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比喻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比喻 比喻修辞手法,即以形象、具体的乙事物来说明、描述甲事物,使甲事物更形象、更鲜明的一种方法。可分为明喻、隐喻、借喻和博喻。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澒洞不可掇’,赵嘏云‘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是也。李颀(按当作李群玉)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水深浅’……是也。”上面所引的诗句,杜句是明喻,因其有比喻词“如”在前,其馀皆为暗中比喻,所以是隐喻。 ☚ 点化 借喻 ☛ 比喻 (1)概念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一种修辞格。 (2)比喻的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①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不能单看有没有比喻词。下列几种情况,虽有比喻词,但不是比喻。 a.同类相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她母亲。(“像”表比较) b.表示猜度。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好像”表推测) c.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仿佛”表想象) d.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孔繁森、向秀丽等。(“像”表列举) 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4)比喻的种类 由于本体、喻体和比喻词的情况不同,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其他特殊的比喻: ①引喻。引喻是采用结构平行的句式,把喻体和本体排列起来,由喻体引出本体。引喻只出现本体和喻体,而没有比喻词。 例如: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观众么? ②倒喻。倒喻就是把本体和喻体倒过来的比喻。 例如:上海人叫小瘪三的那批角色,也很像我们的党八股,干瘪得很,样子十分难看。 ③反喻。反喻就是用与本意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即说反话。 例如:这个整天同钢铁打交道的技术员,他的心倒不像钢铁那样。 ④博喻。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博喻可以用来强调特征,增强气势。 例如: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上面的例句中本体只有一个——“不可捉摸的声响”,喻体分别是“春蚕在咀嚼桑叶”、“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山泉在呜咽”、“波涛在澎湃”。 (5)比喻与比喻义的区分 比喻义往往是由修辞的比喻用法逐渐固定下来而形成的,跟修辞上的比喻不同。比喻义是通过打比方的用法产生出来的新义;而比喻是临时使用的,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这个意义就不存在了。例如: ①我抬起头来,透过无边的风雨,透过无边的黑暗,仿佛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这条大路一直通向遥远的陕北。 ②背上的枪和子弹就像一座山似的,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例①中的“光明”是指进步的、有前途的,这个比喻义是固定的,还可以说“追求光明”。例②中的“一座山”是临时用来比喻“枪和子弹”的沉重,并不是固定的用法,只是修辞上的比喻。 (6)比喻的作用 ①能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②能使人物形象鲜明。③能使景物形象化。④能给人丰富的想象。⑤能使语言简练、明快、生动。⑥能使标题醒目、动人。 人海/三穴/义海/千里目/山鸡舞镜/千里一曲/千载独步/天囚/云飞/云情/五代史/">丰墙/手版倒持/手胼足胝/玉山/左券/龙骸/目空/失手/白眼/白絮/扫轨/地仙/夹镜/舌存/名网/问津/观止/布鼓雷门/时雨/龟谋/沈郎钱/抟沙嚼蜡/犹抱琵琶/庐山真面/启期三乐/明鉴/佯佯/金市/鱼肉/学海/试啼/定盘星/单丝不线/点璧/音尘/津筏/根株/破的/倾阳/春兰秋菊/菀枯/悬河/跃冶/银箭/徙薪/脱剑/鸿迹/鸿轩/鸿音/渊海/绳墨/探丸借客/清尘浊水/鸿爪留泥/屠门大嚼/散仙/雷抃/暖眼/寒玉/越凫楚乙/雾里看花/群轻折轴/碧藓/碧玉/瘖聋/墙外汉/蜩螗沸羹/弊帚千金/滴水穿石/踵武/蹁跹/鳌戴/藩篱/蠖伸/膻腥/馨烈/蠹众木折 ☚ 碧眼胡儿 人海 ☛ 比喻bǐyù❶打比方 比喻bǐyù❶ 〈动〉打比方:用鲜花比喻美女。 比喻bǐyù比方,打比方;用具有相似点的事物比拟另一要说明的事物。 比喻又称比、打比方、辟、喻、譬、譬喻。修辞格之一。通过两类性质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来比甲事物。如“你们是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这里把青年人的旺盛精力和美好前程比作“初升的太阳”。运用比喻能把陌生的事物变成熟悉的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具体化,把平淡无奇的事物描写得生动形象,把深奥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 比喻通常有三个基本要素: 本体 (被比喻事物)、喻体 (比喻事物) 和喻词 (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如“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 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 在淀里, 像一片苇叶, 奔着东南去了。”