为以人喻人、以物喻物、以人喻物、以物喻人。
比喻多用于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样式之中。亦可用于说理文,使文章生动、活泼、有趣味。比喻的运用比较灵活,或一喻一意,如杜甫《饮中八仙歌》描写贺知章酒后醉态,“知章骑马似乘船”。或一喻多意,如梁元帝《谢晋安王赐马启》:“相彼骐骥,犹深恋主,矧伊伏枥,弥结怀恩。”以马比人,其意有二,一是恋主,比喻自己的忠心,一是怀恩,比喻自己的感恩。或喻中有喻,如苏洵《仲兄字文甫说》,以风水相遇比喻创作活动,又用几个比喻描写风与水的形态:“油然而行,渊然而留,渟泗汪洋,满而上浮者,是水也; 而风实起之。蓬蓬然而发乎太空,不终日而行乎四方,荡乎其无形,飘乎其远来,既往而不知其迹之所存者,是风也; 而水实形之。”
比喻多以描写的形式出现,也有与夸张、通感等结合一起使用的,如杜牧《阿房宫赋》:“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运用比喻,“以切至为贵” (刘勰《文心雕龙·比兴》)。本体与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寻找相似点是运用比喻的关键,相似点找得准确,比喻就贴切、精当,以一当十。反之则晦涩、艰深,文意混乱。同样的两个事物,寻找相似点的角度不同,构成的比喻也就不同。比喻贵生动,贵新颖。亚里士多德《诗学》:“比喻是天才的标志。”只有仔细观察研究各种事物的异同,善于感受,善于联想,才能从纷纭万状的客观世界中找到贴切、生动、新颖的比喻。

☚ 推广   譬喻 ☛
比喻

比喻

也作“譬喻”。或简称“比”。修辞方式(辞格)之一。“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朱熹《诗集传》)。思想上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本质不同,但有某种相似点,于是用另外的事物来比方思想上的对象,这就是比喻。思想上的对象、另外的事物、两者的相似点,这是构成比喻的三个要素。在形式上,比喻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个成分。如“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逍遥游》),“翼”是本体,“垂天之云”是喻体,“若”是比喻词。“翼”与“垂天之云”本质不同,但在“大”这一点上相似。根据比喻的三个成分的异同和隐现,比喻可分为明喻、隐喻、借喻三类。还有的学者分得更细致一些。

☚ 兴   明喻 ☛

比喻

辞格之一。即利用两种性质不同的事物的相似点,以一种事物比方另一种事物,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亦称“譬喻”,俗称“打比方”。一般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本体是比喻中被比方的事物,喻体是比喻中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喻词是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如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以“银河”喻“瀑布”, “瀑布”为本体, “银河”为喻体。因喻词的变换和本体、喻体隐现的不同,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

比喻

比喻

修辞学上辞格之一,是写作中常用的修辞手段,它抓住两个不同事物的相似点,通过联想,用其中一个事物来描绘另一个事物,使读者对所描绘的对象有更具体、更深刻的印象。
比喻的构成必须有两个成份:一个是所描绘的对象,即被比喻的事物,叫做本体;一个是用来作比的事物,叫做喻体。还必须有两个条件:一个是本体和喻体应有质的差异;一个是两者之间又必须有某种相似点。这两个条件导致了比喻中存在着喻词的因素。所以,比喻通常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要素构成。根据这三要素的异同和隐现,形成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基本的比喻类型,在此基础上,还可派生出多种变体形式,如隐喻、博喻等。
运用比喻,可以把陌生的东西变为熟悉的对象,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因此,比喻在写作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 夸张   特写 ☛
技法

技法

作文造句之法:文法
作文的技巧和特色:笔(笔法;笔调;手笔)
作文和绘画的一种技法:顿折 顿挫转折
诗文写作中若隐名现、掩映不露的手法:匣剑帷灯
抓住题中要害:探骊得珠
从主要地方着笔:大处着墨
前后一呼一应:呼应 照应 相应(首尾相应) 映照(前后映照) 前呼后应
 关联照应:关合
对素材进行想象:虚构
用一两句话点明要旨:点眼 画龙点睛
为后段文章作暗示:伏笔 伏线 起本
其他技法:白描 伏线 复线 曲笔 悬念 线索 渲染 比喻 讽喻 拟人 拟物 含蓄 波澜 穿插 押韵 谐韵 对比 对仗 对偶 相俪 递进 迭进 谐比 排比 比次 寄托 寓意
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文无加点 文不加点 文无点易
写作技法高超神妙,巧夺天工:化工肖物
技法非常奇妙:神至之笔
文章笔法的变化:阖辟
文章公式化、概念化:千篇一律 一律千篇
套用前人章法:寻章摘句
(技巧和方法:技法)

另见:技巧 叙述 比喻 夸张

☚ 技法   措词 ☛

比喻

比喻

比(比况;比拟;比方;比仿;比并;比譬;比类;比例;打比;仪比;称比;打比方) 喻(设~;暗~;直~;辟喻;引~;拟喻;称喻) 方 况(以古~今) 譬(譬喻;譬谕;设譬;取譬) 拟(拟伦;拟质;拟谕) 辟 皆 谕 指儗
把某物比作:譬之
借比喻的事物来代替被比喻的事物:借喻
 借事物打比方:托物陈喻
不直接点明的比喻:隐喻
明显地用另外的事物来比喻说明某事物:明喻
解说比喻:解譬
引证比喻:征喻
说话从远处引证,作曲折的比喻:远引曲喻
用形象的事物来比喻:设象
用不能相比的人或事物来比方:拟于不伦儗非其伦
运用比喻手法时,喻体取自文中的特定情境:就近取譬
广泛地运用比喻:博喻
确切的比喻:确喻
比喻不当:拟非其伦 拟于不伦 拟不于伦 比拟不伦
 以丑比美,比拟不伦不类:刻画无盐 刻画唐突 唐突西施 唐突西子
没有什么可与譬比:无可比拟 无可比象
(用某些类似的事物来比方想要说的某一事物:比喻)

另见:比较 模仿 举例

☚ 比喻、假设   讽喻 ☛
比喻

084 比喻

辞格的一种,又称譬喻、譬、比,俗称打比方。根据不同事物或道理间的相似点,以乙事物或道理来比甲事物或道理的修辞格式。由本体 (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的事物)和喻词三要素构成。其基本型为明喻、暗喻、借喻。明喻为比较明显地打比方,喻词为“像”、“如”、“犹”、“似”等。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虞美人》)暗喻又称隐喻,暗示性比较突出,有时可不使用喻词。如“骆驼,你沙漠的船,你,有生命的山!”(郭沫若《骆驼》)借喻为直接由喻体代替本体的比喻,本体与喻词都不出现。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论语·子罕》)