“一只小船”是本体, “一片苇叶”是喻体, “像”是喻词。 根据三要素的异同和隐现可分为 “明喻”、 “暗喻” 和 “借喻” 三种基本类型。 根据三要素的结合和变化, 可以产生出多种变形式。 如 “博喻”、 “缩喻”、“倒喻”、 “属喻”、 “物喻”、“反喻”、 “复喻”、 “对喻”、“引喻”、 “曲喻”、 “回喻”、 “详喻”、 “强喻”。 《比喻》修辞学著作。 袁晖著, 安微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该书多角度地论述比喻, 内容涉及比喻的定义、 类型、 方式、 作用、 运用, 比喻与词汇、 语法及与其他辞格的关系等多方面的问题, 并不乏创见:(a)用语法结构分析的方法研究修辞现象;(b)用修辞学观点研究语法材料。此书是继《修辞比兴篇》之后又一本论析比喻并有所发展的专书。 比喻 比喻为说明甲事物,借用与其有某些相似或相同之点的乙事物打比方的一种常见的写作技法。又称“譬喻”、“比”。宋·朱熹《诗经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汉·郑玄在《毛诗正义》 中作注曰:“比者,比方于物也。”汉·王符《潜夫论·释难》:“夫譬喻也者,生于直告之不明,故假物之然否以彰之。”意指表现那些不常见的、费解的、抽象的事物,可以不直接描绘本体形态,而是借助一些常见的、易懂的形象的客体 (喻体),来完成表现本体的任务。这样,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某一特征,避免叙事说理的质直无味,使之委婉、含蓄,富于形象性,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如唐·李贺《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 推广 譬喻 ☛ 比喻 比喻也作“譬喻”。或简称“比”。修辞方式(辞格)之一。“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朱熹《诗集传》)。思想上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本质不同,但有某种相似点,于是用另外的事物来比方思想上的对象,这就是比喻。思想上的对象、另外的事物、两者的相似点,这是构成比喻的三个要素。在形式上,比喻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个成分。如“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逍遥游》),“翼”是本体,“垂天之云”是喻体,“若”是比喻词。“翼”与“垂天之云”本质不同,但在“大”这一点上相似。根据比喻的三个成分的异同和隐现,比喻可分为明喻、隐喻、借喻三类。还有的学者分得更细致一些。 ☚ 兴 明喻 ☛ 比喻辞格之一。即利用两种性质不同的事物的相似点,以一种事物比方另一种事物,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亦称“譬喻”,俗称“打比方”。一般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本体是比喻中被比方的事物,喻体是比喻中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喻词是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如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以“银河”喻“瀑布”, “瀑布”为本体, “银河”为喻体。因喻词的变换和本体、喻体隐现的不同,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 比喻 比喻修辞学上辞格之一,是写作中常用的修辞手段,它抓住两个不同事物的相似点,通过联想,用其中一个事物来描绘另一个事物,使读者对所描绘的对象有更具体、更深刻的印象。 ☚ 夸张 特写 ☛ 技法 技法作文造句之法:文法 另见:技巧 叙述 比喻 夸张 ☚ 技法 措词 ☛ 比喻 比喻比(比况;比拟;比方;比仿;比并;比譬;比类;比例;打比;仪比;称比;打比方) 喻(设~;暗~;直~;辟喻;引~;拟喻;称喻) 方 况(以古~今) 譬(譬喻;譬谕;设譬;取譬) 拟(拟伦;拟质;拟谕) 辟 皆 谕 指儗 另见:比较 模仿 举例 ☚ 比喻、假设 讽喻 ☛ 比喻 084 比喻辞格的一种,又称譬喻、譬、比,俗称打比方。根据不同事物或道理间的相似点,以乙事物或道理来比甲事物或道理的修辞格式。由本体 (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的事物)和喻词三要素构成。其基本型为明喻、暗喻、借喻。明喻为比较明显地打比方,喻词为“像”、“如”、“犹”、“似”等。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虞美人》)暗喻又称隐喻,暗示性比较突出,有时可不使用喻词。如“骆驼,你沙漠的船,你,有生命的山!”(郭沫若《骆驼》)借喻为直接由喻体代替本体的比喻,本体与喻词都不出现。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论语·子罕》) ☚ 辞格 比拟 ☛ 比喻 比喻biyu又叫“譬喻”、“打比方”。修辞学术语。是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比喻一般包括三个部分:本体(被比喻物)、喻体(比喻物)、比喻词(标志比喻关系)。 ☚ 消极修辞 借代 ☛ 比喻 比喻biyu借丰富的联想,将两种或多种本质不同的事物或现象的相似之点作比较,使被比的事物或现象的特征更加鲜明。一般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或现象去比喻所要表现的事物或现象,以把抽象的事物说得具体,把概念的东西说得形象,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明白,从而使人们更好地认识事物的状貌、本质,也可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这是一种常用的文章表现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尤为常见。