☚ 辞格   比拟 ☛
比喻

比喻biyu

又叫“譬喻”、“打比方”。修辞学术语。是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比喻一般包括三个部分:本体(被比喻物)、喻体(比喻物)、比喻词(标志比喻关系)。
根据本体和喻体的关系、比喻词的异同和隐现,一般可把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类型。1.明喻。比喻关系明显,本体、喻体同时出现。构成方式是:“甲(本体)象乙(喻体)。”常用的比喻词有“象”、“如”、“似”、“比如”、“好象”、“仿佛”、“象……似的”等。例如:骄傲象隔年的草根,冬天刚过去,就钻出一丝丝的嫩芽。(叶圣陶《古代英雄的石像》)2.暗喻。字面上不露比喻形迹,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构成方式是:“甲是乙”。常用的比喻词是:“是”、“成为”、“变成”等。例如: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杨朔《荔枝蜜》)3.借喻。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例如: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淍也。”(《论语·子罕》)这是比喻越是在恶劣的环境中,越能看出人的高洁的品质。
除了上面三种基本类型,在实际运用中,还有很多变式。主要有以下七种。1.博喻。一个本体并列使用两个以上喻体作比喻。例如:这《孩儿塔》的出世并非要和现在一般的诗人争一日之长,是有别一种意义在。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摧残者的憎的丰碑。(鲁迅《白莽作<孩儿塔>序》)。2、引喻。喻体与本体并列,由喻体引出本体。例如:各方的溪涧汇成了河流,各地劳动人民的创造汇成了灿烂的文明,这个熙熙攘攘的市集中不也让人充分感受到这一点么! (秦牧《花城》)3.反喻。用否定语气打比方。构成方式是:“甲不象(不是)乙”。例如: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郁达夫《故都的秋天》)4.倒喻。本体与喻体倒置。构成方式是:“乙象(是)甲”。例如:上海人叫小瘪三的那批角色,也很象我们的党八股;干瘪得很,样子十分难看。(毛泽东《反对党八股》)5.修饰喻。本体以修饰语的形式出现,喻体以中心词的形式出现。例如: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事情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6.同位喻。用同位语(复指短语)构成的一种比喻。例如:让我们对土地倾注更强烈的感情吧!因为大地母亲的镣铐解除了,现在就看我们怎样为我们的大地母亲好好工作了。(秦牧《土地》)7.强喻。本体事物比喻体事物更有甚者。构成方式是:“甲比乙……”或“甲不如(比不上)乙”。例如:可是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我们四川人还有人用牛粪作燃料,至于那些又臭又长的文章,恐怕连牛粪也不如。”(郭沫若《关于文风问题》)
比喻是运用得十分广泛的一种修辞手法。无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言情说理,都可运用。恰当地运用比喻,可以使所讲的道理清晰、易懂、深刻;所写的事物生动、形象、传神。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运用比喻要求:1.本体和喻体必须有相似点,但又必须是不同类或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例如:眼睛也象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鲁迅《故乡》)这是同类事物的比较,而不是比喻。2.必须以具体、浅显、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为喻体,否则就失去了比喻的意义。3.设喻要新鲜贴切,有创造性,不落俗套。

☚ 消极修辞   借代 ☛

比喻

比喻biyu

借丰富的联想,将两种或多种本质不同的事物或现象的相似之点作比较,使被比的事物或现象的特征更加鲜明。一般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或现象去比喻所要表现的事物或现象,以把抽象的事物说得具体,把概念的东西说得形象,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明白,从而使人们更好地认识事物的状貌、本质,也可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这是一种常用的文章表现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尤为常见。又称作譬喻或打比方。
比喻由本体(被比喻物)、喻体(比喻物)、喻词(即“象”、“如”、“是”等词)组成。由于喻词的使用不同,本体和喻体的隐现情况不同,比喻又分为明喻、暗喻、讽喻、借喻等多种比喻方式。
明喻,即明显的比喻。喻体、本体、喻词同时出现。带用“象”、“如”、“好比”、“似的”、“一样”等比喻词表示喻体和本体的相似关系。例如:“云块象玫瑰花和黄金似地发着光。”
暗喻,又叫隐喻,即不明显的比喻。本体、喻体同时出现,而又不露比喻形迹,但语意又比明喻肯定、坚决。常用判断词“是”作比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如:“我是剑,我是火,黑暗中我照耀着你们,战斗开始时,我奋勇当先,走在队伍最前列。”
讽喻,即采用故事的形式来比喻事物,说明道理,借以达到启示、诱导、讽刺、规劝、谴责等目的的一种比喻。它常在不便直说本意,或为了说得形象生动的情况下而采用。这种讽喻的手法,在先秦散文中常常可以见到。
借喻,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只出现喻体的一种比喻。借喻一般又可分为两种:一种隐去本体,借喻体来代替本体。它与类比法较为相似,如鲁迅的杂文《现代史》,借变戏法来比喻现代统治者欺骗民众的丑行。另一种则是隐去喻体,而借用表示喻体行为、性状的词语来代替喻体。如闻捷的诗《秘密》:“姑娘从泉边汲水归来/辫梢上沾着几滴水珠/欢笑盛开在眼睛、眉毛上/心啊,要从嘴里跳出!”
要使比喻充分发挥作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❶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的事物,又一定要有相似之处。如果没有相似点,喻体就不能把本体形容得更加明白。喻体不恰当,是使用比喻时最容易产生的毛病。
❷要选用新鲜的事物做比喻,新鲜的比喻往往有更大的艺术力量。
❸注意本体和喻体的感情色彩要协调一致。比喻内部的联系要密切,本体同喻体不能脱节,不能各执一方。如“这个烟幕黑得出奇,好象是一些大喷泉忽然喷出时张成的大扇面”,这里,本体是烟幕的“黑”,喻体是“扇面”, 一个颜色, 一个形状,怎么能相比呢?
❹比喻同上下文的联系也要密切,注意比喻同外部词语的关系。如:“他的话象黑暗中的一盏明灯,说得大家豁然开朗”,“明灯”是不能“说”话的,应改为“照得大家心明眼亮”。
❺使用比喻要根据语境的需要,不能强加硬凑。避免故意雕琢、追逐文字技巧的倾向。

☚ 幽默   对比 ☛
比喻

比喻biyu

就是“打比方”,是一种用与此事物、道理有相似点而本质不同的其他事物、道理来给此事物、道理打比方的修辞手法。比喻的作用,一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一是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帮助人深入理解。有些说明道理的比喻也有使语言形象化的作用。比喻有三个要素: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用作本体的比方的事物)和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例如:“共产党像太阳。”本体是“共产党”,喻体是“太阳”,喻词是“像”。根据本体、喻词的隐现及喻词的类型,比喻可分为明喻、隐喻、借喻三种。

☚ 摹色   明喻 ☛
比喻

比喻Biyu

修辞学术语。根据类似的联想,选取本质不同的另外的事物来形容描绘思想的对象,这种修辞格叫做比喻。比喻由思想的对象、另外的事物和类似点三个要素组成,因此比喻一般包括三个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用作比喻的事物)、比喻词。根据本体和喻体的关系,比喻词的异同和隐现,一般把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类型:1.明喻。比喻关系明显。本体和喻体都出现,比喻词语也出现,最常用的比喻词语是“像”、“如”、“似”、“好像”、“仿佛”、“……一般”,“像……一样”等。例如:
❶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感旧》)
❷从车上跨下,急雨如恶魔的乱箭,立刻湿了我的长衫。(叶圣陶《五月卅日急雨中》) 2.暗喻,也叫做隐喻。比喻关系深刻、含蓄而不太明显,本体、喻体都出现,比喻词语一般用“是”、“变成”、“成为”等。例如:
❸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❹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就是政治上军事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3.借喻。直接借助喻体以说明事理,表达感情。只出现喻体,不出现本体和判断词。例如:
❺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❻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国际歌》)以明喻、暗喻、借喻为基本类型,比喻在实际运用中有许多变式,常见的有以下4种:1.博喻。一个事物可以从几个不同角度找出与另外几种事物的相似点,也可以从同一角度利用多种类似的事物作比方来加强形象性,因此,一个本体可以并列使用两个以上的喻体作比喻,这就是博喻。例如:
❼茫茫宇宙,冷酷如铁!茫茫宇宙,黑暗如漆!茫茫宇宙,腥秽如血! (郭沫若《凤凰涅槃》2.反喻。用否定语气从反面说明本体“不像(是)什么”,反喻是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以反托正,使“甲像(是)乙”在某种条件下转变为“甲不像(是)乙”,但并非排除了相似的可能性。例如:
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茅盾《白杨礼赞》)3.较喻,也叫做强喻。立足于比较的比喻,常用“比”、“不如”等比喻词。例如:
❾可是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4.倒喻。本体和喻体出现的次序倒反,或本体以修饰语的形式出现,喻体以中心词的形式出现。例如:
❿上海人叫小瘪三的那批角色,也很像我们的党八股,干瘪得很,样子十分难看。(毛泽东《反对党八股》)比喻的内容丰富多彩,运用范围十分广泛。恰当地运用比喻,可以使所写的事物形象、生动,所要说明的道理清晰,易懂。比喻经常与其他修辞方法同时使用,可以激发读者丰富的想象力,辅助其他修辞方法发挥特定的修辞效果。运用比喻,要求准确把握被比喻事物同用以比喻的事物的相似点,注意比喻表达的感情色彩,使比喻妥当贴切;要以具体、浅显的事物为喻体,使比喻明白易懂。另外,还要注意设喻新颖而有创造性,不落俗套。