又称作譬喻或打比方。 ☚ 幽默 对比 ☛ 比喻 比喻biyu就是“打比方”,是一种用与此事物、道理有相似点而本质不同的其他事物、道理来给此事物、道理打比方的修辞手法。比喻的作用,一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一是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帮助人深入理解。有些说明道理的比喻也有使语言形象化的作用。比喻有三个要素: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用作本体的比方的事物)和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例如:“共产党像太阳。”本体是“共产党”,喻体是“太阳”,喻词是“像”。根据本体、喻词的隐现及喻词的类型,比喻可分为明喻、隐喻、借喻三种。 ☚ 摹色 明喻 ☛ 比喻 比喻Biyu修辞学术语。根据类似的联想,选取本质不同的另外的事物来形容描绘思想的对象,这种修辞格叫做比喻。比喻由思想的对象、另外的事物和类似点三个要素组成,因此比喻一般包括三个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用作比喻的事物)、比喻词。根据本体和喻体的关系,比喻词的异同和隐现,一般把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类型:1.明喻。比喻关系明显。本体和喻体都出现,比喻词语也出现,最常用的比喻词语是“像”、“如”、“似”、“好像”、“仿佛”、“……一般”,“像……一样”等。例如: ☚ 修辞格 比拟 ☛ 比喻 比喻辞格之一,又称 “比” “辟” “譬” “譬喻” “打比方”。是根据甲乙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来说明甲事物的修辞格。如 “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鲁迅)就深层看,构成比喻有三个基本要素:(1)本体,即所要说明的甲事物,如例中的 “我”。(2)喻体,即用来作比的乙事物,如例中的“ 一只牛”,它与本体本质不同,存在着相异点。(3)相似点,如例中的 “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摄取的是低廉的东西,付出的却是心血的代价。鲁迅以牛自比,强调一种无私奉献精神。在组成比喻时,三要素有隐有现,但缺 一不可。就表层讲,比喻的表达有四成分: 本体、喻体、喻词、喻解。喻词是连接本体和喻体,用以揭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如例中的 “好像”。喻解是对比喻的解释,是陈述说明相似点的,如例中的 “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比喻按表达成分的出现情况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基本类型,分见各条。比喻在实际应用上非常复杂,有许多变式用法,人们往往给以特殊的名称,从而形成比喻的二级分类或三级分类。如,把喻体在前、本体在后的比喻叫做倒喻; 把本体和喻体形成对偶、排比等句式的叫做对喻; 把对喻中本体在前、喻体在后的叫做补喻; 把本体和喻体之间含有比较关系的叫做较喻;把较喻中本体胜过喻体的叫做强喻; 本体不及喻体的称为弱喻; 本体和喻体相等的叫做等喻。此外,还有反喻、正喻、交喻、回喻、博喻、连喻、进喻、套喻、互喻等。比喻通过联想和想像,可以开拓人们的眼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表达得具体生动而又浅显易懂;把平淡无奇的事物描写得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产生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比喻的功能是多样的,总的看有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一种思维形式,它具有思维功能; 一是作为一种方式、手段,它具有表现功能。其表现功能除修辞作用外,还可用于构造词语、布局谋篇。在辨认比喻时,应注意分清比喻词义、比喻辞格、比喻表现手法这三个不同的概念。 ☚ 辞格 明喻 ☛ 比喻又称“譬喻”。俗称“打比方”。修辞格的一种。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具体熟知的乙事物来描绘所要表现的甲事物,使语言鲜明、生动、形象。比喻通常由本体(被比的事物)、喻体(作比的事物)和喻词三部分构成。分为明喻(教师象辛勤的园丁)、暗喻(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和借喻(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3种。 比喻 比喻用一种事物来说明或描绘所表现的在某一点上极相似而又不同的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方法。运用比喻可以把抽象的事物、深奥的事理,说得具体形象、浅显易懂。比喻有3个组成部分:被比的叫本体,作比的叫喻体,标志比喻关系的词叫喻词。比喻大体可分为:明喻 明喻就是非常明显的比喻。三种成分同时出现,比喻词有“像”、“似”、“如”、“好比”、“好像”、“正像”、“如同”、“像……一样”等。一般格式为“甲像乙”。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舞女的裙。”(《荷塘月色》)暗喻 暗喻就是不明显的比喻(或叫隐喻)。三种成分都出现,常用的比喻词有“是”、“成”、“成了”、“变成”等。一般格式为“甲是乙”。如“每一树梅花都是一树诗。”(《茶花女》)借喻 借喻就是直接借用比喻事物来代替本体(被比喻事物)的比喻。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海燕》)人们研究认为比喻还有8种变式: ☚ 修辞 明喻 ☛ 比喻bi yucomparison 比喻figure of speech 比喻metaphor;simile;analogy;figure of speech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