☚ 修辞格   比拟 ☛
比喻

比喻

辞格之一,又称 “比” “辟” “譬” “譬喻” “打比方”。是根据甲乙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来说明甲事物的修辞格。如 “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鲁迅)就深层看,构成比喻有三个基本要素:(1)本体,即所要说明的甲事物,如例中的 “我”。(2)喻体,即用来作比的乙事物,如例中的“ 一只牛”,它与本体本质不同,存在着相异点。(3)相似点,如例中的 “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摄取的是低廉的东西,付出的却是心血的代价。鲁迅以牛自比,强调一种无私奉献精神。在组成比喻时,三要素有隐有现,但缺 一不可。就表层讲,比喻的表达有四成分: 本体、喻体、喻词、喻解。喻词是连接本体和喻体,用以揭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如例中的 “好像”。喻解是对比喻的解释,是陈述说明相似点的,如例中的 “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比喻按表达成分的出现情况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基本类型,分见各条。比喻在实际应用上非常复杂,有许多变式用法,人们往往给以特殊的名称,从而形成比喻的二级分类或三级分类。如,把喻体在前、本体在后的比喻叫做倒喻; 把本体和喻体形成对偶、排比等句式的叫做对喻; 把对喻中本体在前、喻体在后的叫做补喻; 把本体和喻体之间含有比较关系的叫做较喻;把较喻中本体胜过喻体的叫做强喻; 本体不及喻体的称为弱喻; 本体和喻体相等的叫做等喻。此外,还有反喻、正喻、交喻、回喻、博喻、连喻、进喻、套喻、互喻等。比喻通过联想和想像,可以开拓人们的眼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表达得具体生动而又浅显易懂;把平淡无奇的事物描写得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产生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比喻的功能是多样的,总的看有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一种思维形式,它具有思维功能; 一是作为一种方式、手段,它具有表现功能。其表现功能除修辞作用外,还可用于构造词语、布局谋篇。在辨认比喻时,应注意分清比喻词义、比喻辞格、比喻表现手法这三个不同的概念。

☚ 辞格   明喻 ☛

比喻

又称“譬喻”。俗称“打比方”。修辞格的一种。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具体熟知的乙事物来描绘所要表现的甲事物,使语言鲜明、生动、形象。比喻通常由本体(被比的事物)、喻体(作比的事物)和喻词三部分构成。分为明喻(教师象辛勤的园丁)、暗喻(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和借喻(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3种。

比喻

比喻

用一种事物来说明或描绘所表现的在某一点上极相似而又不同的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方法。运用比喻可以把抽象的事物、深奥的事理,说得具体形象、浅显易懂。比喻有3个组成部分:被比的叫本体,作比的叫喻体,标志比喻关系的词叫喻词。比喻大体可分为:明喻 明喻就是非常明显的比喻。三种成分同时出现,比喻词有“像”、“似”、“如”、“好比”、“好像”、“正像”、“如同”、“像……一样”等。一般格式为“甲像乙”。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舞女的裙。”(《荷塘月色》)暗喻 暗喻就是不明显的比喻(或叫隐喻)。三种成分都出现,常用的比喻词有“是”、“成”、“成了”、“变成”等。一般格式为“甲是乙”。如“每一树梅花都是一树诗。”(《茶花女》)借喻 借喻就是直接借用比喻事物来代替本体(被比喻事物)的比喻。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海燕》)人们研究认为比喻还有8种变式:
❶倒喻:把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倒过来。
❷反喻:用否定的语气,从反面说本体。
❸强喻:用比喻的方法说明本体胜过喻体。
❹互喻:甲象乙,乙象甲。
❺曲喻:隐晦曲折地打比方。
❻博喻:用几个喻体反复说明一个本体。
❼扩喻:本体和喻体是并列的短语,不用比喻词,也称“类比”。
❽迂喻:表面上否定本体或喻体的迂回设喻的方法。

☚ 修辞   明喻 ☛

比喻bi yu

comparison

比喻

figure of speech

比喻

metaphor;simile;analogy;figure of speech
这只是一种~的说法。This is just a figure of speech./她的文体中用很多~。Her style is rich in simile./诗歌中常用玫瑰花~爱情。In poetry the rose is often a metaphor for love.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5:2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